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病逝時,孟小冬才44歲,中年喪偶,此後寡居近30年,未曾再嫁。

孟小冬不嫁,也並非源於嫁不出去。一遇梅郎誤終身,她把最好的青春歲月全部奉獻給了梅蘭芳,卻被梅蘭芳傷的遍體鱗傷,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在她最孤獨無依的時候,是杜月笙給了她最堅實的依靠。

杜月笙愛她,結婚時,杜月笙對滿座親友笑言:「我要讓全中國的人都知道,杜某人娶了孟小冬!」與梅蘭芳三年低調委屈的婚姻相比,孟小冬清楚的知道,所謂低調,不過是梅蘭芳愛她不夠,愛的不夠,才畏人言!正因為感念杜月笙對她的深情,杜月笙死後她願意用此後的光陰為他獨守空房。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潛心交徒,直到後來收到姚玉蘭的信,(姚玉蘭是杜月笙的四姨太,也是孟小冬的好姐妹)邀她去臺灣同住,並問她嫁與杜月笙,可曾後悔?

孤傲的孟小冬回復在香港一切都好,就是孤獨,但孤單也好。嫁與杜月笙不是報恩,不是無奈,是愛,後悔與杜月笙相遇的太遲。但她孟小冬又是一生不會後悔之人,一生如戲,落音無悔,不知幾時才能赴臺。

此後孟小冬一直一人在香港,在碩大的杜家庭院,一個人唱戲,一個人思念杜月笙,滿世落寞,直到60歲時,纔去了臺灣。


孟小冬是民國時期最紅的生角,有「京劇冬皇」之稱,前夫是梅蘭芳,後來嫁給了青幫大佬杜月笙。

孟小冬為何離開梅蘭芳,投入杜月笙的懷抱:

孟小冬和梅蘭芳的婚姻一直得不到梅家的認可,連梅家大門也沒邁進一步。所以,孟小冬黯然離開。一直孤苦無依,四處飄零。

1937年,在姚玉蘭的撮合下,而立之年的孟小冬做了杜月笙的情婦。

情婦當得也不安穩。兩個月後,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鐵蹄踐踏中原,日本想以杜月笙的威望主持上海政局。杜月笙拒絕做漢奸,流亡香港。孟小冬返回北平。

在顛沛流離中重聚: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香港,杜月笙困頓重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杜月笙回到闊別已久的老巢。顛沛流離的生活終於安定下來,杜月笙開始強烈思念北平的孟小冬,多年不見,伊人是否如舊?

杜月笙趕緊讓賬房黃國棟寫可一封掛號快信,叫孟小冬速來上海。

孟小冬千里迢迢趕來時,杜月笙已經等候多時,1945年的孟小冬已經年近40,雖然還年輕漂亮,但滿臉煙容,難掩落寞。杜月笙感慨萬分,顧不上寒暄,心疼萬分,一把將孟小冬拉進懷抱……

在那動蕩不安的亂世,杜月笙溫暖的懷抱給了孟小冬無限安慰。從此,兩人公開過起了同居生活。

一路追隨,在臺灣侍疾:

然而,孟小冬好似與安寧平穩的日子無緣。顛沛流離、四海為家纔是孟小冬的宿命。

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勢「喫緊」。杜月笙這樣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成為國共兩黨都爭取的對象。杜月笙年事已高,不願參與政治糾紛,既沒有選擇大陸,也沒有選擇臺灣,而是去了香港。

進入杜家的孟小冬收起了往日的絕代芳華,安靜沉默,對一切看不慣、聽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淡然置之。

1949年的杜月笙已經61歲了,不再是昔日盛年花美男,而是年逾花甲的老病翁。孟小冬進入杜家後,自然而然挑起了侍奉湯藥的重擔,孟小冬溫柔耐心的陪伴,是晚年日漸衰病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慰藉。

孟小冬終於步入婚姻的殿堂,有了名分,杜月笙的五太太:

