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50984.JPG

 

 许多人心中或许有个疑惑:妈祖到底有几位?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大妈、二妈、三妈等等称呼?

 其实,妈祖只有一位,但祂和观音、关公、三太子一样,可以有无限个分身,如此才可以开枝散叶,广为庇佑各地人民。

那么,大妈、二妈、三妈等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说来,约有以下两种由来:

 

依祖庙中神明排序来区分

        一般公认福建湄洲岛的妈祖庙为祖庙,相传庙中供奉六尊开基妈祖神像,依序称为大妈、二妈、三妈、四妈、五妈与六妈。因此早期由湄洲祖庙分灵或奉请而来的台湾妈祖庙,常喜欢强调自家妈祖是源自祖庙的某尊妈祖,例如鹿港天后宫所供奉的是祖庙的「湄洲开基二妈」。

        不过现今这种区分已失去意义,因为许多庙都爱标榜自己的妈祖是正湄州妈、开台妈祖、大妈,每间庙各说各话,都认为自己的妈祖最大、最灵,呈现一种山头林立的状态。

P1090587.JPG

 

依各地方妈祖庙中的分灵次序来区分

      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则是源自各地妈祖庙里的妈祖分灵。

       这是由于妈祖深受民众信仰,信徒每当要入厝、娶新娘、驱邪、祭煞甚至选举时,都会迎请妈祖神像前往坐镇。然而,要是妈祖被请出庙了,民众到了庙里要拜谁呢?因此,庙方的解决方法就是:雕塑许多尊妈祖神像,以便于信徒迎请,而祖妈(或称开基妈、老大妈与镇殿妈则是在庙里坐镇,不外出遶境巡视,也不接受信徒迎请出勤。
     

  所谓大妈、二妈、三妈等(通常最多排到六妈)排行,便是依照神像雕塑先后的编号。

     依据编号的不同,妈祖们也有不同任务分工。一般来说,庙里的祖妈、镇殿妈等「资深妈祖」,通常只在庙中镇守而不外出,各项职务则由其他妈祖分配。台湾俗谚有「大妈镇殿、二妈吃便、三妈出战」之说,意指大妈镇守在庙中;二妈也不须外出,只接受供奉不必做事;而信徒有事相求时,通常都迎请三妈前往处理,由于三妈经常在外执勤,所以说是「出战」。

P1090601.JPG       

其他说法

传说当初郑成功水师攻台时,随船庇护的妈祖共有三尊。攻下赤崁楼之后,留守的军队恭请一尊妈祖驻地镇守,就是现在的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的「开基圣母」,即是「大妈」。而水师尊称「二妈」、「二娘娘」的「玉二圣母」,随军队开垦内地,建庙于台南县山上乡,即今天的山上天后宫。(玉二圣母原本并非天上圣母林默娘,但因外型样貌与妈祖相似,因而被误认为妈祖分灵的二妈)。三妈在今嘉义天后宫,信徒尊称「玉三圣母」,是由山上天后宫所分灵建庙的。

另外又有一说,新港奉天宫的妈祖为「大妈」,北港朝天宫的妈祖为「二妈」,溪北六兴宫的妈祖为「三妈」,此三尊妈祖同为昔时笨港天后宫(天妃庙)的三尊镇殿妈祖,后因水灾,大水冲毁笨港天后宫,三尊妈祖才被恭请至三地供奉。

 

神明情报站

彰化南瑶宫有一句谚语:「大妈四妈爱食鸡,二妈五妈爱冤家,三妈六妈爱潦溪。」意指南瑶宫的大妈、四妈十分灵验,信徒时常准备丰盛牲礼祭拜,因此称大妈、四妈「爱食鸡」。日治时期,二妈会与五妈会的成员时有争执、纠纷,因此被戏称为「爱冤家」爱吵架。南瑶宫的妈祖是从笨港天后宫分灵而来,过去南瑶宫前往笨港进香时,信徒经过浊水溪,须涉水而过,所以称三妈、六妈「爱潦溪」。

大甲镇澜宫则有一句谚语为:「大妈坐殿,二妈吃便,三妈爱人扛,四妈阉尻川,五妈五妈会。」意指大妈镇守庙宇,不让人随意请出去;二妈仅享受人间烟火,不须负什么责任,所以称吃便(捡现成便宜);三妈平日常驻炉主家或民众家,三月还得到南部遶境进香;四妈神座下方长年被信徒挖木屑,当作药引来治病;五妈经常被请出去参与民间活动,故称五妈会。

P1150994.JPG

淡水福佑宫旁的3D立体彩绘妈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