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浙江日報創刊70週年。70年來,幾代浙報人積極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雲,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留下許多影響深遠的新聞佳作。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浙江日報和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於4月中旬啓動了“同走新聞路”大型融媒體採訪。連日來,以浙江日報部分新聞佳作爲脈絡,由原作者、一線骨幹記者和浙大新聞專業學生組成的三代新聞人隊伍,重讀佳作、重返現場,傳承歷史、賦能未來,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今天推出系列報道第十五篇《新聞爲民,萬水千山總是情》,看三代新聞人開着“佳友民情快車”,重訪浙西南革命老區遂昌門陣村。


沿着盤山公路,車子越過山崗,駛向山谷時,我們遠遠看見,遂昌縣雲峯街道門陣村的石碑旁,已有不少人在守候。


“到了,俞記者到了!”車還沒停穩,村黨支部書記張志貴便迎上來,一把握住了俞佳友的手,“這是你們‘佳友民情快車’第三次進村,每一次都給我們帶來了改變!”兩人互拍對方的肩膀,似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眼裏已噙滿淚水。


丨2019年4月,記者俞佳友(左)與老郵遞員葉志清再次相見,兩人回憶當年感慨萬千,熱淚盈眶。 記者 楊曉軒 李翔 攝


日前,當我們跟隨浙江日報記者、佳友民情工作站首任站長俞佳友,抵達偏居浙西南一隅的門陣村時,眼前的一幕令人動容。而此次歷時兩天一夜的“同走新聞路”採訪中,這般場景屢次上演,讓我們內心深受觸動。


是什麼讓記者和村民的感情這麼深?重返新聞現場,一段記者與村民的郵路情緣,一份黨報新聞爲民的情懷,在追尋和回憶中清晰呈現。



“你們報道過的老葉退休了,不過村裏的郵路,再也沒有斷過!”領着我們走向村裏的路上,張志貴興奮地說道。


深山郵路,便是這次重逢的緣起。


2011年7月,爲深入踐行“走轉改”,浙江日報創立了佳友民情工作站,並在報紙上開設“佳友民情快車”新聞專欄。專欄以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浙江日報記者俞佳友的名字命名,旨在通過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在“貼近、幫忙、服務”中弘揚新聞爲民的新風尚。


專欄剛開出,就收到了來自門陣村的求助信:58歲的郵遞員葉志清退休了,由於沒人接班,700多名村民與外界聯繫的郵路中斷了。


門陣村,地處三縣交界處,是粟裕將軍率領紅軍挺進師戰鬥過的地方,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拿着信件,俞佳友立即帶領“快車”記者趕赴當地。然而,這趟“快車”開得十分辛苦。


丨蜿蜒曲折的公路,盤上雲端,通向門陣村。這條“天路”於2015年通車。


“俞記者,還記得不?8年前,你們第一次來門陣村時,翻越了21公里山路,走了5個多小時。”村黨支部老書記鄭子林感慨地說,“真沒想到,這封信寄出後,你們就來了。當時的門陣村,可是遂昌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啊。”


丨2011年7月18日,記者俞佳友(中)、聶偉霞(後)隨老郵遞員葉志清,跋山涉水5個多小時才抵達門陣村。(資料圖片)


深入採訪後,“快車”記者通過多方協調,讓葉志清重新上崗,接通了村裏的郵路,併爲偏遠山村的發展鼓與呼。


重讀2011年7月20日刊發在《浙江日報》4版的《深山郵路今又開通》報道,我們發現,它不僅客觀記錄了“快車”的幫扶成果,還反映了山村發展的最大困境——不通公路。作者之一的俞佳友說,山高路遠,阻擋了門陣人的看病、讀書、就業之路。通往縣城的路,成了村民心中的“天路”。


“是這篇報道,改變了我們的命運。”鄭子林激動地說,“報道刊出後引起各方關注,在粟裕將軍之子粟戎生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門陣村通公路的計劃得以提前實施。”


