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道德與法律有什麼關係一題是個很好的題目,本人對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的小解是:社會道德與法律是相互相承的,如果該國社會人文道德風尚高那麼它的國家法律就是比較全面而無縫可鑽。但各國法律都定製不一樣,但是一個國家法律和統治者不無關係,認何法律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法律不但能讓不守法的人受到畏懼和懲罰,而且也能讓遵紀守法的人受到保護。有一些國家雖然是對外道貌堂皇號稱文明君子之國而且該國法律也大吹世界最全可是為了本國利益而在別國燒殺搶掠!比如:英美法日等國,而在別國殺人放火的人反而回國後不會受到懲罰而被譽為英雄!它們文明嗎?它的法律有約束嗎?所以對道德一詞最應該推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留傳五千年的人文道德文化才是真正的文明!


忠孝仁義禮智信,只說一個忠字,忠於祖國遵紀守法,忠厚傳家,忠於祖國當然就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道德水平高,犯罪率會顯著下降,社會道德水平高,社會更加文明和諧。德治法治,相輔相成,德治法治要齊頭並進。治國如治病,德治是保守治療,法治是手術治療。法治中國,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德治保守治療不行,那就法治手術治療,手術規模按法律辦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最好把行為舉止控制在德治的保守治療範圍內,不要踩法律底線,法治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痛苦的。德治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法治才是根本治療。道德水平再高的個人或群體,也無權懲處犯罪分子,只有國家執法部門,才有權力懲處犯罪分子。一個國家道德水平再高,都還是以法律法規作為量刑定罪的標準。哪怕到了高度物質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共產主義社會,都還需要法治,有法律法規,人民才有行為準則,有法律法規,才能警鐘長鳴,長治久安。


道德和法律的關係中國人大概可以從這幾個字明白,道就是路的意思,德指不過格,不後悔,合起來就是一個人做事情不要有越格的事情出現,不要做後悔的事情。法律這兩個字法說意思指江河湖海有自己的路線,律是約束它路線的東西,可能是堤壩,河岸等等,所以道德指個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所作所為,這些東西要符合人這種高級動物本能和良心。法律是指屬於生活在社會實踐中的人,你所做的事情必須符合社會要求,否則會受到懲罰,這個問題是兩個曾面,就是像事物的兩方面,舉個例子一個喝水的杯子怎麼才能有用啊,就是你的內面做的符合杯子的要求,不能太厚,一個大杯子,沒有了盛水的地方,另外一個就是你的外面不能太過於粗糙,扎手,誰端起來都扎手,也不能用。

人是自然界最各級的動物,具有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具有生活和享受的要求,所有必須在兩個方面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出現道德和法律的問題,有時候也不好區別,具體事情具體對待吧。


道德和法律體現的是兩種類似卻不盡相同的社會秩序。

道德規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依靠人們自發遵守。

法律規範是人們以社會道德為基礎而自覺制定的,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所追求的都是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公平公正。在實體意義上二者不會相矛盾。在程序意義上,因為法律規範不僅要追求實體意義上的公平公正,還要追求社會行為效率這種程序意義上的公平公正。

比如,欠債還錢,如果債權人長時間不主張自己的權利,就會給社會財富的正常流轉留下隱患,形成連環套三角債等等不利於社會穩定的因素,於是,法律就規定了訴訟時效,道德卻強調借債必須還錢。據此,可以說,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二者在實體意義上不會矛盾。法律是道德的精細化,法律為了追求社會效率而在程序意義上與道德可能有悖,如果社會能夠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這種相悖,社會生活的效率就會提高,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也都會因此而受益。


兩者產生的根源不一樣。

道德產生於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關係,強調家庭以及家族成員之間的行為準則,而後慢慢滲透到各種社會關係,商業,政府等等,是各種關係行為的上限,強調不可突破,道德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法律產生於社會成員之間,並成為各種社會關係的行為準則,然後滲透到家庭以及家族關係中,約束的是社會關係中行為的下限,強調不可越距,法律多平衡人與人之間的事情處理公允與否。

所以,當一個社會沒有下限時,法律應該承擔更多的角色來維護社會的穩定,比如殺人放火社會動蕩不安時,就應該用動用法律來制裁。當一個社會目無尊長,長幼無序,社會關係混亂時,道德譴責就應該承擔更多角色,比如吳秀波事件。

二者在制裁的方式有很多不同。

法律配套的是人身自由,罰款以及生命。道德配套的是譴責,罰款等等以及所帶來的社會關係的破裂,所以吳秀波本身是違背道德,無法接受法律制裁。

二者在界定方式上,根據不同的社會環境有所不同,在衡量尺度上也有很多不同的標準。

比如婚前性行為,在古代是嚴重違背道德的事情,而在今天尺度幾乎已經完全放開。

而婚後出軌,古代女性遭受的道德譴責很可能是生命為代價,而今天可能只是遭受譴責以及財產損失。

道德意識比較強的地方,法律意識相對淡薄;法律意識強的地方,道德標準並不會很高。以法律見長的歐洲,在中世紀的道德水準不堪入目,即使今天,歐洲部分地區道德水準也是令人咂舌。二者在維護和穩定社會關係方面,相互配合,根據社會環境的不同,各有所長。

個人淺薄之間,還請指正。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建造。道德是法律的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外延。道德產生於良知,人與生俱來就有良知。所以,法律就逐漸產生了。可以說,法律是為了維護道德而建立的。道德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是人類素養的根源,但因為人的敗壞,必須要法律來制約敗壞,使人性的敗壞控制在一個限度內,使社會秩序控制在安全範圍。法律就是給不法之人設立的,不法之人無視公道公德,就需要法律制裁。所以,所有道德領域都是要納入法律制裁範圍,這樣的法律才合乎標準。所謂的人性化法治實際上是道德與法治對人的敗壞的一種妥協,實際上,道德和植根於道德的法律是比人更大更高更重要的。不能因為維護人的所謂利益而削弱道德的權威和法律的力度,法律講究的是公平公正公道公開,而不是婦人之仁。中國的法治建設任重道遠,在追求公平公正上需要勵精圖治;在所謂人性化上需要即刻反思。


法律是在道德基礎上,完善和建立起來的。法律是道德的保護武器,也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武器。若一個國家的民眾道德叢亂,而無法律約束,這個國家就不會立於世上,就會四分五裂,成為烏托邦!若一個國家只有嚴酷法律,而無道德約束,這個國家也不能立世太久!當今社會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法律與道德相悖,其中美國政府為甚,美國政府對外經常以本國法律,敲打外國政府,而不依國際法來涉外!所以全世界人民應正確理順好道德與法律的相互關係,讓道德來約束法律,讓法律來昌導道德!


法律是統治階級用來約束國家秩序的工具,道德很大程度上是這個秩序下的社會反映,法律的執法力度和公平度直接影響社會道德走向。而法律和道德都是這個國家政治制度衍生出來的一對同生兄弟,法律是哥哥,道德是弟弟,他倆好不好就看他們家教好不好。


法律是必須講的。道德是可講可不講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個社會當中,大家都講了法律,這就可以了,大家都按法律規定辦事,社會就會變得有規則,有規則的社會可以了。當然,如果在守規則的同時,你又講了道德,這就更好了,社會因此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就好比你每天打掃房間,將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這等於你完成了規則,然後你又在房間里養幾盆花,使房間不僅乾淨,而且漂亮起來了,這不是更好嗎。其實花是可以不養的,不養花絲毫不會影響到你的生存,養花僅僅是錦上添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