1950年,杜月笙覺得香港也不是安穩之地了,計劃著帶一家老小去法國定居。

當時,杜月笙的老婆孩子們都在,杜月笙正清點人數,看需要辦多少護照。孟小冬聽著聽著幽然加了一句:「我跟著去,是算女朋友呢,還是算傭人?」

杜月笙一愣,瞬間醍醐灌頂,明白這句話包含了孟小冬多年來的隱忍和癡情。也明白這句話包含了孟小冬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和迷茫。

於是,62歲的杜月笙不顧家人的勸阻,堅持與孟小冬補辦了婚禮。杜月笙將自己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全部叫來,讓他們給孟小冬磕頭,並改稱「媽咪」。

婚禮當晚,形銷骨立、纏綿病榻多年的新郎杜月笙離開病牀,穿起長袍,戴起禮帽,坐在輪椅上,42歲的新娘孟小冬穿起嶄新的旗袍依偎而立,留下一張具有深意的合影。

多少年來,孟小冬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名分。如今,人到中年終於被明媒正娶,正式做了一代流氓大亨的五太太,身份終於得到認可。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終也算是有了真正的歸宿。

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的生活:

成婚的第二年,也就是1951年,63歲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臨終前說:「我杜月笙的後人不能向人伸手要債。」燒掉了數十萬的賬單,只留下10萬美元的遺產。孟小冬分得遺產2萬美元。

不久,杜家親屬相繼離開香港,只剩下孟小冬一人在香港深居簡出,以收學生、教京劇為生。

1968年,應姚玉蘭的邀請,60歲的孟小冬移居臺灣。絢爛歸於平淡,孟小冬在臺灣的生活很簡單,每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遛遛狗。

1977年5月,孟小冬70歲大壽,眾多親朋好友都來為孟小冬賀壽。孟小冬非常高興,還即興唱了幾句話京劇。

但是,年逾古稀的孟小冬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不久就因為心臟病而去世了。

性格決定命運:

縱觀孟小冬的一生,琴瑟和諧的日子短,孤單寂寞的日子長。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從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孟小冬照片中,你就能看出什麼樣的美人叫做「艷若桃李、冷若冰霜」。

照片中,這位出生在寒冬臘月的美人似乎沾染了寒冬的氣息,臉上一絲笑容都沒有,一副咬碎銀牙往肚裡吞的「冬皇」氣派。寒星似的一雙明眸,好似能看到人的心裡去。這樣的女人是不是隻有大佬才能罩得住?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孟小冬先後在香港、臺灣生活,並且最終在臺灣逝世。作為民國為數不多的美少女,孟小冬的人生頗為離奇。

事件回顧:

眾所周知,杜月笙曾經在最為輝煌的時候娶了孟小冬,並且對孟小冬照顧的無微不至,在杜月笙的五房姨太太當中,杜月笙唯獨鍾愛或者說願意把真心付出的就是孟小冬女士。

可是在孟小冬與杜月笙這段姻緣之前,還有一個人與孟小冬有過牽連,那就是國民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梅蘭芳是孟小冬早期最為心愛的一個男子,只不過因為一場刺殺外加上梅蘭芳的姨太太不願意讓自己邁進梅家的門檻不得不告一段落。

於是孟小冬在雜誌報刊上發帖,來控訴自己坎坷的一生,而在發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就被杜月笙收納其中。

孟小冬的成名作是:《搜孤救孤》,而這首戲曲在整個民國時期所佔有的巨大影響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而且因為孟小冬的加入,使得這首戲曲,直接讓其他的戲曲人放棄演唱,因為無論怎樣演唱,都難以逾越孟小冬那個版本。

而杜月笙第一次遇見孟小冬時,便被她的戲劇所吸引,眾所周知,杜月笙本身也是個戲劇迷,對於各種戲劇但凡是能夠聽得到的都會哼哼上兩曲,而孟小冬的美貌與才華的貫徹融合,深深的吸引了杜月笙。

最早兩人相遇時,杜月笙竭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幫助孟小冬,並且對他生活上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而在抗戰勝利的第二年,杜月笙便從香港回到上海,並且把孟小冬也帶了過來。

在之後,杜月笙和孟小冬前往香港,並且在1950年杜月笙與孟小冬正式結婚,此時的孟小冬相差杜月笙21歲。結婚之後,杜月笙將自己的部分財產直接給了孟小冬,並且在結婚不久,杜月笙變撒手人世。

