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內外德行兼修,才是真正的慎獨

作者:P學長(富書專欄作者)

有一天晚上出了地鐵,我在路邊騎了一輛單車回家。

剛好到路口時遇到一個紅燈,看著路面上已經沒有來車,便想著直接穿行而過。

這時,一位在我身後的外賣大叔,突然停下了自己的電動車,耐心地等了起來,直到綠燈亮了,他才選擇了通過路口。

那一瞬間,突然感到了一些慚愧和無地自容。

在過往的生活中,我總是喜歡將慎獨掛在嘴邊,還經常對周圍的朋友說:「慎獨就是哪怕沒有外界的監督,也能夠在獨處時嚴格要求自己,不被私心雜念所影響。」

直到此時才發現,知道並不代表做到,我對慎獨的理解也不過是停留在表面上。

別的不說,就連過馬路這一件小事,自己都沒有做到。

如果路面空無一人,我們還會遵守交通規則嗎,又或者是跟我一樣將對面的紅燈視而不見?

越是心存大意,越是危機四伏,殊不知每天有那麼多交通事故,有一大部分原因都是源於自身平時這些不好的習慣。

相比之下,或許這位送外賣的大叔並不明白什麼叫慎獨,卻用自己的行動說明了一切。

我想,哪怕路上沒有車輛,哪怕其他行人都紛紛穿過,他也會駐足等待,因為在他的內心,始終有一個綠燈。

《中庸》里提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一個人最高級的境界,就體現在慎獨之中。

慎獨,就是你對本分的堅守,可以讓我們看到你背後的修養。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永遠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不放縱,不逾矩。

慎獨,是無論何時都能堅守本分

馬未都的脫口秀節目《觀復嘟嘟》,曾經有一期以江湖為主題,這其中就有一段關於慎獨更加清晰明了的對話。

一位女觀眾問:「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如果要在江湖上混,應該注意些什麼?」

他說:「要很注意的一點,就是古人一再提醒的叫慎獨。慎獨就是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自己給自己一個交代,你給自己內心一個交代,我老說,你這事你對誰都不重要,對你自己最重要。

慎獨就是沒人和有人是一個樣子,尤其沒人的時候,對著自己內心,你想想你今天做的這個事情,想想你具體做的某一件事情,是不是達到自己內心的一個平衡,你內心是不是很舒服,這一點很重要。」

慎獨就是當我們獨處時,也能安守本分,正如對待工作一樣。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國企。剛開始的時候,他還信心滿滿,想要做出一番成績。

然而不管他做什麼努力,周圍的人總是勸他:「何必這麼努力,反正年底考核也是吃大鍋飯,就這樣得過且過吧。」

「工作不忙,領導也看不到,還不如偷會懶。」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耗時間已經成了周圍人的常態。

時間一久,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朋友也變得懈怠起來,上了班的時間多數都在「摸魚」,不是聊微信就是刷微博。

你當下所有對工作的敷衍,最後都成了人生對你的敷衍。

身邊和他一同畢業的同學,多數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不錯的出路,而他依然拿著幾年前微薄的工資,前不久還被調整到了一個邊緣的部門。

慎獨,其實沒有那麼難。就拿工作來說,無論別人怎麼看,都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去做好該做的事情,做到始終如一。

你要先對得起自己,才能無愧於他人。

慎獨,也體現了你背後的修養

網上曾經有一樣新聞。今年9月,一名在日本開民宿的中國老闆發文投訴,有三名中國女遊客通過短租平台入住在他家民宿,退房離開時卻將大量垃圾丟在房間里。

民宿老闆發的圖中,大量紙巾、塑料袋扔在走廊上

衛生間有大量用過的紙巾,馬桶蓋上還有把椅子

喝空的易拉罐和吃過的泡麵丟棄在柜子上

?從民宿老闆微博上所發的圖片上看,房子的衛生間和地板上都堆了不少的紙巾,馬桶蓋上還丟了把椅子,喝空的易拉罐和吃過的泡麵也被丟棄在柜子上。

其中一名遊客曾出來回應說,試圖與民宿老闆協商解決但未成功。

然而無論女孩如何解釋,她們在這旅遊過程中將原本乾淨的環境弄得邋遢不堪已經是事實。這也暴露了很多人所存在的修養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同樣都是住酒店,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

管理學家余世維在《管理思維》課中講過自己的一個習慣,每次要從酒店退房時,他都會選擇把床鋪整理一下,盡量把房間都恢復成原來的樣子,這樣自己的內心也會顯得舒服很多。

對於進來打掃的人而言,也不必太過混亂,難以下手。

相比之下,這就是一種慎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慎獨就是不管別人怎麼看,都要儘力做到與人為善,不給他人添不必要的麻煩。

這種時刻謹慎,始終保有敬畏之心的態度,恰恰能讓我們看到真假修養的差別所在。

只有內外德行兼修,才是真的慎獨。

想要做到內心的慎獨,需要長久自律的修行

提起慎獨,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曾國藩。

他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才學兼備,真正達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後世更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讚譽。

然而,曾國藩也並不是一直就是自帶光環的,30歲之前的他依然跟很多人一樣,天資普通,才華也並不出眾,而且性格暴躁、為人傲慢,一點也看不出聖賢的樣子。

直到三十而立,他在北京做官,相繼見到了很多名家學者,深受觸動,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才開始頓悟覺醒。

為此,曾國藩自立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他開始堅持靜坐、反思,並將自己的所做、所想、所感、所悟如實記錄在自己的日記中,日日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的不足,即使在行軍打仗、卧病在床,也從少很有間斷。

他以讀書作為自我修行的途徑,更是堅持無一日不讀書,每日圈點十頁,哪怕晚年右眼接近失明,依然不肯捨棄。

正是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自律,才讓他修身養性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真的做到了「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

慎獨,需要一個人長久的自律,有了目標和方向,便要經得起干擾和誘惑,懂得剋制,更要懂得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

將這種修行堅持下去,時時鞭策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慎獨。

作者簡介:心海一隅,富書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懷揣熱愛生活的心,手寫洞察人性的文。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