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報導何志平】

古云「裝裱者,書畫之司命也。」又云「三分畫,七分裱。」足見合適的裝裱程序,可以讓書畫得到良好的保存以流傳百世,更能突顯作品的特點。

據載,裝裱在晉以前無有,至南宋範嘩始能。尤其宋徽宗建立畫院,開始設立裝裱作坊,製定裝裱等級及格式,讓裝裱走入新的紀元的發展。明代時期裝裱巧藝達到高峯,周嘉冑更總結前人和當時的裝裱技術,編寫出《裝潢志》並流傳到現在。在1990年大陸改革開放不久,百廢待舉,文化藝術也在文革後保護主義抬頭,各類文物吹起保存及修復風。裝裱行業也是這股風潮中興盛,當時「北京榮寶齋,西安平古齋」更是個中翹楚,尤其位於唐代古都的西安,因長安畫派的書畫界能人輩出,讓平古齋的聲名遠播。

西安平古齋最年輕齋主

曾經是平古齋最年輕的齋主,後嫁來臺灣的中國一級美術師,也是新漢畫、寫意畫及裝裱大師的楊小寧指出,臺灣的山水字畫在裝裱上比較不講究,更遑論嚴重一點的字畫破損根本無從修起,若送去中國修復又擔心被掉包或回不來,往往一幅好畫就這麼放著,任由歲月的消磨。她說,當年遷到臺灣的文人富商頗多,逃難時字畫古董又便於攜帶,所以在臺灣的藝術珍品多如牛毛。但多年來字畫因諸多因素導致污損,在民間修復及裝裱不夠專業下,即使遇到動輒上千萬的名家真跡也會價值大減,看在她的眼中實在可惜。於是她興起在臺灣傳承這項技術的念頭,這幾年先後以古禮收了二位徒弟,將畢生技藝傾囊相授。她說,所謂「三分畫、七分裱」指的就是透過裝裱的專業處理,會讓畫面光線的明暗、用筆的氣勢、墨色的變化等更加突顯,這就是裝裱師的重要性。

這幾年,楊小寧多次參與中國時報舉辦的「藝術工程-大師系列」活動,遂興起開辦初階裝裱課程的想法,後在中國時報藝術工程系列及富家大吉藝術董事長陳柏安的支持下,預計在8月份開始舉行4期,每期2天的「國寶傳薪-書畫裝裱課程」。楊小寧說,這4期都是初階課程,相當適合有興趣但無經驗的學員,雖然是短短的2天課程,但順利的話,可以讓學員從託畫心上牆、下牆方裁畫心、配綾邊鑲邊、到配複褙紙再上牆,最後完成一幅鏡片的過程。她說,這次很感謝中國時報及陳董事長玉成此事,因為這樣的課程單是共用工具及耗材就超過千元,主辦單位還很貼心的準備午餐。她提醒有意願的朋友報名動作要快,因為每梯次只有15個名額,第一梯次的時間是8/11~12日。

陳柏安表示,他常看到好友的傳家字畫,不是掛在高堂上,隨著時間紙張逐漸發黴或變黃,就是損傷後隨手一放,棄之如敝屣。他說,看到這些文明瑰寶如落難書生般的境地實在不忍,因此當中國時報來邀請合作「國寶傳薪-書畫裝裱課程」時,立馬舉雙手同意。陳柏安說,西安平古齋,聞名久矣!而楊小寧老師除了完整的傳承到悠久、超卓的裝裱技藝,更令人讚嘆的是她還不斷創新。不論是在裝裱的質量上,或是突破傳統的格制,創迼出「古樽式」的式樣,使裝裱後的字畫更顯古樸、美觀及新潁獨特。的確,此種「古樽式」的裝裱技法,連當時中國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毛鋒看後都驚喜萬分,題詞賀曰「裝裱大師,舍平古齋其誰」。自此楊小寧即有「一代裝裱書畫的絕妙高手」譽稱。

新漢畫及寫意畫高手

除了裝裱,楊小寧在現化水墨畫可說是傳奇性的人物。她在平古齋經手無數大師畫作的楊小寧對作畫充滿狂熱與喜愛,再加上在平古齋多年向名家們請益與薰陶下,終於讓她決定走進另一個藝術創作的殿堂。她進入北京清華美術學院後跟隨陳忠志,王忠義兩位教授習畫,後有幸在國畫導師王闊海指導下專精於新漢畫。在數十載勤學不倦的學習下,造就出她成為新漢畫及寫意畫的一代大師與裝裱書畫的絕妙高手。

「國寶傳薪-書畫裝裱課程」共4梯,每梯2天課程(限額15名),詳細資料請上中時讀者網(reader.chinatimes.com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