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当你读到或听到一些民间流传的作品时,你会觉得格外地有“味道”。虽文法朴实,却很有道理。当你读到一些现代人的作品时,你会觉得晦涩难懂。虽文法华丽,却显得空空如也。因此,人们经常会感叹:高手在民间。为何高手在民间呢?

原文 :《现代人如何回归“诗意”生活》

作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 马俊杰

图片 |网络

问题的“症结”

诸如“花儿”等一大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源自民间流传,是人民集体智慧结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回答高手为何在民间这一问题,还得从探究文化遗产本身所蕴含的人民智慧和经验着手。有媒体呼吁,鉴于现在人们对文化遗产本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还不够,必须对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进行深刻地总结与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魁立研究员也曾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对“物”的保护,而是对“物”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保护。现代人之所以缺思高手为何在民间,其原因正如人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样,现代人缺乏深究传统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

诗性智慧:开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笔者近年来学术研究关注的领域为口头诗学,在广泛阅读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时,受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对年轻人的劝诫,但凡想进入这个领域去探寻的人,都需读一读意大利伟大文艺学家维科的《新科学》一书。若读过此书,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我们认为,维科《新科学》提出的“诗性智慧”,是开启解决高手为何在民间这一问题的“金钥匙”。

维科在《新科学》中论述原始人类“诗性的智慧”时给出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文明人的心智已不再受各种感官的限制了,就连凡俗人也是如此。使心智脱离感官的就是与我们的近代语言中很丰富的那些抽象词相对应的那些抽象思想……人们现在用唇舌来造成语句,但是心中却‘空空如也’,因为心中所有的只是些毫无实指的虚假观念,以至近代人再也想象不出‘具有同情心的自然’( 指原始人所想象的)那样巨大的虚幻的形象了。” 从维科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原始人对自然的同情心是其想象力来源的本质,这是由原始人类心灵的特点——“人对辽远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进行判断”(维科语)所决定的。因此,“以己度物”是原始人类“诗性智慧”的主要特征,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学术思想,高手之所以在民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心智的原生态体验性。具身体验(embodiment)是认知语言学哲学思想的核心。根据这一思想,人类概念源自于人类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体验互动。原始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原生态环境,原始人的概念源自于其与原生态环境之间的体验互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原始生活中,原始人的空间是一种行动的空间,充满着个人的情感。” 因此,原始人类对原生态环境的情感是其创作富有创造力的源泉。所以,心智的原生态体验性是原始人创作有惊人之举的主要根源。二是心智的非凡想象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虽然人类的概念源自于人类身体与环境的体验互动,但也离不开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心理建构体”。也就说,人类的概念既具有“具身性”,也具有“离身性”。隐喻是原始人类具身体验基础上的主要“心理建构体”,体现了原始人非凡的想象力。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每一个隐喻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寓言故事,这也提供了一种根据来判定隐喻何时在语言中开始出现。照此看来,认知语言学家创始人George Lakoff教授所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原始人类那里更加契合,我们不妨说“原始人赖以生存的隐喻”。

反观现代人的境况与出路

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基础》一书中,将原始人类称作“自然人”。相比文明时代的现代人类,虽然自然人的认知相对比较简单,但却最贴近人类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人类早期流传下来的口头传统蕴含着人类早期“诗性的智慧”,反映了人类早期诗意般的生活。虽然现代人在认知上远比原始人要复杂得多,但时常心中“空空如也”,因为抽象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推崇理性、轻视诗性,生存状态已经从充满诗意到缺乏诗意,这无疑是悲哀的。

面对鱼龙混杂的现代社会,现代人该如何回归“诗意”般的生活,这也是解决现代人该如何摆脱心中“空空如也”之况的出路。著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据此,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馥芳教授曾撰文指出,人类原初的文化“原乡”本质上是一个自然而质朴的“向善之境”,她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现代人该如何建构人类文化“原乡”的思考。基于此,笔者认为,人类文化“原乡”的建构是现代人摆脱心里“空空如也”之境况的出路之一。鉴于人类文化“原乡”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工程”,现代人走向诗意的、返璞归真式生活之路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宁夏回族花儿的认知体验及英译”(编号为16CYY01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8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