沒錯,這就是事實

孟小冬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是成功人士,早期嫁給了梅蘭芳,後期又嫁給了杜月笙,並且在杜月笙死後領取了大筆遺產,前往臺灣安享晚年。

可是這樣所謂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孟小冬所希望的,最起碼從孟小冬在此之後的11年之內能夠窺探出一二來。孟小冬到了臺灣之後,自己租了一個房子單獨居住,並且數年都是如此。

或許風光過後的孟小冬心中依然是孤獨的,是落寞的,也不知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裡,孟小冬想的究竟是梅蘭芳還是杜月笙。

【參考文獻:《中國戲曲史》】


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先在香港獨居了十六年,後來到臺灣靠著杜月笙留下的遺產安享了人生的最後十年,「梨園冬皇」就此謝幕。她的一生離不開兩個男人,一個是她付出愛情的梅蘭芳,一個是給了他家庭的杜月笙。

孟小冬,1907年生於上海,出身梨園世家,是著名的女老生,被譽為「京劇冬皇」。作為京劇世家的一員,孟小冬從小耳濡目染,悟性極高。十八歲的孟小冬,從上海來到北京,為數不多的幾次亮相,便使她聲名鵲起。

《天風報》的主筆沙大風將稱孟小冬為「吾皇萬歲」,將她捧為老生中的「皇帝」。兩年後,孟小冬「冬皇」的美譽傳遍北京,再加上她修長的身材,優雅的舉止,十足的古典韻味,毫不遜色那風靡上海灘的名媛唐瑛。

孟小冬與梅蘭芳是在一次義演上相識的,因一出《遊龍戲鳳》而相愛。而立之年的梅蘭芳愛上不滿二十歲的孟小冬,當時的梅蘭芳已有兩位妻子。孟小冬天生倔強,不甘屈就做小,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名定兼祧」。

兩人結婚三年後,梅蘭芳伯母去世,因梅自幼曾過繼給伯父,伯母去世與母親無異。依照「名定兼祧」的規矩,孟小冬也需前往梅府守靈。然而已經懷孕的福芝芳無情地將孟小冬攔在門外,拒絕承認她是梅家的媳婦。

福芝芳以孩子為要挾,最終梅蘭芳只能讓孟小冬先回去。此時的孟小冬如夢初醒,三年的婚姻註定只能是南柯一夢,大病一場的孟小冬,最終在梅黨「舍孟留福」的流言蜚語中下定了離婚的決心,她決不受此屈辱。

1930年,孟小冬在報紙上聲明與梅蘭芳分手。第二年,孟小冬與梅蘭芳離婚,在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調停下,梅蘭芳支付孟小冬四萬銀元作為補償。多年以後,梅蘭芳與孟小冬,彼此連對方的名字都絕口不再提起。

離婚後的孟小冬,將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劇事業上。轉眼到了1938年,她拜四大鬚生之首餘叔巖為師,學的真傳,成為梨園界首屈一指的女鬚生。餘叔巖病逝後,孟小冬找到了一生中給了她最終歸宿的男人杜月笙。

早在十年前,杜月笙就娶了孟小冬早年的師姐姚玉蘭,成為其四姨太。杜月笙能與孟小冬最終走在一起,姚玉蘭功不可沒。孟小冬與梅蘭芳離婚後的那幾年,經常到上海公開演出,姚玉蘭的住處也就成了她的落腳處。

杜月笙竭盡所能的在事業和生活上幫助孟小冬,二人漸生好感。抗戰勝利後的次年,杜月笙從香港回到上海,孟小冬在杜的催促下也來到上海。1947年,杜月笙在六十大壽期間舉辦賑災義演,梅、孟二人都被邀請。

梅、孟複合的流言蜚語再次響起,結局卻是孟小冬第二天就走了,並宣佈此後不再登臺演出。兩年後,杜月笙攜孟小冬舉家遷往香港。孟小冬雖然在杜月笙跟前強顏歡笑,但杜月笙也是能看出她眉宇間常有憂悒之色。

