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面試的時候設置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爲‘新媒體’是什麼?‘自媒體’又是什麼?”

  當然這肯定是個開放命題,目的是考察實習生的思考方式和日常積累,不過這也確實是一個自媒體從業者應該琢磨清楚的命題:

  如果說媒體的使命就是完成信息的傳遞,那麼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其實更像是僞概念,或者更準確地說僅僅是工具上的概念——“傳統”靠文字、靠圖像、靠相對靜態內容載體;“新”靠網路、靠社交媒體、靠能夠實現動態更新的內容載體——本職都是幫助人們完成信息傳遞。

  所以新媒體運營這份工作的重點應該在運營,新媒體是實現運營的工具。同理自媒體的重點也應該在“自”,有自己的創作驅動力、有自己的核心競爭點、有自己的傳播訴求。

  只是越簡單的道理往往也是最大的痛點。土味Giao哥重新定義了說唱,甚至還在強運營的包裝下上了《中國新說唱》。還有那個練金雞獨立神功的雄鷹高飛,9月份鬧失蹤事件的時候,我有好幾個年輕人的吐槽羣都自發地搞了一波隆重的追憶。按照上面的定義再串聯這些線索,他們必然是非常硬核的自媒體——但你也很容易發現,人們在嚴肅討論自媒體行業這個話題時又很不願意帶上他們。

  這就是行業裏最真實煩惱:每個人都希望成爲自媒體,每個人都理解新媒體的重要性,但“自”的上限和下限在哪裏、“媒體”能夠幫助我們做到什麼,這兩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但包含在答案裏的任何細微差異會讓最終結果千差萬別。

  或者說得更直白點,這個時代不缺少能產生內容的新媒體和自媒體,但真正的大V呢?

  人民需要大V

  先說說自媒體和大V。嚴格意義上,自媒體是一種內容創業的產品形態,大V則是某種類型的自媒體代稱,兩者從內容生產模式到商業變現路徑上基本無縫銜接,是標準的包含與被包含關係。不過肉眼可見,自媒體成長爲大V後往往是有很多“自媒體外”特權的。

  真正的大V,應該是真正的文體兩開花。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現實中,他不僅僅存在於濾鏡和特效背後,是擁有自身知識力、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個體品牌。

  比如同樣是拖更,運營得當的大V可以將拖更變成一檔保留節目,但對於自媒體來說弄不好就是一次運營事故——同樣的產品形態似乎僅僅因爲包裝策略上的差異,享受着不同的內容創作自由度,非常魔幻。@天才小熊貓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也因此被網友稱爲廣告界的王家衛。

  而且平臺也更願意捧大V。

  張召忠局座在B站的走紅幾乎是自上而下的推廣,在B站用戶的眼裏和局座合作說明“運營很懂”;還有河森堡同志,其實每次的科普演講都代表着國博的整個機構背景,但並不妨礙各種大號KOL們的轉發。

  如果你把局座改造成張召忠頻道、把河森堡改造成國博在線,前面這套看上去美極了的流程就會完全作廢。

  不過背後的原因也不復雜。粉絲允許大V們拖更,來自於粉絲與大V們在媒體職能之外的交流;大V們在平臺們良好的生存狀態,基本思路就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只不過稍微成功點”的用戶。說到底,大V是人格化的自媒體

  通過人格化,自媒體人來到了新的用戶交流維度。在這個新的維度上,自媒體和受衆交互的核心已經不僅僅是內容,也同時豐富了情緒、觀點、立場等更私人的要素。在這種模式下自媒體的用戶粘度、活躍度都是過往自媒體模式下很難想象到的。

  另一方面是自媒體能夠獲得更大的自主權(當然不僅限於上面的拖更),因爲自我表達更容易形成IP,而人格化豐富了自我表達的方式。相對於內容來說,IP顯然更有生命力。

  於是兩方面的因素讓大V不僅能夠生產優質內容,還能讓優質內容最終能夠實現的優質訴求指向內容之外,或獲得參與感、或劃定亞文化圈層、或爲完成自我性格的補全。總之相比於自媒體,人民更喜歡大V。

