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想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但看了所謂「歷史回答達人"丹楓秋水的貼子,他是有意讓中醫騙子來回答,很是氣憤,只能表明他很無知,無知者真是無畏。

首先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人才輩出,燦若星河,歷代史書均有記載(包括所有大國的歷史書),張仲景的《傷寒》,《金匱》早已成為中醫經典,仲景還被尊稱為"醫聖」,已被全世界認同。

中國人對聖,賢,大師的要求是很嚴的,沒有經過幾代人,甚至是數百年的千錘百鍊,聖人的名號是不會輕易給的,幾千年來我們能稱為聖人的屈指可數,當然仲景的「醫聖"稱號也是其身後數百年後因為他的思想影響了好幾代人,人們才尊稱的,直到現在無人超越。

至於後漢書,三國志並未記載,很簡單,仲景當時只是地方名醫,並未給皇親國戚診病(不象華佗),所以當時並不出名,這種例子很多,徐悲鴻,梵谷在世時都窮困潦倒,畫作無人問津,死後才很多年纔出名的。

再者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傷寒論》中有很多河南方言,也可證明。

隨著中國的強大,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慣都會成為時尚,西方人已開始以飲白酒為時尚了,總之在中國仲景是永遠的"醫聖",不會因為你的質疑,他就會消失!


張仲景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王叔和的《脈經》中找到答案,王叔和居住的年代和張仲景生活的年代相仿,他的書中詳細的記述了仲景脈法,對於王叔和收集的完整的脈學來看,王叔和不會無端杜撰一個近代的人物,並且這個人物在史書上都沒有記載,這麼做既不能提高他書的知名度,又不能證明他理論的可靠性,這種做法是相當不可取的,所以說王叔和記錄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張仲景。在晉代皇甫謐所撰的《針灸甲乙經》中也有記載,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也有相類似的記載,這幾個人離張仲景生活的年代都沒有太遠,他們的文字應當是可靠的。在唐代甘伯宗的《名醫論》中首先為仲景立傳,但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不得而知,而張仲景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卻是可信度極高的。

至於漢書和後漢書為什麼沒有為仲景立傳這個問題,歷史上曾有過很多次討論。可見祖師仲景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出名的社會人物,起碼當時的太史公並不認識,不熟知,甚至不認可這個人。醫生在當時並不是一個特別光輝的職業,在兩漢三國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深入人心,士在社會上佔有主導地位,文化名流也是士的代表。醫生和這羣人關係融洽了,名聲就傳得快,像華佗就是這種類型的醫生。他給關羽治病,給周瑜治病,給曹操治病,三分國家的重要人物他都認識,或者和很多的首腦人物熟識,因此華佗入史書之傳也不為怪。

最後,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這本書是中醫學界的千古奇書,是中醫學中唯一可以治病的書籍。歷朝歷代的中醫學大家無不熟讀傷寒,法尊仲景。對於《傷寒論》這本書的價值來講,我們不必糾結於它的作者是誰,是不是一個人,或者是幾個朝代的智慧結晶,但是這是中醫的一朵奇葩,唯一一朵。


雖然正史中的《後漢書》和《三國志》都沒有記載有關張仲景的生平事蹟。但是史學界對於張仲景這個人是不是存在懷疑的聲音並不多,基本可以認定張仲景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因為很多古代典籍都提到了他,並且認定傷寒雜病論是他的作品,一些和他同時代的歷史人物也都和他有關聯或者評價過他,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史學界對他爭議比較大的一個疑點是有書籍說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所以他又名張長沙,但是史書和地方史志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不過這並不能否認張仲景這個人存在的真實性,之所以稱之為張長沙,或許另有原因。

張仲景是東漢南陽人(今河南南陽),出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50~154年之間,去世的時間大約為公元215~219年,我們現在知道他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古中國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但是在他的時代,張仲景卻並不怎麼出名,當時天下聞名的醫學大師是華佗,只可惜華佗的醫學著作以及理論與技術沒有流傳下來,而張仲景卻寫了《傷寒雜病論》這本中醫學上最經典的著作!