杜月笙對孟小冬總是禮敬愛慕,跟她輕聲細氣地交談,疏解她孤寂、憂悶的內心。杜月笙初到香港時,有意赴歐洲定居。正當他盤算需要多少張護照時,孟小冬說道:「我跟你去,是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呢?」

這一句讓四周瞬間安靜了下來,也讓杜月笙下定決心要與孟小冬結婚。杜月笙到香港後身體一直不怎麼好,當時有人勸說沒必要再舉辦儀式,但杜月笙決意在自己去世完成這一大心願,給孟小冬一個明確的交待。

1950年,病榻上的杜月笙與孟小冬結婚,孟小冬正式成為杜月笙的五姨太。當時孟小冬42歲,杜月笙63歲。第二年,杜月笙病情加重,他讓陸京士宣讀遺囑,孟小冬得一萬美金,杜月笙銷毀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

幾天後,杜月笙將最後的七千美金分給孟小冬三千,並叮囑後人不要四處要債。杜月笙在彌留之際,蔣先生的代表洪蘭友前來看望,讓杜月笙好好養病,說前途有希望。杜月笙說:「大家有希望!」說完便撒手人寰。

孟小冬突然哭喊起來:「他不死心塌地跟著蔣先生,能沒希望嗎?」一時大家都驚慌失措,畢竟有代表在場。接著孟小冬又說:「黃老先生(黃金榮)不是在上海還活得很好嗎?就是你們讓他逃出上海,踏上不歸路。」

(中為孟小冬)

孟小冬壓抑的情緒終於得到釋放,漸漸平靜下來。之後的孟小冬,遵守了杜月笙去世前的叮囑,不再登臺唱戲,連吊嗓都不弔了。她的性格愈發沉靜孤僻,深居簡出。在香港的那十六年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平靜的日子。

1967年,孟小冬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她到臺灣以後生活平淡,她自己租一個房子獨住。孟小冬在臺北的十年過得還不錯。她沒有經濟來源,主要是靠杜月笙留給她的錢和她早年自己掙的錢過活。

孟小冬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多的需求,就是希望有朋友每天到她家去。她經常與其他親屬一起打牌消磨時間,就這樣一晃十年過去了。1977年,孟小冬在臺灣去世,享年70歲。一代「梨園冬皇」的傳奇就此落幕。


謝謝好友邀請!

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後,其姨太太孟小冬結局怎麼樣?

孟小冬,就個在京劇界享有「冬皇」美譽的大師,是舊上海灘風雲人物杜月笙的第五夫人!

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帶著一家人從十六浦起航,離開了上海,準備去香港。孟小冬也在其中!

居住在西愛路18號公寓裏的杜月笙閉門謝客,常常跟著孟小冬唱京劇!

1951年8月16日,香港颳了一陣颱風,杜月笙客死在他鄉!

杜月笙去世時,只有25萬美元的遺產,孟小冬和其他幾房夫人分掉了!

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教學京劇!

自己杜月笙死後,孟小冬深居簡去!

後來一說是為了生活,一說是為了傳承京劇,孟小冬傳授教唱京劇!

但是,孟小冬收的學生,是先要考覈,達不到標準的不收!

在香港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不少後來成為京劇大家!

這一教就是十年!

在四夫人姚玉蘭盛情相邀之下,孟小冬去了臺灣,也是在臺灣去世!

在臺灣定居的四夫人姚玉蘭,見孟小冬一個人生活在香港很孤寂,就力邀請她來臺灣一起住!

這個姚玉蘭本身也是唱京劇的,又跟孟小冬是師姐妹,平時倆個人感情很要好!考慮到自己年紀大了,又是一個人,實在是不方便,孟小冬真的去了臺灣!

姐妹的重逢,自然是歡喜不得了!

住在臺灣的孟小冬沒有授徒了,就是跟著孟小冬安享晚年!

1977年5月的一天,孟小冬在家突然昏迷,送到醫院已是迴天無術了!

就這樣,孟小冬客死在臺灣!

由此可見: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在京劇事業上發揮著餘熱,教育學生!也是自食其力!確實不易!實屬難得!

歡迎關注!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後,其姨太太孟小冬結局怎樣?(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歷史故事!)