  但大V也是罕見地“市場逐利卻沒辦法量產”的珍稀資源,原因在於人格化本身是個艱難的過程,比如自媒體的內容需要實現知識化,即讓自媒體產生內容的核心驅動力擺脫情緒等感性層面,更多從理性需求出發,最好能夠形成一套可以收納內容定位的基礎框架——局座說什麼都是“戰略忽悠局系列”、河森堡的所有爆款內容都猜中“出乎你常識的歷史常識”,大V們的性格帶着內容走,自媒體的性格跟着內容走。

  此外由於大V本質上分擔了一部分平臺的運營職能,而平臺運營職能意味着對用戶管理、渠道管理、商業包裝等方面的技能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大V的生存策略往往需要從自媒體形態下的被動適應平臺,轉變爲主動配合平臺——局座不能僅僅只做戰略忽悠,河森堡不可能按照媒體或者國博場景內的標準來定製內容,連馬未都都戴上過AC孃的丸子頭,專業化和商業化等方面的挑戰不僅有,而且非常特殊。

  所以要不MCN機構在自媒體時代爲什麼大行其道呢。現有的環境給用戶的成長提出了太多難以自恰的要求,倒逼人和創意這些內容創業的原材料源源不斷地躲避到工業生產線裏才規避風險,而不是直接被浪費。

  但也不出意外,沒人把麥當勞和肯德基當做料理中的珍饈,被工業化撐大的自媒體太容易被人們敏感的味覺嚐出來。人民還是在苦苦等待大V。

  誰來孵化大V

  大的環境是,內容平臺們都在搶人,搶人的籌碼是可觀的補貼分成,並且看起來卓有成效。

  悟空問答能夠實現熱啓動,基本策略就是讓在知乎苦苦打拼的300大V實現月入上萬,然後到2017年11月順利實現了觸達用戶過億、每天產生20萬個回答的小目標,完美符合“一個社區的活躍度,很大程度取決於KOL持續生產話題和內容的能力以及社區運營”的理論。

  不過這種打法也終究中解決社區本身的焦慮。從短視頻領域延伸到了問答社區,但大V仍然是整個社交網絡環境裏的稀缺資源,並沒有隨着平臺的豐富變得百花齊放,流量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顯然某個環節上是出了問題的。

  回到最真實的時間線上,大V們其實是先於補貼分成政策出現的,先是BBS,再是博客,後來又到了微博,其實不難發現這些平臺的共同特別是極強的賦能能力:大V們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需要被更合適的產品邏輯來放大,而不是讓大V的表達過程成爲一個不斷克服障礙的過程(學習如何發佈、學習如何適應算法等等)。

  所以在孵化大V這件事上,平臺是最合適的“人選”,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糾錯。

  微博應該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趨勢。在之前的V影響力峯會上,微博在宣佈2019年將加強扶持垂直領域的大V之後是有定語的——“特別是原創的、系列化和人格化的博主”——原創化、系列化、人格化顯然是對內容提出的要求,是平臺力所不能及,是自媒體人最能力所能及。

  V+業務就更加旗幟鮮明。微博的官方解釋是,V+“通過挖掘和深耕核心圈層粉絲,不斷幫助大V和核心粉絲的雙向成長的模式在互聯網付費時代帶給整個行業態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可以理解成平臺主動與內容尋求配合,幫內容來尋找更合適的成長路徑。

  還有一些數據可以作爲參考。垂直微博覆蓋了60多個垂直領域,V+業務已經有累計175萬付費人次。當時分享數據從作者規模超過了70萬,其中大V規模接近5萬,大V每個月整體閱讀量1.65萬億。

  如果1.65萬億閱讀的內容都能實現預期的“原創化、系列化、人格化”,基本上就是一次內容產業的現象級革命。

  無獨有偶,微信7.0的大改版也能夠見到這個思路,比如調整看一看的產品展示權重和邏輯,基本就是幫微信上的內容創作者減負,增加一些被動曝光的機會。但入口太深、又太讓普通用戶主動,總體來看效果並不突出。

  作爲長期的內容受用者,我希望希望這個趨勢下所有好的構想,都能夠早日實現。

  最後基於上面的邏輯推導,如果你想成爲一個大V而不是帶“自”色彩的媒體人,我的建議是學會讓自己分工:除了讓內容成體系、有人格,接下來需要思考內容平臺能夠“被動”地給內容帶來什麼,看看平臺如何給你賦能,看看平臺用什麼方式讓你留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