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們要看一下英國如何脫歐,有什麼重點,以及退歐之後怎麼辦

如果你前陣子有看新聞,你應該有看到一則相當諷刺的新聞

在公投之後,英國人開始想知道什麼是歐盟,以及什麼是脫歐

不過公投結果就是公投結果,英國政府也開始進行脫歐的「準備」

 

 

脫歐的步驟

事情當然不是公投完就結束了,英國作為歐盟的「準第三國」還有一些事情要做

步驟一:歐盟條約第 50 條,提出正式書面文件給歐盟告知脫歐意願

這一點就跟離職一樣,雖然跟同事放了風聲或是跟老闆說了要離職,大家也都知道,但還是要提離職單纔算數

步驟二:脫歐談判,與歐盟訂定離開的程序與方式,建立起與歐盟的新關係

步驟三:雙方簽訂條款

步驟一沒有時間表,但步驟二和三則在步驟一完成後有兩年的時間可以完成

上述三個步驟沒有完成前,英國仍是歐盟成員,享有歐盟種種好處與副作用,同時,英國也不能單獨對外簽訂雙邊貿易合約

美國總統歐巴馬隔海力挺英國留歐就曾說:「如果英國脫歐想跟美國簽訂FTA,順位排在歐盟之後」

換句話說,等歐盟跟美國談完貿易協定都不知道幾年後的事,英國退歐將失去與美國貿易的優勢

 

與歐盟合作的 4 種模式

參考下圖由中央銀行報告提供的歐盟貿易架構圖,比較容易瞭解英國未來可能的算盤

目前主要各界評估英國與歐盟的新關係可能有四種,發生的可能性(英國期望模式)依序如下

1. 參加歐洲經濟合作區(EEA): 挪威模式,這是脫歐派在選前認為最理想並用以宣傳的模式

2. 再次參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與歐盟簽訂雙邊貿易:瑞士模式,限定商品/服務零關稅

3. 單獨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少數商品無關稅且需驗關,不過德國財政部長在選前公開表示不接受

4. WTO規範,即非歐盟國與歐盟間在 WTO 規範下的貿易機制,同美國,經濟自主權大,但可能關稅最重

 

想更深入瞭解貿易的架構,你可以參考這一篇 貿易協定的層次 

 

 

 

阻止英國脫歐,現在能怎麼做?

堂堂大英帝國可以說話不算話嗎?當然可以,太平島都可以是礁岩了

有幾個辦法雖然不好看但是不失為解決的辦法,如果英國真的後悔了的話

 

1. 忽視公投結果,不提出意向書

上面有提到,脫歐的第一步驟就是要向歐盟正式遞交書面脫離歐盟意向書

歐盟不可以擅自將成員國踢出,所以英國只要遲遲不交意向書,就仍是歐盟成員

歐盟曾表示如果英國的新首相是留歐派人士,最多兩週內應該要提出意向書

如果是脫歐派人士,兩天內就要提交意向書

當然這個喊話不具效力,英國可以一直拖下去

進一步的說,公投也不具有效力,法律上只代表「政府聽到了,未必要照辦」

但這麼做將會冒相當大的政治風險,畢竟英國不是獨裁國家

 

2. 在蘇格蘭議會中否決脫歐

由於要向歐盟提出脫歐意向書需要蘇格蘭議會同意「立法議案同意書」

英格蘭議會沒意外是一定會同意的,但支持留歐的蘇格蘭議會則有機會否決這項提案

這個否決將會使得「是否提出脫歐意向書」在英國內部形成僵局

 

3. 重新公投

目前顯然有很多英國民眾開始認真的研究脫歐

支持留歐的英國人已經連署重新舉辦公投,理由是脫歐未達投票率 75%,脫歐得票率甚至低於 60%

 

重新公投,可能嗎?

當然有可能,根據英國下議院請願規定,超過 10 萬人連署下議院就需要「考慮」作出回應

既然之前敏感的他國問題「承認臺灣是獨立國家」下議院都回應了,本國問題沒道理不回應

除非這些下議院的議員下次都不想選了,更何況沒有法律規定同議題不能再議

筆者個人意見認為

選總統,51% 就是勝選沒有話說,比較多人支持某位候選人帶領我國

選擇要不要脫歐,這是直接讓人民在選擇「我」的生活方式,假設 51% 民眾選擇脫歐

意思是在國內有 49% 的人「不要、不喜歡、不接受」這種生活方式

這個問題不解決,英國就會在脫歐與留歐之間不斷出爾反爾

個人認為這類議題要採絕對多數決,而不是相對多數決,才能使政策方向穩定

這跟投資有什麼關係?如果你還持續放空英鎊結果有一天突然二次公投變成留歐你就知道

 

 

 

 

結語

就在筆者撰文同時,英國的新首相誕生了

由原先保守黨的梅伊擔任,就職時她說:「Brexit means Brexit(英國脫歐意思就是脫歐了)」

並且向歐盟首領們喊話英國需要時間處理脫歐談判

很顯然,這位新首相儘管她選前支持留歐,也有人說她表面留歐,內心疑歐

總之她是不會忽視公投結果並會戮力完成脫歐談判,她也表示暫不提出脫歐意向書,至少到年底才來討論

因此至少我們會有兩年半的時間可以抓抓這個議題造成的行情波動

 

提出意向書之後,英國有兩年時間可以進行脫歐談判,時間到,沒談完,跟歐盟說再見

即使是發生在 1985 年的格陵蘭脫歐(當時是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這個國家只有一個主要的議題:漁業,佔其收入 80%

也都花了三年時間完成談判,英國是幾乎不可能在兩年內完成的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Osiris Atom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臺灣 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