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方法的奠基著作之一,《傷寒雜病論》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該書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症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中醫學發展到漢朝時期,已經趨向於成熟。張仲景十分好學,又有著豐富的醫治經驗,他認真研究了先秦兩漢以來的醫學理論和方法,結合自己的醫學研究心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史學界認為該書成書於公元200年到公元210年之間,早期應當是寫於木簡或者竹簡上,寫成之後該書並沒有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的時候,一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發現了這本書,看到了這本書的巨大價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才開始發揚光大。

不過王叔和發現這本書的時候,該書已是斷簡殘章,他利用太醫令的身份全力蒐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但也只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雜病部分卻沒了蹤跡,於是加以整理後命名為《傷寒論》,共有論著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餘字。

之後該書逐漸流傳開來,並受到醫家推崇。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這部奠基性、高峯性的著作也讓人把著作者推向了醫聖的崇高地位。

如果就這樣下去的話,那麼世界上也就只有傷寒論了,但是令人驚喜的是到了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仁宗時期,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裏發現了一本"蠹簡",就是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王洙發現書中部分內容與《傷寒論》很相似,但有另外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將其與傷寒論對照,才知很可能是張仲景原著,於是將不同的部分更名為《金匱要略》,至此《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才並行於世。這兩本書也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


謝邀。

我認為是真實的。

後漢書是紀傳體史書,官方性很強。

三國志是私人修史,其主觀性很強。

而張仲景是一名醫生。醫生在他專業領域內是很牛的人物,但在政治舞臺上,是不能表現出他的地位的,華佗出名,因為他給曹操看過病,扁鵲出名,因為他給齊桓侯魏惠王秦武王看過病。

張仲景主要是給老百姓看病,老百姓寫了些表揚信感謝信,誰會記錄這些呢?

歷朝歷代,都喜歡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張仲景和這些完全不搭邊,他在當時也不過是一個名醫,他在醫學上的地位是到後世才能看出來的,前人自己是不可能認識到他非常重要的價值的。

而官至長沙太守云云,請問你記得二十年前,或者十年前當過長沙市市長的是誰嗎?

因為兩部史書沒有寫他,所以這個人就是虛構的?

我覺得這個觀點很可奇葩,你和我,未來也不會見諸於中國媒體發展史進程,那麼你和我便是不存在的嗎?

對於張仲景,我認為他是存在的,盜用百度的評價:

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他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促進了我國醫學的發展。他創作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這就是他的價值,即便是真的沒有這個人,但這個價值是不能抹殺的,真實存在的。張仲景不過是一個醫學家的名字,能拯救千萬世人的,不論叫什麼,都應該被推崇。那個人不是張仲景,因為他叫張仲景,所以他是張仲景!

-----------------丸---------------

文:祁門小謝


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人。約生於公元150年,死於公元219年左右。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瘟疫流行,人民病死的很多。張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因患傷寒而致死的佔十分之七。他同情人民的疾苦,精心研究醫學,整理和總結前代醫學的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的驗方,並結合自己的臨牀經驗,寫成了他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後人把本書分別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張仲景在醫學上的貢獻,主要是系統地總結了漢以前對傷寒(指霍亂、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一類急性傳染病,不是通常所說的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傷寒病)和雜病(以內科病症為主,也包括外科、婦科等方面的病症)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

在診斷辨症方面,張仲景運用望色,聞聲,問證,切脈等四種方法,分析病情,找出病源。為了辨識病理變化,他把傷寒的各種類型和不同的病程階段,加以細緻的區分,歸納為太陽,陽陰,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大症候羣,每一症候羣用一組突出的臨牀癥狀作為辨症依據。中醫診斷學的八綱(即: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在《傷寒雜病論》中也已具備了雛形。

在治療方面,根據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氣候等條件,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叫「辨證論治」。張仲景用汗、吐、下和及「寒病熱治」、「熱病寒治」概括了治療學的方法原則,為中醫臨牀的辨證施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他的著作中,除選收了大量內服方葯外,還介紹了針、灸、溫熨、葯摩、浸足,吹耳以及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療方法。此外,他還主張疾病要早預防。他認為只要飲食有節,勞逸適當,就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減少疾病。

由於張仲景在醫學研究方面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受到後人的尊敬,被稱為「醫聖」。他的著作對我國醫學的發展具有廣泛的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張仲景這個人?

