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實,所謂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係,完全是中國人在翻譯上出現的問題,也可能是mks 哲學思想進入到中國後的直白導向!如果稍有點常識就會知道,西方哲學是從神學中分離出來的,但它的基礎還是古希臘「三賢」以及後期的數學和邏輯的延伸。

02.

什麼是唯物主義?materialism是「唯母親主義」,其中的「meter」作為早期希臘語、拉丁文的原意就是「母親」,是人類的「根思想」,是相對於idealism中的「神思想」而言的。

03.

在古希臘語中,metropolis指殖民地的宗主城市。Metropolis一詞源於希臘語的mētēr(母親)和polis(城市)。另外,物質(matter)詞源於拉丁語中的mater一詞,意為「母親」。如果從「物質」一詞的源頭看,拉丁語中的mater(母親)一詞是matter一詞的遠祖。Mater一詞後來演化成materia,即「物質」,而materia一詞最終演化成了matter(物質)這個詞,後來演化成了「materialism」。

04.

所以,西方哲學中從來就沒有什麼「物質、金錢、權力」的概念,講的只是人類與上帝之間的分離,思想與空想之間的區別,即,究竟是上帝「神創世界」?還是人類「科創世界」?

05.

西方國家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起蒙運動、科學革命、浪漫主義」這近500年開展的5次變革後,終於認識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06.

從此,西方國家擺脫了愚昧的宗教束縛,用宗教精神去指導人類的靈魂,用科學精神去指導人類的實踐,才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科技創新和民主社會!

07.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被洗腦,誤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其實,這些都是莫須有的騙局。如果要談西方哲學,只有宗教與科學兩種精神,決不可以中國人自己的翻譯、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觀念去曲解西方哲學思想的本意。

08.

至於中國文化中的所謂「儒釋道」說法,充其量只是一種思想系統,與哲學體系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為什麼要這麼講?是否是對中國「儒釋道」的一種貶低?其實不然,因為東方文化「儒釋道」始終在「玄學」的軌道上徘徊,最後生長出了「心學」;而西方文化「哲學」卻藉助數學工具產生了「科學」。

09.

我們可以論述一切思想的優劣,但卻無法否認科學的偉大作用。「事實勝於雄辯」,如果沒有科學的出現,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相敬如賓,是不分伯仲的。但恰是科學以及後期的技術發展,引發了工業革命,世界從此發生了巨變。

10.

也許正是科學(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現代科學的標誌)拉開了東西方文明的距離,使得文化在文明面前顯得暗然失色(省略),導致中國玄學與西方哲學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11.

所以,回到「唯物」的層面上,我們還真的需要看到「唯物」背後的「唯科學精神」,這才是一切問題的實質。有鑒於此,還是各自安好,好自為之吧!就千萬別把「茶水」和「咖啡」滲和在一起,各自倒了味口和雅興了吧!!

(未完待續-,更多的詳情,請關注「定慧堂」)

(二,接上)

12.

以中國哲學的觀點去解釋西方哲學的問題,本身就是無解的。 誠然,任何概念都包括內含和外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自不例外——也有內含和外延兩個方面。 唯物主義「物質」概念的內含,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外延,則是一切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13.

但以上關於內含和外延的有機結合,還只是圍繞著關於唯物主義中「物質」概念的完整表述即,「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卻絲毫沒有把「物質」的本源含義說清楚。人雖然去感覺感知到了物質,但如果僅僅把「物質」等同於「物體」,而缺乏了對人、對情感的理解,依然只能是一個「單相思」!

14.

從物質和精神對立統一的關係上,強調了物質是世界的本源。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但這裡的糾結還是在物質與精神上。 傳統的中國哲學裡既有「物質」的概念,也有「精神」或「意識」的概念。對於這兩種概念,中國哲學始終都是從世界的本源角度來定義的——究竟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15.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兩大派別——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遺憾的是,這隻解釋了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心」與「意識」或「精神」之間的關係,而沒有解答物質的本意,更沒有認識到「中國心」與「西方神」之間的區別!

