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聽了啊,李鴻章畢竟還是清朝方面的談判代表,如果李鴻章不答應那日本也沒轍,所以談判談判官,就是要綜合雙方的意見和要求,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並且,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李鴻章還是伊藤博文,都很希望雙方能夠儘快的完成談判事宜。因為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被打怕了,不希望再生事端,再者清朝的北洋水師被重創,甚至幾乎全軍覆沒,所以也沒有什麼資本再來一場戰爭。而日本方面也差不多是沒有什麼氣力了,但是因為作為戰勝國,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故作姿態罷了,所以這時候就是兩國的心理戰了。

李鴻章既然來了,總不能一味的聽從日本人的要求,所以他也有心爭一爭,最起碼儘力的去止損。

後來,李鴻章在日本遭遇刺殺事件,這時候日本人見自己理虧,於是便答應休戰。不過在這次風波過去之後,日本人又開始談條件了。具體主要包括主要包括:

確認朝鮮獨立;

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萬萬兩;

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

中國向日本開放北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

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範圍;

日本駐軍地點及所需軍費。

後來,日本方面見李鴻章方面遲遲沒有表示,於是便提出了新的修正案。對遼東半島的割讓範圍適當收縮,賠款減少1億,通商口岸減為4處。

後來,李鴻章還想在討價還價,甚至搬出削減五千萬兩到兩千萬兩當做自己回國的旅費,但是此時的日本政府已經掌握了清政府的底線,於是沒有答應李鴻章的請求,最終,李鴻章還是在最後的《馬關條約》修正案中籤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