杜月笙作為舊上海的皇帝,可以一手遮天,權勢無人能及,這樣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的影響力已經是不言而喻。那時的杜月笙身邊已經有不少女人圍繞,但是能夠被這位青幫老大看上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得到的。杜月笙一生取了五房姨太太,最終卻完全臣服於有著「民國第一美女」孟小冬的氣場之下,這個女人究竟有什麼能耐,能讓這個上海灘老大如此的待他,杜月笙死後,孟小冬,這個曾經大哥的女人又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孟小冬18 歲進京,師從著名老生餘叔巖,是上世紀30 年代最紅的鬚生,被譽為「冬皇」一個艷麗的女子演老生,比她唱得好的或許還有,但是,卻沒有一個女子可以唱老生唱到這樣好!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先生看完《搜孤救孤》戲後連聲稱絕。遇人便說:「小冬把這出《搜孤救孤》給唱絕了,反正我這齣戲是收了。」收了,就是再也不唱了。

孟小冬第一段婚姻是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結合,這是戲壇的一段佳話。一對璧人,絕色傾城,無可比擬。好姻緣卻因為一個戲迷的刺殺案和梅蘭芳夫人福芝芳的不讓進梅家門而了斷。情已斷,夢已逝,愛已涼,1933年,孟小冬與梅蘭芳離異。她在《大公報》登啟事: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杜月笙非常喜好京劇,有「天下頭號戲迷」之稱的杜月笙戲癮很大,不光愛聽愛看,他還請專人教授,學會後就到票房裡走票。杜月笙其實早在孟小冬1925年紅遍上海灘時就迷戀她,青幫頭子杜月笙,雖然流氓出身,但對待女人卻無限文雅,說自己是孟小冬的知音。在知道孟小冬和梅蘭芳分道揚鑣之後開始對其進行猛烈的追求,彼時的他已經是一個情場老手,面對自己多年朝思暮想的女神,杜月笙此時終於可以勇敢的向對方敞開心扉,為了孟小冬他不惜捐款十二億的慈善晚會,得知孟小冬要去天津出家,派自己四姨太去勸說,還派直升機去北平接孟小冬,並親自去機場接機她。而孟小冬也不是一個冷漠無情之人,漸漸也看到了杜月笙對她的好,相差二十歲的年齡並沒有成為這兩人之間的阻礙,孟小冬成為了杜月笙的五房姨太太。

孟小冬在杜月笙死時曾大罵蔣介石,1951年,64歲的杜月笙在香港逝世,時任臺灣「國民大會」祕書長的洪蘭友抵達香港杜公館,看望將死的杜月笙,為達成使命,他高聲地在杜耳邊喊:「杜先生,蔣總統對你的病十分關懷,希望你安心靜養,早日康復。目前臺灣一切有進步,『國家』前途一片光明,我們還是有希望的!」杜月笙清晰明白地說出了他在世最後的一句話:「好,好,大家有希望!」最後一個「望」字說完,走完了漫長而艱苦的人生歷程。杜月笙好友錢新在杜死時熱淚泉湧,喃喃地說:「大家有希望,大家有希望,就是他沒有希望了啊!」

「什麼就是他沒有了希望呀?」旁邊的孟小冬突然發瘋似的沖著在場眾人大喊起來:「他不這麼死心塌地跟著老蔣,會沒希望嗎?!」眾人大驚失色,當著「臺灣大使」的面,有人企圖捂住她的口。但是,從她口裡還是蹦出了:「黃老爺子(黃金榮)不是在上海還活得好好的嗎?就是你們讓他跟著老蔣逃出上海,踏上了不歸路啊!」孟小冬大喊大叫,眾人慌忙把她拖了出去……

杜月笙病逝時,孟小冬才44歲,中年喪偶,此後寡居近30年,未曾再嫁。孟小冬不嫁,也並非源於嫁不出去,曾經的女神仍然有不少追求者,然而此時的孟小冬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已看淡一切。她把最好的青春歲月全部奉獻給了梅蘭芳,卻被梅蘭芳傷的遍體鱗傷,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在她最孤獨無依的時候,是杜月笙給了她最堅實的依靠。