16.

這裡存在著一個關鍵性的前提,即,文化和文字的差異!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今天的世界裡,文化差異源於文字差別。中文與西文、東方與西方,在文化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可兼容的文化差異,以此造成了整個系統上的長期分爭和歧意。因此,在什麼是物質?什麼是精神?什麼是唯物?什麼是唯心?等問題上必然會存在天然性的誤解!

17.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甚至可以說,連物質、精神、意識等這些辭彙都是白話文之後從日本「轉口」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這些辭彙其實是歐洲語言的翻譯後的「近似」表述,即,如果不能從根本上了解西方文字中「物質」、「意識」等與中國文字中的「唯物」、「唯心」上的意思區別,就很容易望文生意,繼而產生南轅北轍的後果!

18.

顯然,對於語言文字的源頭理解,才是認識西方哲學的精髓,而非語言的翻譯所能表達清楚的! 同樣的道理,之前我們對於「唯心主義」的理解,也大都套用了中國文化中的「心學」思想,即,將唯心主義思想與老子、孔子、王陽明、莊子等心學理論相提並論。

19.

事實上,西方哲學中「唯心主義」的「心」,與中國人所指的「心」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將「ideal」(理想、想法)翻譯成「心」,不得不說是一個誤讀。 由此可見,所謂「唯物主義」,其實與我們認識中的物質無關,而更準確的定義是「唯本源主義」。同樣,「唯心主義」應該是「唯理想主義」。

20.

「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本源」與「理想」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對立和矛盾關係,而是在不同的層面上的協同關係,並共同建立起了殊同途歸的價值觀!

21.

應該看到,研究和認識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必須要有兩個前提,一是必須了解西方哲學形成的本源和歷程,以及西方文字和文化;二是必須站在世界中立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僅以中國人的視角去理解哲學。

22.

總之,西方哲學上的唯物主義並不是單純研究與意識之間離開和離不開物質的問題,而是指唯心主義(理想主義)永遠也無法離開唯物主義(本源主義),這就完整的表達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關係和各自內部真實的內涵!

(未完待續二,更多的詳情,請關注「定慧堂」)


物質決定意識,一是說大腦本身是物質的,意識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結構性功能的一種表現。二是說物質(泛指客觀事物)的信息通過人的感官(視聽味觸)傳入大腦,大腦神經系統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形成對物質(客觀事物)的認識(即意識)。可見物質決定意識。但辯證唯物主義說意識對物質(客觀事物)也有反作用,但它發生在是在意識產生以後的事。所以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不是用物質否定意識。這個觀念與日常經驗一致,一個人存在前世界已經存在,人出生後並不是馬上就有意識,而是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慢慢地認識客觀事物才產生意識。人意識到「我」一般要在三歲左右。人死了,他的意識就跟著他的生命消失了,客觀世界照樣存在並未因為他的去世而消失。人的意識的產生,一是人先天有這個條件即物質基礎,二是後天有這個環境即客觀世界。這兩個缺一個,人的意識就不可能產生。唯心主義的那些東西,都是人類幼年時代的認識水平決定的產物,反映了一部分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的結果。所以有些看起來有些道理,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認識對了一些客觀事物。


馬克思沒有說過「物質產生意識」這一類的荒唐語言。

物質和意識作為一對範疇,這是運用於「第一性問題」,即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這不是馬克思的發明,而是西方哲學史的一種標準。

從物質到意識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產生」這個詞不足以說明其間發生的一切。而且,「物質產生意識」或者「意識產生物質」這些句子是對哲學的庸俗化和侮辱。


我認為,物質與意識不是對子關係,意識與存在相關,物質與人的精神相關。認識與意識不屬一個層面精神活動,意識是比認識的更基礎的精神活動。即先有意識活動,再有認識活動,意識與認識是層級關係。

