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產品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忠誠使用者(果粉)
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又如何影響世界?
問題的答案,就在以下紀錄片中。
雖然這二部紀錄片均已發行光碟,或早在線上影音網站曝光,以下訊息還是提供想要進一步瞭解蘋果或賈伯斯,並且已裝設機上盒或中華電信MOD的朋友參考
 
第一部紀錄片是賈伯斯:機器人生》(Steve Jobs: The Man in the Machine),適合裝設電視機上盒的朋友收看。
播映頻道:HBO與HBO HD(HBO高畫質頻道)
播映時間:
7月11日星期三傍晚 4:55
7月12日星期四清晨 6:00
7月31日星期二上午 7:55
導演:艾力克斯吉布尼(Alex Gibney,2008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計程車司機之死》[Taxi to the Dark Side],同時也是《安隆風暴》[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等紀錄片導演)
影片年份:2015年
片長:2 小時 3 分鐘
型態:紀錄片
 
片花

另一部紀錄片是《賈伯斯:遺失的訪問》(The Lost Interview),適合裝設中華電信MOD的讀者收看。

本事

賈伯斯在1995年接受電視專訪,當時受限於時間,只有一小部分的訪談播出,之後完整影片不知去向。

事隔16年之後,保羅森(Paul Sen,本片導演)在車庫中發現一捲VHS錄影帶,我們纔有機會看到這部紀錄片。

片中有許多名言,例如:

「我不在乎自己是錯的,我承認自己常常是錯的,那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要緊的是我們做對了。」

「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編按:這句話是1983年賈伯斯說服時任百事[Pepsi]總裁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進入蘋果的名言,但在1985年,賈伯斯遭到史考利帶領的董事會逐出蘋果。)

賈伯斯在1997年重返蘋果,他在這部紀錄片中,提到1985年遭到蘋果董事會趕走之後,創立NeXT電腦公司的過程。紀錄片中也有他回憶曾和「蘋果一號」(Apple I)發明者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如何用自製的「藍盒子」(Blue Box,一種通信裝置)冒充美國國務卿打電話給羅馬教宗等軼事。

想進一步瞭解蘋果或賈伯斯的讀者,請別錯過這部紀錄片。

播映頻道:中華電信MOD628壹電視電影臺

播映時間:7月28日星期六清晨4:45

導演:保羅森(Paul Sen)

影片年份:2012年

片長:1小時10 分鐘

型態:紀錄片

英文簡介:http://www.magpictures.com/stevejobsthelostinterview/

中文簡介:http://www.j-ent.com.tw/movie_stevejobs-thelostinterview.htm

片花

|延伸閱讀|設計的精髓: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構》(デザインの骨格

從工業設計的角度,探討為什麼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堅持 iPhone邊框必須是直角?

《設計的精髓》作者山中俊治(Shunji YAMANAKA)提出他的見解,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本書內容。

 

設計的精髓: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構

|延伸資訊|iPhone邊框堅持直角,代表對於產品設計的堅持。如果想知道工業設計如何應用在其他產品,請詳見《設計的精髓》。

【太安靜的電動車】「叮鈴鈴」和「叭叭叭」之必要

對於一個習慣行走於城市的人來說,無論是自行車、機車還是汽車,行進時愈來愈安靜的車子,對於行人來說可能很危險。

工業演進的過程中,技術日益精進,電動車、電動機車訴求「低耗能、低噪音、低震動」的環保效能,導致行進時幾乎沒有引擎聲或震動聲,行人幾乎無法辨別一輛行駛中的車子正在靠近自己。如果駕駛不按喇叭,行人可能不會發現自己正在危險邊緣。

試想,如果你是行人,遇到神出鬼沒的車子而心生驚恐時,也許希望此時「有聲勝無聲」。寧可自行車發出「叮鈴鈴」的警告,或是電動(機)車的噪音能大一點。

或者格外懷念有些自行車沒上機油,從遠而近發出「嘰嘎 — 嘰嘎 — 嘰嘎 — 嘰嘎 — 」刺耳的煞車聲取代車鈴,藉此提醒行人「我的車,正在靠近中」。

在《設計的精髓》這本書中,作者山中俊治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開發太安靜的電動車,結果完成之後,反而希望這輛車能夠「吵」一點。

關於這個故事,請詳見《設計的精髓: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デザインの骨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