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我們知道秦國在戰國中後期從開始中興的君王算起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總共有這麼幾位,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裡我把秦獻公也算上了總共八位,為什麼說大秦帝國只拍四部就結束了呢,其實四部來說已經足夠了。

秦孝公劇照

首先秦獻公,秦孝公他們是變法的起始點,一個是為秦國變法打下基礎的人,一個是真正開始徹底貫徹變法的人,共同點都在變法圖強,所以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足以說明瞭。

在其後秦惠文王蟄伏三年,一鳴而出,依舊力排眾議,大力推行變法,執行變法,重用魏衍(公孫衍),張儀等人,這段時間的秦國採用的是外交為主,武力為輔的策略,所謂合縱連橫,張儀一張巧嘴說遍山東六國,而在這一階段秦惠文王開始稱王,秦國始稱王國,所以拍了一部大秦帝國之縱橫。

而秦武王在位期間由於很短,而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很長,另外這段時間的秦國在大力發展之下,已經在慢慢蠶食各諸侯國,為最後的吞併天下,積累了絕對的實力,所以拍了一部大秦帝國之崛起。

再在後面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加起來在位時間還不到四年,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所以直接就跟著秦始皇后面合拍了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後期共八位君主,只拍了四部的原因了,而後面由於秦二世而亡,也就沒什麼拍的必要了。


秦國後期一共7代國君,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走上了耕戰一體的強國道路,秦孝公晚年,魏國龐涓率領大軍攻擊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齊國救援,齊將孫臏設計圍魏都大梁,魏將龐涓救國途中遭孫臏伏擊大敗自刎,商鞅趁機與孝公計奪河西之地,大敗魏軍,秦孝公再次實現秦穆公時代的宏圖偉業。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拿下巴蜀之地,秦相張儀設成都城,秦蜀郡一人守李冰父子建設都江堰,首開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宏圖大業。秦昭襄王時代,秦相魏冉推薦白起為將,白起率軍大破楚國國都郢,逼迫楚國遷都等。秦將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有生力量一百多萬,奪取六國國土面積十之四五,切底打殘六國軍力,秦國在秦昭襄王之後已如猛虎傲視羣羊一般,而秦始皇更是千古一帝,僅用十年,對六國各個擊破,一統寰宇。以上是秦國約在15O年間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作出巨大貢獻的四位君主。

另外還有三位君主如秦悼武王即位三年奪取東進門戶宜陽,威懾周王室舉鼎而亡,秦孝文王即位三天而亡,秦莊襄王滅東西周三年而亡,由於三位在位時間短,對秦國統一大業貢獻自然少,因此不能單獨成集,而只能在別人的故事裡,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戰國後期秦國是有七代明君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大秦帝國只拍四部是編劇的事情,沒有說有幾個明君就拍幾部電視劇來說明,而《大秦帝國》為什麼只拍四部是有其原因的。

一,沒有幾個歷史劇會對一個朝代的皇帝接著一個進行拍攝的。況且,秦國有幾代君主在位時間短,能夠留下來的事蹟比較少,所以幾筆就能夠帶過,或者直接就放在一部中進行敘述了。

二,能夠創作劇本只有四部。大家都知道的,並不是小說寫了多少東西,他就能完全以影視作品的形式展現在觀眾的眼前。在多種因素下,《大秦帝國》只創作了四部劇本,不過還好這四部劇本能夠基本完整的敘述講小說的主要內容,沒有爛尾。

三,觀眾審美。如果將《大秦帝國》拍出了七部,但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那麼這部劇會被人罵慘,而且經費投入也很大,觀眾如果不買賬,那麼後果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大秦帝國》粉絲基礎很好,粉絲都不給好評,那麼本來對歷史劇就不太感興趣的就更不會看了。

這些就是《大秦帝國》只有四部的原因吧,古人云事不過三,既然三部說不完,就再加一部來說明吧,再多的話,可不會有什麼好處。

感謝關註:PEI大人講歷史

歡迎關注,評論,點贊,收藏,轉發


秦國六世七君代代奮爭,終於完成了統一華夏的大業,七位國君為何只拍四部呢?原因如下:秦獻公、秦孝公算是秦國掘起的初期階段,重點在於變法,可以合拍一部,也就是《大秦帝國.黑色裂變》;秦惠文王承前啟後,連橫斗六國,此階段以外交鬥爭為主,軍爭為輔,且秦國由公國變成了王國,故單拍一部《大秦帝國.縱橫》;秦武王、秦昭襄王兄弟倆以軍爭為主,外交為輔,且秦武王當國王時間不長,秦昭襄王當國王的時間特別長,故合拍一部《大秦帝國.崛起》;秦孝文王當了三天國王、秦莊襄王當了三年國王,均為守成之君,沒有什麼建樹,秦王政奮六世餘烈,一統天下,故三王合拍一部大秦帝國.天下》。秦王政統一天下後,很快就病死了,接著就是大秦二世而亡,太過悲劇,故不再拍了。因此《大秦帝國》系列小說共六部,電視劇共四部。