意識活動的作用是把握人自身的行為的直觀活動,分內感覺直觀和外感覺直觀。第一種意識活動是由內部感官引發的內感覺直觀,如我餓、我心煩、我開心等人的慾望、情緒、情感,撇開具體的活動形式,意識指向自我,把握自我,確立自身的存在;第二種意識活動是由外感官產生的直觀行為,包括我在看、我在聽、我在摸、我在品嘗、我在上課、我在看書等,當意識重點放在我的行為上,以「我在…」的形式呈現時,同樣指向自我,確立自我不僅存在,而且可以作為認識主體而存在。意識活動以確立自我的方式將我與外在之物分開,以確定自已是認識主體具有開展認識活動的能力,但意識活動並不是認識活動,不產生關可對象的知識,只是為認識活動的開展創造前提條件。

認識活動是在意識確立主體存在的前提下,以「對而象之」的形式開展的,認識的目的是格物致知。所謂「格物」就是區別事物,前提是確立自我存在,將自已與外在之物區分開,然後再確立自我為認識主體,才會開展關於外在之物的「格物」。致知就是認識活動達成的目的和具體結果,即獲得關於對象的知識,如饅頭能吃,吃了不餓,饅頭甜。

意識是內直觀感覺活動,自我的內省、感悟、覺察,意識只關乎「存在",「存在者存在於…(時空之中)」,「存在者如何存在」(以認識事物的方式存在)。認識是認識對象與認識主體(自我)交互活動,是外在事物作用於大腦中的產生的反應,產生具體知識。

傳統馬哲的反映論,將意識定義為對象在人頭腦中的反映,說明將意識與認識混為一淡。將物質定義為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時,「客觀實在性」是在認識的范籌內講的,是通過事物現象的歸納獲得的共性知識。因此,在馬哲里物質與認識互為關係,而不與意識互為關係,也不存在物質與意識誰為第一性的問題。

然而,如果以「物質」為「物之性質」或「物之本質」來講,那個人的思維活動中(認識)抽象出的「客觀實在性」只是主體與客體交互的結果,是物之現象而不是物之本質。

「客觀實在性」的真正含義就是「物之存在」,是由人的意識把握的,當人將自已與它人它物看成外在對象物時,作為實體在特定的時間裡佔據一定空間,人就意識到自已與它物是存在於時空之中實體,然後人作為認識者將這樣的實體取名為(概念化)「物"。但「客觀實在性「只是認識者將對象概念化的原因(以此取名物),目的是將實體與虛空區別開(格),不是物之本質。就如男人與女人,女人留長發男人留短髮,男人長鬍子女人不長,男女性器官不同等,可以用來區別男女,命名男女,但不能說長發、鬍子、性器官是男人或女人的本質。

馬哲將意識與認識混淆,導致列寧對物質定義不準確,進而導致馬哲的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彼此割裂,生拉在一起,沒內在的邏輯性。本質是事物固有的、內在的規定性,如果「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從客觀實在性就應推導出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繫以及因果律、矛盾律、同一律等,但恰恰辯證法是那個否定「客觀實在性」的黑格爾推導出來的,也就是說馬哲里的辨證法與唯物主義沒關係。同理認識論也如此。

如此,如果把意識與認識兩種活動分開。在認識活動中,對象物與認識主體的交互作用,對象物認人獲得了關於對象的知識,而不產生意識。如花是紅的,饅頭是可以當食物吃的,車是公路上跑的…等等。如果說僅在意識主體(人)這個範圍內討論,將人分為肉體(物)和精神(靈),你非要說人先是物質的,然後才產生精神(靈),那也沒辦法。但問題是能將人劃分成兩個主體嗎?有必要嗎?一分為二的方法是統一的嗎?

我說自已是物,那是我依賴的外感覺(看見自已的手和摸到自已的頭)才形成的實在印象和物的觀念,而我說我是精神實體,那是以我內直觀意識到的(我是存在主體和意識主體以及認知主體。我作為活生生的人本身是統一體,能分成兩個物質和精神兩個主體嗎?不能分又何來誰是第一性第二性,誰產生了誰?

