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爲了不浪費每一發子彈、每一枚炮彈,把各種武器都設計得非常奇葩,然而日式裝備也並非全是敗筆,比如說步兵大量使用的擲彈筒就得到了各國對手的一致好評。

  美國說:“擲彈筒是二戰中日本陸軍唯一值得評價的武器”。抗戰中,八路軍在關家堖戰鬥中吃了大虧,彭老總戰後還下了死命令:“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要有”

  擲彈筒是日俄戰爭後,日軍獨創的一種步兵輕型殺傷武器,用於彌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大正十年式是日軍在1921年裝備的第一款擲彈筒,口徑50mm,長525mm,外形類似去掉支架的小型迫擊炮。

  抗戰中,日軍大量使用的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式的改進版,炮身和發射筒長度都略有增加,最大射程也達到了700米,射速爲每分鐘20發。除了普通的榴彈外,八還能發射燃燒彈、煙霧彈、毒氣彈等。

  八九式擲彈筒整體性能接近歐洲迫擊炮,雖然精確度上不及迫擊炮,但勝在輕便靈活、機動性強。在中國各種複雜地形,尤其是在山地和巷戰中,擲彈筒都能隨時提供火力支援。日本步兵作戰時嚴重依賴擲彈筒,《東史郎日記》中就說道:“我以爲只要發射五六次擲彈筒就能突擊,所以聲嘶力竭地喊“擲彈筒!擲彈筒!”。

  擲彈筒在日軍中的地位要超出機槍和手榴彈。抗戰前,日本陸軍中擲彈筒與機槍常年保持一比一的配備,即每個聯隊76具擲彈筒,7200發炮彈,而整個聯隊的手榴彈卻只有3800枚。

  即便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兵員和裝備嚴重匱乏時,日軍也保證每個步兵小隊至少有1具擲彈筒,由此可見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程度。

  在進攻中,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和92式重機槍在性能上均不如中國軍隊配備的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擲彈筒通常被用來壓制我方火力點。日軍一旦偵知我方機槍陣地方位,便立刻組織擲彈筒集中射擊。

  擲彈筒發射準備時間短,我方機機槍手往往一條彈帶都沒打完,幾十發炮彈就從天而降,日本步兵則趁機一擁而上。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90%的機槍手都犧牲在擲彈筒之下。

  日軍發現中國軍隊輕易不用炮,更不敢集中使用,在防禦作戰時,日軍步兵通常用擲彈筒配合機槍火力,將我軍戰士壓制在手榴彈拋擲距離之外,這對於嚴重缺乏重武器的八路軍來說傷害非常大。

  鑑於擲彈筒優異的戰場性能,八路軍兵工部決定把仿製任務交給水窯一所(黃崖洞兵工廠)和高峪三所。限於日軍的封鎖,敵後材料、設備奇缺,雖然最終成功製出了擲彈筒和炮彈,但質量卻與日軍不可同日而語。

  1943年春天,兵工部決定集中力量在樑溝四所對擲彈筒進行改進。考慮我軍訓練較日軍落後太多,樑溝四所簡化了發射流程,增加了支架,同時爲了減輕後勤壓力,炮彈又改爲迫擊炮彈。首批10具擲彈筒交付後,兵工部當即決定批量生產。

  國軍對擲彈筒的興趣不比八路軍差,只因擲彈筒瞄準裝置簡陋,對訓練要求太高,又加之國軍兵工廠可以大量供應迫擊炮,所以並未大規模使用。

  總得來說,擲彈筒是一款非常有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但畢竟是窮國的無奈之舉,缺點同樣突出,西方國家並不願採用,八路軍壯大後也陸續將其淘汰,所以擲彈筒纔是二戰中日軍的獨門祕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