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之前,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一個沮喪的問題,那就是進攻武器遠遠落後於防禦武器。無論科學如何發展,步兵裝備的常規火炮除了在敵方要塞上濺起一堆碎石外,基本沒有任何作用。大口徑重炮雖然能夠一招斃敵,但限於當時的冶金技術、交通情況,重炮根本無法跟上步兵的腳步。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圍攻南軍最後一個據點彼得斯堡時,就遭遇了這種尷尬。南軍構築了長達五公里的環形工事,北軍依靠步兵衝鋒,除了留下漫山遍野的屍體外,一無所獲。不過彼得斯堡是美國鐵路的重要樞紐,鐵路的承載力很大,而且運輸速度遠遠高於馬匹。北軍將領於是將重炮搬到火車上,摧毀了南軍大量工事。

美軍此舉被視爲“列車炮”的前身,給了世界很大的啓發。各國都在祕密研發列車炮,又以德國的克虜伯公司最爲著名,其研發的“大貝莎”列車炮有着“要塞開罐器”的美譽。

日俄戰爭中,日軍對沙俄工事發起的肉彈衝鋒,幾乎讓日軍無法繼續作戰,戰後日本不顧國內軍費和資源限制,對巨型火炮、列車炮有着近乎瘋狂的癡迷。

日本關東軍侵佔東北後,沙俄雖然變成了蘇聯,但雙方的較量卻被完整的繼承下來。關東軍強拉中國百姓,在中蒙邊境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虎頭要塞更是被日軍吹噓爲“東方馬奇諾”、“永久要塞”等。

虎頭要塞建設之初,日軍就計劃爲期裝備號稱“亞洲第一巨炮”的410mm榴彈炮,在配以各種大口徑火炮。爲了進一步加強虎頭要塞的作戰能力,關東軍特意要求爲其配備可移動的列車炮。

當時日本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再也無法支撐龐大的軍隊,很多師團因此被裁撤,但爲了保持部隊的戰鬥力,日本決定對部隊裝備進行升級。德軍大貝莎爆發出的恐怖戰鬥力讓各國都非常關注,所以日軍升級的其中一項就包括列車炮。

日本工業基礎無法支撐列車炮的研發,陸軍只能法國購買。1929年3月,法國爲日軍量身打造的240mm口徑列車炮被運進了橫濱港。該型火炮最大射程可達50公里,遠遠超過了當時所有戰列艦主炮,最重要的是達陣地只需十分鐘準備時間,發射完成後退出戰場也僅需五分鐘,射速更是高達1分/秒。

日本海陸軍都認爲它是海岸要塞炮的不二選擇,因此要求快速編練成列車炮部隊,但日本經濟不僅無法支持繼續向法國購買,就連仿製都無力進行,最終只生產出了一根備用炮管。

關東軍提出要求後,日本陸軍立刻對列車炮進行了改裝,以適應東北的寬軌鐵路。1941年12月,列車炮和410mm榴彈炮一同被祕密運往虎頭要塞。除了射擊陣地外,關東軍爲專門爲列車炮又修築一個由鐵路連接的地下待機陣地。

日軍對列車炮寄予衆望,但諷刺的是當蘇軍發起進攻時,列車炮接到的命令卻是退往通化。分解運輸過程中,日軍花費大價錢購買的列車炮在黑臺火車站與蘇軍遭遇,此後就再也沒有該炮的任何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