我說兩件事,第一件是「餃子」,北方人喜歡喫的餃子,發明者竟然是張仲景。幾千年來大家年年喫的餃子竟然是張仲景發明的,這麼大名氣的「餃子」,幾千年來對發明者是張仲景無異議,到今天竟然懷疑這個人是不是真實的。

第二件事,傷感卒病論,這麼一部著作,幾千年歷代人民認可的作者是張仲景,從來沒有過異義,今天緊緊因為後漢書和三國志沒提到他,而懷疑他是否真實存在。要知道傷害卒論是一部醫學著作。在古代能出書的你們以為是普通人嗎?雖然後面完本不是他完成的,但是依然用他的名的,你們以為在古代這樣的事是開玩笑的嗎?古代任何一個部面向社會的著作都是非常嚴肅的,不是今天的盜版和抄襲。

古人對名節的看重度遠高過自己生命的,王叔和整理他的手稿出書,用他的名,這就節操,王叔和同樣是名醫,他出醫書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名?而用張仲景的,而且在當時到後來的歷代王朝竟然毫無異義,怎麼今天就有人因為後漢書和三國志沒記載而懷疑。

其實這些懷疑的人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張仲景的醫術醫學理論在當時得不到認可,起碼得不到社會上層的認可,或者說他的醫術影響的所影響的地域有限,古代的通信和交通可不像現在。區域和區域之間都是相對封閉的,而且古代醫匠的地位並不高,扁鵲因醫治齊桓公而出名,但扁鵲自己說了,他的醫術不是最好,他在他們三兄弟中是最差的,請問扁鵲的大哥和二哥叫什麼名?你們知道嗎?歷史上有什麼關於他大哥和二哥的記載?難道扁鵲說的是假話?是騙人的?

我們再說話華佗,華佗出名有二,一個給關羽刮骨療傷,二是給曹操治病。假如華佗沒有搭上關羽和曹操,那麼後漢書和三國志上可能也不會提到他,就算他到他,那麼筆墨也會相對很少。

而傷寒卒病論是什麼東西?那是張仲景搞出來的,任何一樣新的東西出現在古代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理論性的東西,你們以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相信的人多?還是懷疑的人多?持懷疑的人有多少?後漢書和三國志是記載什麼東西的?起碼得記載他們自己相信的東西吧,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你說他們敢寫嗎?而王叔和整理傷寒論是什麼時候的事?是在晉代。

對歷史持懷疑態度是對的,但在懷疑之前,不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要結合當時的情況,不要隨便憑著你看到的或者看不到的東西而去隨便下結論。


可以明確的告訴題主,張仲景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只不過,醫生在過去是下流職業,被稱為術士。故而在史書上能留下一筆的醫生少之又少。當然,有人會說華佗也不過是一個醫生,為何能夠留下一筆呢?其實華佗能夠留下一筆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與曹操家族發生聯繫,而且他本質上是一名士人,且治病流傳下來的多是達官顯貴,比如陳登。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華佗的結局,為曹操所害。所以他必須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麼,張仲景有什麼歷史價值嗎?目前可以看出除了《傷寒論》他似乎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特別有價值的事情,史書並不值得記載他。他受到後世的紀念是因為在後世傷寒爆發的年代,許多後來的醫生採用《傷寒論》的治病方法對病人進行治病,從而追認他為醫聖。

實際上,他的醫術和華佗的醫術進行比較,也比華佗差之千里,華佗出門行醫能治各種疑難雜症,而張仲景似乎只能進行一般疾病或傷寒病的治療。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中記載的諸葛亮、關羽似乎都是神人,但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民間對於他們的傳說越來越多,關羽成了神仙,諸葛亮也成了智聖。

歷史上能進入史書的必然是一番有作為之人,倘若後漢書、三國志連張仲景這樣的角色都要立傳,那得寫多厚的史書呢?


