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往往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用戶高價值與企業超利潤的不匹配問題,其二是在企業內部,如何把剩餘產權和剩餘收益權結合起來的問題。第一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開發產品與服務,既給用戶創造價值,又爲企業帶來高增值;第二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讓每一個員工的收益和每一個員工創造的市場價值完全一致。

  欲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劃出一條異乎常態的組織創新曲線,這一組織創新不是沿着傳統管理的慣性去進行組織變革,而是以人的價值爲主線,致力於更大的意圖,也就是探究一個終極目標——人在組織當中的地位:人即自組織。

  今天,傳統企業來到互聯網時代,仍然有大量企業僅僅把互聯網看成一種工具,他們沒有意識到,互聯網給企業帶來的最大沖擊,乃是要重新定義企業與人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仍然在用工業化時代的組織管理信息化時代的業務。比如,製造業的一種常見病態是,總是想象硬件是硬件,軟件是軟件。爲什麼不可以徹底打破數字化與物理之間的牆,將數據轉化爲物品,把物品轉化爲數據?

  一旦把物理與數字合一,我們將迎來“個人製造”的時代,或者叫作“社羣製造”的時代。個人和社羣,可以使用綜合了消費電子和工業機牀的機器,在自己的家裏、自己的社區裏設計和生產屬於你自己的東西。這一次,製造的場所不是工廠,因爲工廠是20世紀的遺留物,而是在人們自己的家中,在人們集結而成的社羣中。

  在這一大轉變中,企業是什麼,又應該做什麼?唯一的出路是:通過營造社區、發放比特來出售原子。

  (胡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