如一個四邊形可以用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能說那個三角形是第一性決定另一個三角形嗎?將四邊形內部分為兩個三角形目的是方便幾何證明和計算,如一個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因此四邊形內角之和為360度,獲得四邊形的知識。我們將人作為對象,首先是外直觀確定為物,然後問人是什麼物,回答是精神之物。這不就獲得了人的知識了嗎?為什麼要把它作為兩個實體分開呢?

我們以三角形為認識對象,可以在同一對象的不同問題中考察三角形邊的關係和角的關係,獲得邊與角的知識,但會產生邊與角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嗎?能獲得邊決定角或者是角決定邊嗎?我們以三角形為認識對象時,前在地確立了三角形是由三條邊和三個角構成的幾何圖形,我們以人為對象時,人就是物與精神的統一體,那裡還有誰是第一性和物質如何決定或產生意識的問題。

幾何圖形、家庭、人,將其為對象時它本身就是統一體,將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或從邊和角不同角度,將家庭用夫妻,將人分物質與精神兩個實體,是認識活動中為了獲得更多關於對象知識,而將事物從現實存在中抽離出來作為認識對象,使用一種分解分識方法,更加深入認識對象,但不能真正地將幾何圖形的邊與角分開,將家庭的夫妻分開,將人的物質與精神(慾望、意識、思維)分開,那樣幾何圖形、家庭、人就被消解了,認識對象就不存在了。

西方哲學中(特別是近代認識能哲學)總是在認識關係(主客兩分)中討論哲學問題,追問認識的基礎與前提和人的本質,必然導致將人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相分離的二元論,必然導致懷疑論、不可知論、獨斷論。唯物論與唯心論方法一樣(二元分離),不同的是誰為第一性。

馬哲唯物論本來想強調人是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統一體,尤其是表現在實踐論中,在人這個統一體中將人分為物質與精神獲得不同的知識,如從物的角度考察發現人的生物生理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從精神的角度考察發現人文知識(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中產生的慾望、情感、情緒、心理活動),但如果將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涉及誰為第一性誰為第二性時,事實上就將人二分為兩個實體對待了,與辯證統一自相矛盾。

在一個家庭中存在夫妻關係,他們是平等的關係,共同組建了這個家的統一體中,不存在誰先誰後,誰第一性,誰決定誰的問題。如非要說誰重要,就得沒置前提,如從家庭收入來講,一般男人重要一些,從生育養子妻子重要一些。如不設任何前提,而說丈夫或妻子重要,這就是獨斷論。同理說物質第一或精神第一也是獨斷論。


物質產生意識是大錯特錯,根本沒有依據。包括各種試驗,也得不出這種結論。


人的五官,把看到、聽到、觸到的刺激,變為大腦能接受的信息,存入大腦的神經元。聰明的人:大腦結構合理(先天物質基礎)而記憶力強;經常用大腦,大腦神經系統活躍(後天物質基礎)。這樣,大腦慢慢積累了大量的信息。

當人們遇到事情、問題時,大腦對已經存儲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而得出自己的看法,這就是思維過程,也就是意識產生的過程。

從前面看,意識過程,無不以物質,即大腦為基礎。有的人,用自己的大腦,一面長篇大論,卻又一面在否認大腦的作用,這樣做你連自己的大腦都對不起。


馬克思不是通過簡單地假設而是通過歷史的考察,又分析研究了大量的事實證據、證明,進而高度概括出來的。物質這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的牢固的基礎,是任何人無法撼動的!想要推翻它的人只能是自取其辱!


胡耀邦說:「馬克思主義是從哪裡來的?從根本上說,當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工人運動的產物;但它同時時又是吸取人類幾千年文化知識的結果。」


拙見了,我。物質產生人,

人有大腦,大腦有意識。

這是一,二是意識的對象是

物質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