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啡小沫

來源 | 啡小沫(ID:feixiaomo6)

轉載聯繫授權(微信ID:feixiaomo1988)

01

剛剛過去的五一,旅遊市場不出意外地火爆,景點延續著小長假特色的人海模式,鐵路單日旅客量創新高,僅4日1天,就加開旅客列車888列。

據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數據,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1.9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支付寶小長假出境報告顯示,小長假人均使用支付寶消費近1800元。

北京市接待旅遊總人數685.1萬人次;銀聯商務發布數據,上海消費金排名前三的南京西路、南京東路、陸家嘴商圈,接待遊客278.3萬人次,發生消費43.8億元。西湖、八達嶺長城、故宮、南京夫子廟,無一例外擠到「最美的景色是前人的後腦勺」。

由於5月1號我和率哥都工作了一整天,2號我便想參與到假期的煙火氣中,不能免俗地來了個短暫出遊,去紹興安昌古鎮轉了圈 分享圖片

自認為這次目的地選的還是不錯的。沒有堵在高速上,也沒有排隊排到懷疑人生,甚至能隨便佔據古鎮沿河的座位,喫個湯圓當下午茶,看看風景聊聊天。僅僅遭遇了一次停車難。整體體驗有8分。

但讓我真正放鬆下來,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其實是在3號、4號。

我們在家宅了兩天。我每天靠在沙發上曬著太陽讀一讀平時沒時間讀的書,去附近的公園散散步,率哥在積極備戰馬上到來的騎行賽,所以每天上午2小時,下午2小時,拉練他的公路自行車。

02

我突然在想,我們的假期,其實有無數種方式可以放鬆。有人喜歡看世界,就會有人喜歡靜坐內觀。

可為什麼,這些年大家的選擇都越來越趨同?

和景區的人山人海呼應成趣的,還有星巴克「貓爪杯」引發的通宵排隊、多人打架,海外免稅店購物狂潮,優衣庫合作款搶購難……

我們的興趣愛好生活夢想,為什麼總是如此一致?

記得《圓桌派》有一期中,竇文濤講,他曾問一位年輕的美國女孩,她夢想的生活是怎樣的?女孩給他描述她理想中的兩室一廳、開放大廚房。而這,正是二戰前美國主流媒體就開始定義的美好生活:郊區的兩室一廳、開放大廚房、一份體面的工作、三個孩子兩條狗……

二戰後,日本也在不斷複製這種美式生活願景。

日本傳統是沒有兩室一廳這樣格局的住宅的。它的傳統住宅是和式住宅,同一個空間,白天是餐廳客廳,晚上是臥室。而戰後建造的家屬樓,全盤學習美式住宅,臥室和起居、就餐空間分離。

日本皇室有「三件神器」傳家寶,鏡子玉石和寶劍。戰後普通家庭也流行起「三件神器」: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

「像美國人一樣生活」是那時的日本新中產階級追求的目標。在眼前展開的「美國夢」裏,他們大約看到了幸福的模樣。

我們的生活,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植入的。

我們的居住空間是被定義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代人都在不斷換房換房換房,理由都是不夠住啊。可房子究竟多大夠住?

據我觀差,一線城市如果不是錢特多不是買得早,不是不在乎通勤時間買到特別偏的地段,2口之家4、50平綽綽有餘,3口之家7、80平足夠住了,來老人帶孩子擠擠也夠,因為這基本是我們大多數85後、90後支付的上限了。

往三、四線城市、縣城看,100平那都是小戶型。家裡添了寶寶,老人要來帶孩子,怎麼也得140平+才住得下三代人吧。

再把目光轉向香港?這裡目前居民人均居住面積7.1平米,30平的房子,就是很多人一生的夢想。80平?那是豪宅好麼。(香港房產交易是按使用面積計算)

可見,我們需要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夢想中的美好生活,其實並不完全源於我們的需求。而是更多來源於外部的定義,以及和周圍人羣的比較。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被定義的

前有「郊區一幢房,三個孩子兩條狗」的美國中產夢,後面就有形形色色的現代中產夢。

比如,去年十一後看到一個文章,印象裏大約是刺激大家轉發並說朋友圈裡刷屏的照片去哪裡的最多。歐洲美洲的話,恭喜你喜提中產朋友圈;新馬泰的話恭喜你喜提新白領朋友圈;近郊的話恭喜你喜提月薪5000元溫飽朋友圈。

假期旅遊早已脫離休閑、放鬆的目標,變成了人們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逐,和對身份認同焦慮的釋放。

引導你追逐美好生活泡泡的廣告,纔不在乎你是不是為了這趟旅行,轉了2趟紅眼航班,工作日凌晨回到上班的城市睡3個小時奔去上班。休了個假,比不休還身心俱疲。

(這裡沒有說旅行不好的意思。我自己很熱愛旅行,20多歲找不到旅伴的時候,一個人背著包就跑去了泰國、柬埔寨、臺灣。)

再比如,星巴克的貓爪杯,人們真的買的是個萌萌的杯子嗎?打開淘寶,比它萌的杯子,包你能找出100款。人們買的是「講究的生活」,是對自己品味的確認,是羣體壓力下的身份認同感。

我們的職業成功是被定義的

我們都知道,東北人愛體制內,東南沿海人愛做生意。

為什麼一個地方的人,會大概率做同樣的選擇?因為我們對美好職業的期望,對成功人士的想像,也都是被我們所在的環境定義的。

從1949年至今,東北民營經濟力量一直十分薄弱。東北是最早進入計劃經濟、最晚退出計劃經濟的地區。在大部分人賺著幾百塊養家餬口的年代,東北的國企員工已經收入過千了。

對老一輩東北人而言,去國企、去體制內,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

而東南沿海呢?做生意纔是信仰。

從前我的一個福建同學,碩士文憑,男朋友高中畢業就做生意了。在我這個往上數幾代人都是找個單位上班的西北人眼中,好像覺得男女生差距有些大。然而女生告訴我,在他們當地,認為你讀個大學、讀個碩士,最終不還是要做生意。早早把生意做起來的,反而是更有出息的。

我們從小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都在左右著我們人生的重大選擇。

03

其實,被定義也有很大的益處。我們的大腦能量有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從頭想,估計要舉步維艱了。

但是,如果我們在做決策時,在被定義的軌道之外,能更理性地關注我們的目標,更覺察地關注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也許會少一些從眾,多一些真正適合我們自己的選擇。

有人喜歡假期去西湖湊熱鬧,就有人就喜歡假期圍著家門口的湖散步(說實話,我在江南,偶遇過好幾次絕美的湖景,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湖,但是體驗絕不亞於我專門奔赴某個目的地旅行),沒有哪種更好的分別。

有人想要升職加薪式的職場成功,就有人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富即安,沒有誰更成功的分別。

有人的夢想是城市裡的三室兩廳,兩個孩子兩隻貓,就有人的夢想是郊區的院子和葡萄藤,生活簡素,把酒言歡,也不用互相羨慕,沒有誰的生活更好的分別。

有人想結婚,有人想單身;有人想在職場拼殺,有人想做家庭主婦或主夫;有人愛聚會,有人愛獨處;有人外向,就有人內向;有人退休了想帶孫子,有人退休了願意重回大學讀個學位。

只要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都挺好。

多元,纔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樣子。

作者:啡小沫,985碩士

前互聯網平臺聯合創始人,首席市場官,定居北京。

公眾號:啡小沫(ID:feixiaomo6) 知乎:啡小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