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不知什麼時候起,每天反反覆覆進進出出來來回回的巷裏岔路口平白無故多了一座崗亭式的簡易屋子,除了某個大雨滂沱的平常日子,屋外檐下畢恭畢敬站着黑色制服的一男一女兩個嚴陣以待的崗哨,讓人煞費苦心百思不得其解。此前往後白天黑夜的所有走過路過就不再看到任何人與這屋子有何關聯。

  匪夷所思的不僅我,這巷子還有如出一轍的:街頭巷尾路口岔道星羅棋佈其密度幾乎已經超過了街上公共衛生間建置的這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是城管即是警察的亭屋,很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彷彿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恍如一夜之間進入的法治社會。

  這和很多年以前也有一陣子,有個心血來潮的市長一時興起滿大街街邊路口弄莫名其妙的信息亭——其實無非是個書報亭的一廂情願、癡心妄想一夜之間建設信息城市異曲同工。互聯網手機時代,浩浩湯湯摧枯拉朽的發展直接在此後的歲月裏將此淪落爲小商小販的手機修理店,有一搭沒一搭的報刊攤將就着買賣的點心鋪,然後始亂終棄成爲一個城市街頭的疤瘌。

  我在無數次路經到此並未有意偷窺而是充滿好奇,有意無意的張望卻喜出望外的看到別一種旖旎的風景。作爲一個兜兜轉轉遊蕩在城市各個犄角旮旯的手機街拍攝影愛好者,自然而然理所當然不會置之不理視而不見,何況這是我持之以恆堪稱創作母題生活。

  在茲至今依然滿腔熱忱走來走去,隨手東拍西拍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東家長西家短的偶家巷子。曾經因爲讓李家餅店、劉家車攤、老四家鎖匠等等等等諸如此類平頭百姓露一小臉,登上了報刊網絡心花怒放沾沾自喜而一直進進出出需要頻頻點頭招呼熟人,也讓好多過去住我這巷的朋友圈點贊之外,心存念想忍不住節假日抽一空擋回來看看從來以爲就是破之落索邋里邋遢的舊居故巷竟然如此洋溢人間煙火。

  我之所以能夠裝傻充愣,貌似百無聊賴地孜孜不倦長年累月,不罷不休自信滿滿的堅持不懈,其實都離不了這類不管冷嘲熱諷唏噓慨嘆的起鬨架秧子,不管是對得住對不住這條名字都改來改去、繁亂到快遞小哥不得不減慢速度曲裏麻拐東問西問的巷子,還是對得住對不住無緣無故落在鏡頭裏三不五時遇到的常住居民因緣際會的偶或路人,亦或對得住對不住關注關心關懷照應着微信圖片的熟人生人,或許已經不那麼太重要甚至無所謂了,重要的所謂就是不能熟視無睹這樣一個街頭的望角,並有之而來帶給我們一種別一樣的新視點新圖式的產生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