杜月笙在娶孟小冬時豪言:「我要讓全中國的人都知道,杜某人娶了孟小冬!」與梅蘭芳三年低調委屈的婚姻相比,孟小冬清楚的知道,所謂低調,不過是梅蘭芳愛她不夠,愛的不夠,才畏人言!正因為感念杜月笙對她的深情,杜月笙死後她願意用此後的光陰為他獨守空房。杜月笙死後,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潛心交徒,傳授京劇。後來收到她的好姐妹,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的信,姚邀她去臺灣同住,並問她嫁與杜月笙,可曾後悔?孤傲的孟小冬回復在香港一切都好,就是孤獨,但孤單也好。嫁與杜月笙不是報恩,不是無奈,是愛,後悔與杜月笙相遇的太遲。但她孟小冬又是一生不會後悔之人,一生如戲,落音無悔,不知幾時才能赴臺。 此後孟小冬一直一人在香港,在碩大的杜家庭院,一個人唱戲,一個人思念杜月笙,滿世落寞。

1966 年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排山倒海一般淹沒全國,京劇界首當其衝,很多曾與孟小冬還在杜家唱餘派戲的幾位名角,被批倒批臭,有的甚至被逼自殺。杜月笙被定性為特務頭子?杜家是「特務窩」,孟小冬恐慌而不安。「文革」的洶湧惡浪,衝擊到香港,香港也有「造反派」,一些文化界名人家門口張貼「打倒」的大字報。孟小冬又急又怕,不知何時何刻,惡魔會打上門來。在和朋友們商議後,決定悄悄離開香港,到臺灣去避難。

1967 年孟小冬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閉門靜養,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1977 年 5 月 27 日,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並發導致昏迷,搶救無效去世,終年 71 歲。


孟小冬是唱老生的,是和梅蘭芳齊名的梨園名角。他們因戲生情,在1925年的時候,她還和梅蘭芳同居了。

不過孟小冬和杜月笙之間認識到更早,杜月笙十分的喜歡聽戲,更是孟小冬的一位忠實粉絲。幾乎每一次她來上海演出,杜月笙都會去捧場。

後來,孟小冬和梅蘭芳終究還是沒能繼續走下去,他們分手之後,孟小冬就獨自隱居了幾年。她和杜月笙的四姨太時好朋友,於是和杜月笙之間的聯繫就多了起來。甚至還曾經在四姨太的邀請下,在杜月笙家住了有二十多天。

杜月笙也是可以,他對孟小冬噓寒問暖,久而久之,竟然還問出感情來了,於是孟小冬就以身相許了,或許四姨太也沒想到吧,自己給自己的丈夫又找來了一個五姨太。

後來杜月笙為了孟小冬的名分,在去世之前拖著帶病的身體和孟小冬舉辦了婚禮。之後杜月笙去世了以後,她就專心教導弟子。晚年的時候,經常看電視,打牌,家裡面也是十分熱鬧。

孟小冬晚年過得並不寂寞,或許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幸福吧。最後他在臺北逝世,享年七十歲。


孟小冬乳名孟若蘭,本名孟令暉,小冬是她的藝名,但因為她的藝名更有名氣,所以世人都以為她本名叫孟小冬。不過,更有名的是她與杜月笙之間的忘年愛情故事,因為她是杜月笙的第5位太太,同時也是年紀最小的。

1950年,杜月笙與孟小冬在香港結婚,此時杜月笙已經是62歲高齡的老人了,而孟小冬才43歲,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紀。但是僅僅一年後,杜月笙就在香港因病去世了。

此後孟小冬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一直生活到了1977年纔去世,終年70歲。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失去了主要生活來源,但她本就是京劇名角,雖不再登臺唱戲,但靠著教會弟子收取費用也能打點最基本的生活。

孟小冬年輕的時候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京劇女老生演員,她扮相英俊,嗓音醇厚,且無雌音,在當時頗有名氣,號稱「冬皇」。她原本與京劇名家梅艷芳是天設地造的一對,但最後卻因為性格原因分道揚鑣。