一條公路意味着什麼?傍晚時分,雲峯街道辦事處主任張海鋒領着我們來到海拔1060米的鄭崗嶺,指着羣山間蜿蜒的公路說:“這條路全長25.75公里,修建花了4年時間,用了3600多萬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2015年通車那天,村民們激動得哭了。”


“勝利之路”,村民們如是命名這條路,並由此踏上鄉村振興的征程。



次日,當我們在雞鳴犬吠聲中醒來時,又看到了令人心頭溫熱的一幕。


腿腳不便的老郵遞員葉志清,竟一早坐着接班人蘇祝龍的摩托車,從山外趕了過來。未及走近,他就說道:“俞記者,聽說你們來了,我一定得進來看看。”


原來,66歲的葉志清,因長達42年的跋涉,腳趾嚴重變形,無法繼續爲門陣村服務。今年1月,48歲的蘇祝龍成了新的“信使”。


“老葉,當年我們進村時,還是你帶的路。之後,你又帶傷重新上崗,一干又是8年。你的敬業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俞佳友迎上去,握住了老葉的手。


蘇祝龍說:“比起老葉,我可幸運多了。公路開通後,我騎摩托車進村就行,但老葉幾十年來,都是靠雙腳走進來的!”葉志清卻說:“辛苦點沒關係,最欣慰的,是看着門陣村越來越好了。”


的確,與8年前相比,門陣村的變化已是翻天覆地。


早飯過後,我們漫步村中,但見白牆黛瓦的農房,隱在青山綠水之間,山谷雲霧繚繞,空氣格外清新。頗爲意外的是,我們並非山裏唯一的來客。上午9時許,一輛輛大巴便接踵而來。


丨8年後的今天,門陣村出落得潔淨靚麗,引來各方遊客。


“通車後,門陣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紅色文化背景,着力打造紅色文化旅遊基地。”張志貴自豪地說,去年村裏迎來1.5萬名遊客,還開出4家民宿,“你們昨晚住的這家,一年營業額30多萬元。”


“現在致富門道可多啦。”村民馬子洪對我們說,20多年前,他因山村閉塞,選擇外出經商。3年前他回村種下150畝香榧,“種的是嫁接苗,今年就會有收成,一斤能賣100多元呢!”


誠如當年報道中呼籲和期盼的,門陣村的民生事業也大步發展。鄭子林說了一樁事:通公路那年,他父親突發心肌梗死,因送醫及時,轉危爲安,如今老人依然健在。


“‘快車’接通的,豈止一條郵路啊!”瘸着腿的老葉一路陪同採訪,恰如8年前的情形,不同的是,眼底已滿是欣喜的神色。


一條郵路延伸出的,是門陣人的發展路、致富路、幸福路。



傍晚,當我們拄着木棍,滿腳泥巴地從紅軍挺進師的練兵場遺址回來時,村文化禮堂已傳出音樂聲。


丨這次“同走新聞路”採訪中,記者俞佳友(右一)帶隊跋涉,探訪當年紅軍在門陣村的練兵場。記者 楊曉軒 李翔 攝


“你們快來,晚會就要開始了。”張志貴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總共20多個節目,都是我們自導自演的,爲的就是留住遊客。”


沒想到,晚會進行到一半,主持人、雲峯街道鄉賢協會會長朱步明突然把俞佳友請上了臺。他誠懇地說:“俞記者,因爲當年你們的報道,纔有了門陣村的今天。接下來門陣村如何發展,我們想聽聽你們的建議……”


一場別樣的“圍爐夜話”由此上演。臺下的遊客、村民也都認真傾聽。爲了鄉村振興的共同願景,黨報記者與基層百姓的心,又一次緊緊相連。


新聞爲民路,重走幾多情。一路上,俞佳友數度淚溼眼眶,我們也深受感染。


佳友民情工作站成立至今,已推出700多期鮮活報道,籌集款物近9000萬元,爲100多萬羣衆雪中送炭,成爲浙江日報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提升採編人員“四力”的重要載體。“佳友民情快車”欄目也因此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百姓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新聞報道的內涵就有多深。”在村民們的目送中離開時,俞佳友感慨地說,“當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長的6年時光,是我記者生涯中最寶貴的一段經歷。”