張仲景,有可能是虛構的人物。

1、相關歷史沒有「張仲景」、「張機」的記載。

2、建安時期,曹操犯頭痛病也沒有去找 張仲景,而是找了華佗,即使華佗死了也沒有再找張仲景或王淑和或相關弟子。

3、後世有 王仲宣 得到 張機 診斷的傳說,但是雖然 王仲宣 死於 張機 的準確判斷,但是 張機 自己也死於建安時期的連續疫病,最大相差也不超過兩年。

4、今本《傷寒論》是不斷經過後人改動的。特別是宋代,才基本定型。

5、宋本開始,很多《傷寒論》條文有了變動。如「冬陽明」改成「陽明」;「胃中寒」改為「胃家實」……

6、「陰陽易」一篇內容也幾乎是照搬西漢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7、據唐《外臺祕要》所記載,諸如「白虎湯」、「桃花湯」、「烏梅丸」、「苦酒湯」、「小青龍湯」等,這些方劑的版權都出自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張仲景,而是 阮炳(三國時期阮籍的同族同輩兄弟)

8、古籍中,最早提到「張仲景」的是 陶弘景(南北朝人),在陶弘景的書中說 張仲景 有 20方,如「四順、四逆……」,而四順湯病沒有流傳下來,而且也說明瞭今本《傷寒論》113方中,有大量的非張仲景方劑。


張仲景有可能就是長沙太守張漾,從歷史時間,地點和經歷,最有可能當時的,張仲景,就是劉表的長沙太守張漾,張漾在在東漢末年,公元200年,為了反抗劉表不爭氣,和政治上不和率軍在長沙起義,反抗劉表策應曹操,最終因曹操官渡之戰已經打響無力顧及,張漾最終血戰2年後病死,張漾之子張懌繼承父親之位,堅守一年後也無力迴天,被劉表大軍攻下。

一位正義凜然的起義者,在當時被視作叛軍,無情無義叛主之人。自然他在醫學上功績註定被埋沒,連三國志中張漾的介紹也都是一筆一句帶過。


確有其人!

今人確定某位歷史人物是確有其人還是虛構出來的,可以根據正史的記載,也可以根據其遺留下來的物件,或者與歷史人物處在同時代的直接、間接見證人的著述等。雖然張仲景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但是其存在的確定性卻可以通過與他接近同時代的兩位醫家在其著作中的記載進行判定,即王叔和的《脈經·序》和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 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脈經·序》)

漢有華佗、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可施用。(《針灸甲乙經·序》)

張仲景的生存年代大概是在公元150到公元219年,王叔和是在公元210年到280年,皇甫謐則是在215年到282年,王叔和和皇甫謐都是在張仲景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出生的,其中王叔和比皇甫謐年齡稍長,二人屬於同時代人。從上面的文獻來看,不管是王叔和還是皇甫謐,他們所撰的醫書裏都將張仲景作為歷史上重要的醫家代表來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裏以張仲景診病為例,說明脈診的重要性。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則透出了關於張仲景的三條重要信息:一、張仲景具有秦越人那樣的高超醫術,能夠通過望診斷定王璨的病情發展與死亡日期;二、伊尹湯液本草是張仲景學術的重要來源,這項內容補充了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序》中對自己學術來源的論述;三、王叔和與張仲景之間具有確定的學術傳承關係。

關於張仲景見王璨的事蹟還有其他版本,《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雲:「王仲宣年十七,嘗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湯,不治不成,後年三十當眉落。仲宣以貰長以遠,不治也。後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這個記載與皇甫謐的版本在王璨見張仲景的年齡以及病情發展的時限都有出入。王璨的生存年代大概是公元177年—217年,即活有41歲,而《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的記載只有30歲左右,顯然這段故事沒有皇甫謐記載的更符合歷史事實。不過從張仲景見王璨的年齡,可以推測其時張仲景大約有47歲左右,張仲景在這時的醫術水平完全可以達到「望而知之」的境界。

此外,《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記載了何顒見過張仲景並預言其後必成良醫的故事,即「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顒先識獨覺,言無虛發」這段話表明張仲景在年少時見過何顒,何顒根據張仲景見解精到且不張揚的品性,認為其後能夠成為良醫。

根據王叔和和皇甫謐的記載,我們由此可以確定張仲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不是虛構出來的歷史人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