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措手不及的蘇聯紅軍遭到納粹德軍的突然進攻,尚未做好準備的蘇聯紅軍蒙受了巨大損失,因爲野戰機場大多未能完工。西方面軍的空軍力量大多集中在幾個主要機場而慘遭摧毀。地面上納粹德軍的突然襲擊讓蘇聯紅軍無力抵抗,只能不斷後退。

  然而就在這個時間點上,蘇軍大本營突然電令發起反突擊,而這道命令是由斯大林簽署的。這道命令在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在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就有明確的表現,蘇軍當下的情況爲,部隊缺乏油料、炮彈,甚至是缺乏最基本的彈藥。各部隊的戰鬥人員也略顯不足,因爲蘇軍在戰前維持非戰時編制,所以每個師人數不過6000-8000人,反觀德軍每個師則有12000-16000人不等。此時發起反突擊,無異於自殺,電影中所說的“現在我們能守住陣地就已經是幸運,我們拿什麼去進攻?”並非誇大其詞,而是當時杜布諾等地蘇軍的客觀情況的寫實。

  那既然如此,斯大林爲何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呢?難道真的是斯大林不知道自己部隊的實際情況?還是他真的對於前線情況缺乏瞭解呢?

  我想這是否定的,作爲蘇聯最高領導者,從混亂的信息中提取真實信息,對於斯大林並不難。他身邊的軍官們也不是白癡。沒道理會下達一條等同於自殺的反擊命令。那麼斯大林爲何要命令部隊發起反突擊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爲蘇軍根本沒有餘力做長期堅守,或是戰略性撤退的能力和資本。以機械化第十五軍爲例子,他們發起反擊時,幾乎是用最後一個有料基數發起反擊,彈藥基數也頗爲有限,甚至於很多坦克沒有炮彈,也缺乏妥善的維護。如果進攻尚且如此困難?那麼又如何能奢求他們做出迅速有效的撤退作戰呢?在諸多戰鬥模式裏,撤退是最爲複雜的戰鬥形式。面對複雜的戰況,窮追不捨的敵人?第十五機械化軍是否能行之有效的擺脫追擊,後退至舊築壘地帶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第十五機械化軍的困境,而是當時整個蘇聯紅軍前線部隊的困境,他們缺乏一切用來作戰的必備條件。後退意味着他們將把撤退變爲潰退,進而被納粹德軍不費吹灰之力的消滅掉。如果他們進攻,那他們至少可以消耗德國人。

  這是一個十分冷酷的決斷,斯大林並不是一個殘暴無情之人,下達這道形同自殺的命令,也只是因爲在現有局勢下最有效的方案罷了。這個方案最終被證明爲是有效的,然而這背後的苦澀,也只有斯大林一個人能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