那是一個個改變與被改變的故事,詮釋着浙報人用新聞推動社會進步的初心。


丨受助讀者寫給佳友民情工作站的感謝信。


2011年起,工作站聚焦寒門學子,聯合4家省級媒體,發起“圓夢大學”行動。僅在2012年,就籌得2000多萬元愛心款,惠及2000多名困難學生;


2013年,“快車”欄目關注農村兒童讀物奇缺現象,連續推出20多篇報道,多方募捐,最終爲我省20多萬名山裏娃送去價值600多萬元的優秀兒童讀物;


丨2015年冬,“快車”欄目推出“爲特殊孩子點亮一盞燈”系列報道。圖爲記者包敦遠(前右)爲海寧市特殊學校的孩子們送去木製玩具。(資料圖片)


2018年,爲改善山區百姓的生活品質,工作站攜手常山縣政府,發動愛心企業捐款捐物,爲當地2000多戶農村困難老人改廁,讓他們享受潔淨生活……


丨2013年,“快車”欄目推出“關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系列報道。圖爲記者聶偉霞(右)在慶元縣官塘鄉山頭村採訪,傾聽留守老人的精神訴求。(資料圖片)


8年來,“快車”記者用腳步丈量民情,踐行新聞爲民理念,讓廣大讀者真切感受到了省級黨報的暖意和情懷。


這條路上,我們永不止步。




專家點評

到基層去,到羣衆中去

江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浙江日報創刊70週年。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報社組織老中青三代新聞人,開展“同走新聞路”活動,很有意義。這項活動,可讓年輕一代新聞人進一步體驗到,如何增強自身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擔當起用新聞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


俞佳友帶領的一支小分隊,第三次來到革命老區遂昌縣門陣村,重走當年浙江日報“佳友民情快車”幫助該村開闢的深山郵路、致富之路、發展之路,讓我們再次看到,新聞人始終生活於羣衆之中,幫助羣衆創造美好生活。


到基層去,到人民羣衆中去,是浙江日報的光榮傳統。


本報首任社長陳冰曾說:“爲人民服務,是辦好黨報的根本。”他經常帶領記者編輯到工廠、農村、學校調查研究、作演講,交了不少朋友,使報紙紮根於羣衆之中。


本報首任總編輯於冠西,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前線記者,他冒着槍林彈雨,和戰士們一起,在戰壕裏寫就的《老紅——勃朗寧機槍》,成爲新聞教材中的一個範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浙報人始終活躍在基層,和人民同甘共苦,採寫了大量記載人民創造歷史的生動實踐的優秀新聞作品,推動着浙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俞佳友是浙江日報早期到農村掛職的記者。在下派青田縣萬阜鄉工作的兩年半時間裏,他走訪了全鄉90個自然村、2300多戶村民,與百姓聊家常、話期盼,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爲全省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被中宣部列爲全國重大典型人物;同時,他採寫了一批接地氣的新聞報道,成長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長江韜奮獎獲得者。


習總書記要求新聞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我們新聞人要擔當起“四者”的重任,就一定要增強“四力”,深入羣衆、認真觀察、善於思考、勤奮寫作。


“新聞爲民路”,是新聞人理想之路、推動社會進步之路、爲民創造幸福之路。祝願浙報人始終紮根基層,活躍在人民中間,與人民同甘苦、齊愛憎、共歡樂,帶着深情書寫出更多“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新聞佳作。


(作者系浙江日報原總編輯)


記者感言

心中有陽光,前行有力量

俞佳友


“最好的相聚就是再次遇見。”當我們第三次來到門陣村,和66歲的葉志清握手相擁的那一刻,我和在場的許多人都心頭一熱、眼睛一溼。


“老葉這輩子只走了這條通往門陣村的深山郵路,從沒有走出過遂昌縣;他不光給我們送信報喜,還幫我們背豬仔進村,700多位村民跟他如同一家人……”說起葉志清的故事,村民鄭建平便停不下來。