應該有所編輯,才能突出主要和重點。

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帝。這樣七個之中三個人物,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纔是重點。其他四人是過渡,起承轉合,剛好組成四部劇集。而秦始皇纔是高峯(潮)。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事情多,牽涉面廣,應當是重點敘寫。

秦惠王,秦武王兩朝就只司馬錯伐蜀有亮點,過渡性篇幅。

秦昭王,就因他活得久,事情更多,到處都是機會,六國附秦離秦搞出許多麻煩。特別是秦趙長平之戰,秦楚鄢郢之戰,邯鄲之戰……這也是重要章節。

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又是一個過渡性的篇目,秦國依舊發展。

秦始皇帝一朝,纔是重中之重。是《大秦帝國》的主要篇章。而且是名副其實的帝國。

歷史(任何一部文學,影視)作品,沒有刪節和必要編輯,就突不出重點和迂迴曲折。所以七代君主做成四部劇集,有其影視原因和歷史的合理性。


謝謝邀請

這出於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七代明君是從秦孝公開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加上秦始皇。那為何《大秦帝國》只拍了四部呢,主要是跟兩方面有關係,時間,還有對秦國的貢獻和歷史的影響。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停止戰爭,開始與民休息,發布求賢令,讓六國的名仕都來歸附。特別是公孫鞅的到來,實行變法廢黜貴族的世襲制,獎勵農桑,鼓勵軍工,讓秦國的國力迅速的強大起來。戰勝魏國奪回來河西之地。也讓本來處於奔潰邊緣的秦國,又有機會進入戰國七雄。這個時期就是歷史的拐點,讓歷史有了轉折。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用張儀的外交,拆遷了公孫衍的連橫之策;用司馬錯攻取巴蜀之地,讓秦國的版圖增加了一半,也解決了秦國的大後方,更給秦國解決了給養。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武王在位時也是開疆擴土,卻因為壽命有限,沒能做更多的事情。雖然也是一代明君,卻輸在了時間上。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正因為時間長才會做更多的事情。收復義渠,解決了秦國東出的後顧之憂,重用範睢,實行遠交近的長遠策略為大秦的發展謀劃出戰略方向。用白起南平楚國的鄢鄞,攻取韓國的上黨,戰長平讓秦國再無對手,滅掉周國讓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因為父親在位時間太長,讓他繼位3天就死了,根本就發生不了什麼。

秦莊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沿用了爺爺秦昭襄王的政策,卻也因為時間不長來不及做太多的事情。

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在歷代秦人的努力下,秦始皇平定六國,統一華夏,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其實時間纔是只寫四部的真正原因。

更多瞭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謝謝邀請!我不是導演,也不是投資人,所以只能推測。

明朝的明君也不少,為何只拍了《大明王朝》和《朱元璋》?

不是一個朝代有多少明君,又要專門為某一位皇帝來個特寫——拍一部關於他一生的電視劇作品。

推測應該有這麼幾個原因:

1、歷史上的明君,有的關於他的史籍資料記錄得不是較為完善,豐功偉績的記錄也不太清晰,或者對於某些事蹟存在爭議,然後這位明君又不是很有時代特點,那麼就不太有可能被投資拍關於他的影視作品。

2、投資人及導演對歷史君王不太感興趣,關於他的事蹟故事化不強,沒有投資的必要及興趣,那當然也就沒有他的影視作品了。

3、對於歷史君王,影視作品是一個重要的宣傳媒體,若編劇掌握的改君王的歷史事蹟不太準確,定位不準,褒貶差異大,那麼可能即使拍了也很難通過有關部門的審核。自然也就無法流傳於世。

4、考古工作還在繼續,很多歷史還存在斷層,若隨意編排,造成曲義理解則危害甚大。

以上個人見解,不妥之處還請多多諒解,謝謝


稱得上明君的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王贏政,贏政的爺爺秦孝文王繼位三天就死了,他爹秦莊襄王在位三年,時間太短,功績相比其他幾位太遜色,也就是個普通的守成之主。武王則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如果不舉鼎而死,就沒他弟什麼事了


剩下三位爺在位時間太短了。。攏一塊也才6年多一點。。國家也沒出什麼不得了的大事。作為填充物寫進去就行了。單純為那三位爺寫劇本大概一人能湊齊一萬字就不錯了。也就是傳說中活不過三集的人


秦武王在位三年,舉鼎而亡,對秦統一有貢獻到時間實在太短,還有始皇帝的父親爺爺都是一樣時間太短,發生的事太少,沒辦法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