後來,青幫的大佬杜月笙便對她展開了瘋狂的追求。孟小冬雖然同意跟杜月笙在一起,但兩人當時並沒有結婚,所以孟小冬更像是杜月笙的情婦。兩人在上海同居了十幾年,一起經歷了諸多風雨,而杜月笙的事業也經歷了大起大落。

直到1950年,62歲的杜月笙纔在香港給了孟小冬一個正式名分,此時孟小冬也已經43歲了,兩人都年紀差了近20歲。然而,杜月笙在婚後第2年便去世了。

在杜月笙死後,孟小冬一個人還在香港獨居16年之久。她每日深居簡出,主要負責教導弟子唱京劇,只是自己不再登臺唱戲。這是因為杜月笙在臨終前曾叮囑過她,以後不要再登臺唱戲,不然自己泉下不會瞑目。孟小冬遵守了杜月笙臨終前的叮囑,後半輩子果真再也沒有登上過舞臺一次。

1967年的時候,孟小冬因為到臺灣探親的緣故離開了熟悉的香港,此後她再也沒有回去。據說,她在臺北東門町租了一套房子住,但還是不太喜歡出門,只喜歡宅在家裡看電視,直到1977年在臺北病逝。


孟小冬是著名的京劇女演員,北京宛平人。

梨園世家出身,她是早年間京劇中最優秀的女老生,被《天津大風報》評為"京劇東皇"。

同時她也是杜月笙的五姨太。

1936年,孟小冬應杜月笙的邀請,為黃金大戲院揭幕剪綵,總共演出了20天。

1946年,杜月笙回到了上海,第一件事便是給孟小冬寫信,表達其思念之情,也希望她能重新回到上海。

這一次,孟小冬沒有拒絕他。

後來他們倆兒就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再到後來,杜月笙病重,孟小冬便悉心地照料他。

躺在病牀上的杜月笙意識到了他沒有給孟小冬辦過婚禮。

此時的杜月笙其實已經重病纏身,但是他為了孟小冬還有他們倆人深刻的感情,還是推掉了所有的事情,挺著疾病的帶給他的痛苦,立刻舉辦了特大型的婚禮。

後來63歲的杜月笙在法國因病去世。

臨死前,他立下了一個遺囑:將遺產分給孟小冬和自己的家人。

這一年,孟小冬43歲。

後來,孟小冬一直住在香港,潛心鑽研戲曲,傳授弟子。

1967年遷往臺灣定居,最後病逝在臺灣。


感謝邀請。

孟小冬,可謂是京劇界的大腕兒,有著「京劇冬皇」的稱號。她一生不是很順,坎坎坷坷。她與梅蘭芳和杜月笙的情感生活都備受矚目。

原來孟小冬和梅蘭芳是情侶的關係,甚至快到了結婚程度,但發生了一件很極端的血案,讓二人不得不分離。什麼事情呢?當時有個肄業的大學生,算是孟小冬的瘋狂追求者。

此人拿著槍去了梅蘭芳和孟小冬在北京東城居住的四合院。這個院子名字很文雅,叫綴玉軒,是平常梅蘭芳的朋友雅集的地方。這個拿槍的追求者到了梅蘭芳的院子的會客廳,此時梅蘭芳在午休,而接待這位不速之客的是梅蘭芳的好朋友張漢舉。這個大學生已經陷入了瘋狂的狀態,舉著槍對著張漢舉讓梅蘭芳出來,並歇斯底里地說梅蘭芳搶走了他的愛人孟小冬(實際上這個大學生已經魔怔),要梅蘭芳拿十萬塊錢解決,張很恐懼但還是將情況告訴了梅蘭芳,此時梅先生很清醒,趕緊報了警。當軍警圍住這個院子後這個男子陷入瘋狂,舉槍打死了張漢舉,這張先生算是做了冤死鬼,然後這個拿槍的男子也自殺了,這件血案也是弄的滿城風雨,受到輿論的壓力孟小冬和梅蘭芳不得不分開了。

後來我們知道杜月笙開始追求孟小冬,直到1946年孟小冬被杜月笙感動,二人算是在一起了。1949年,孟小冬隨杜月笙去了香港,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獨居香港,教授弟子京劇,1967年孟去了臺灣,十年後病逝,結束了自己傳奇而波折的一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