在擔任首任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長的6年裏,受助對象常對我說:“是你們浙報記者,改變了我的命運。”而我,也想對他們說聲感謝。


改變,總是相互的。在長期深入基層的爲民服務中,正是黨員幹部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和擔當奉獻的精神,正是受訪對象的善良堅強、樂觀向上,正是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無私相助,讓我的內心溫熱而豐盈,勇敢地前行在新聞爲民的道路上。


重訪門陣村,最大的欣喜莫過於,短短8年間,它已從相對貧困的落後村,變成鄉村振興的標杆村。村幹部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採訪中,村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村莊建設發展的成果,一一展示給我們看。對於村莊未來發展,也反覆徵詢我們的意見,幾次說道:“我們很相信浙報記者。”


新聞的力量不可小覷。當年,“快車”經過協調,接通深山郵路時,我們其實並未料到,那會成爲門陣村發展的轉折點。而今在“同走”中回望,我們更能體會到“新聞”兩字的分量、“記者”肩頭的擔當。


職業生涯裏,能有“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長”這個標籤,我想,我是幸運的。從當下回顧,我們可以清晰地意識到,這個工作站,是黨報記者錘鍊“四力”、提升專業素養的有效載體,體現了黨報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歷史使命,彰顯了黨報新聞人情繫大衆、新聞爲民的人文情懷。


心中有陽光,前行有力量。如今,我雖然已轉任其他崗位,但作爲一名26年堅守基層傳播主陣地的新聞戰士,我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48字要求,帶領團隊拜羣衆爲師、做百姓親人,永不停歇爲民服務的腳步。

大學生手記

始於情懷,成於“四力”

楊凌偉 劉敏


在《深山郵路今又開通》中,有段描寫讓我們印象頗深:


當時的遂昌縣郵政局局長徐景標,曾帶領剛招進郵局的5名大學生,沿着山路走到門陣村體驗老郵遞員的路途艱辛。大學生到了門陣村後,個個累得連飯都不想喫。其中一名大學生還說:“這樣的山路走一次還可以,第二次走,你就是給我1000元也不想走,真的太難走了。”


這次,我們從鎮裏出發,短短25.75公里的通村公路,因山路崎嶇,急彎重重,車子行駛了近兩個小時。每次過急轉彎,我們都會緊張得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但是,好作品就是靠深入基層採寫而成的。


進村後,儘管大家數年未見,但村民和兩位老師絲毫不見生疏,或拉着手如老友般坐下,或喝着茶親切交談。這一幕讓我們深受感動,也鮮明地告訴我們,浙報新聞人與基層百姓的距離有多近、感情有多深。


這種親密無間,這種深厚感情,始於新聞爲民的情懷,成於不斷踐行的“四力”。有志於從事新聞事業的我們,也深刻體會到,若要成爲一名優秀的記者,不僅需要紮實的寫作功底,還要爲民着想,爲他們排憂解難,真正做到“接地氣”。


儘管已是第三次進村,但兩位前輩對待採訪,沒有絲毫鬆懈。首日採訪,在鄭子林新蓋的樓房內,他們與村民聊到了深夜12時。次日,村民又帶着我們,沿着泥濘山路,撥開荊棘密林,爬上了紅軍挺進師的練兵場遺址。他們站在高山之巔,討論着門陣村的未來。


這次採訪間隙,我們還翻閱了《新聞爲民——浙江日報·佳友民情快車》報道集。這些鮮活報道,帶着最基層百姓生產生活的熱度,帶着人性深處最溫暖的光芒,也帶着記錄時代變革的初心。


“同走新聞路”,走的不僅僅是新聞佳作的回訪之路、時代變革的發展之路,更是傳承好作風、踐行“四力”之路。我們也許下心願:若能走上新聞工作崗位,也要始終踐行“四力”,堅守新聞爲民的情懷。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聶偉霞 張藝萌 浙江大學學生 楊凌偉 劉敏 縣委報道組 肖靚 攝影記者 李翔 楊曉軒 編輯 鄧國芳 王金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