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老師也是如此,不能要求老師是百科全書式的人,處處高於弟子。只要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一點上高於別人即可為師。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是因為人們從事的職業不同,必定各有所長。漁夫善於捕魚,獵人善於打獵,葯農善於採葯……他們在各自從事的職業方面均可為孔子的老師。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先懂得道理者即為先生,在專業範圍內有特長的也可為先生,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孔子的學問主要在『』道『』而不在『』術『』,他思考、總結和推出了一整套個人修養的行為準則,除惡揚善,去邪培正,使人人皆可為君子,為聖人。他的很多話至今仍是我們行為的指南,如: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吾及人之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他的學說對於提高個人乃至全民族的素質具有極大作用。

孔子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已的弟子,也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品德,在實事求是這一點上他也為後人作出了榜樣。因此孔子不但無愧於顏回、子貢和子張的老師,也被尊為萬世師表!


子路比孔子勇取,顏回比孔子誠信,子貢比孔子聰明,子張比孔子莊重,那孔子憑什麼做他們的老師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用《孔子家語.六本》里的一句話來回答:「不執於一端」。

顏回很誠信,但他不會應變,不夠靈活,處理問題缺乏彈性。孔子在周遊列國時,途中經過一個叫蒲的地方,被蒲人擋住了去路,蒲人要求孔子一行不去衛國就可以放行,孔子立即答應了對方的要求。可是,等蒲人離開後,孔子還是去了衛國。這是為什麼呢?孔子的回答是:「要盟也,神不聽。」被迫要挾的協議,神靈是不會聽從的,協議無效,這就是孔子的靈活。

子貢很聰明,但他不會下笨功夫。不管怎樣聰明的人,如果不願下笨功夫,就不會取得巨大的成就。

子路很勇敢,但他缺少一點膽怯,慎重而不莽撞的勇者,才能令對手畏懼膽寒。實際上子路之死就死於「過於勇敢」,過於呆板,過於僵化,這也是孔子不斷地、反覆地「敲打」他的原因,然而,即使這樣也沒有救得了他!

子張很莊重,但缺少了與別人打成一片的親和力,結果,只能讓人敬而遠之。

四個弟子都各有超出孔子的優點,而孔子呢,最大的優點在於靈活、中庸,不執於一端。

在這個世界上誰能真正做到靈活、中庸,不執於一端,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不知道今日頭條審核文章的過程中,是否能靈活,是否能不執於一端呢?歡迎大家對此問題留言評論。)


他也沒有說學生處處都比他強呀!教學生弱項唄!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有的智慧第一,有的神通第一,有的長壽第一,還有的享天福第一!這是世所公認的!難道他們真的超過釋迦牟尼佛了嗎?

況且比如誠信,死守誠信固然好。但如果與人相約至某處遊玩。後來得知他是想要約我去偷東西!我一定要誠信應約嗎?!

此處尚有仁義在呀!要多多考量的!規矩契約要守,但不能死守愚守!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無可無不可」!字雖少但太有智慧了!這一點上學生能勝過孔子嗎?孔子誇他們的堅持,而不是誇他們已經做得圓融無礙而不傷大體了!

我從自心直接流出來的話語!還請提問題者不要見笑。??????


乍聽孔子所說,覺得他老人家也「太窘」了,每一個學生都比他厲害,那又何必要「硬為人師」?真讓人開眼界。我們不妨 「玩索」一番,看看是否「有得」。

這話出自《孔子家語》,原文如下:

子夏問於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於丘。」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敏賢於丘。」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庄賢於丘。」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何為事先生?」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謂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義所在耳;賜能敏而不能詘,言人雖辯敏,亦宜有曲折時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庄而不能同,言人雖矜莊,亦當有和同時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與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貳也。」

文字稍有點多,我們先大致翻譯一下,看看這師徒是如何「論劍」的。

子夏問孔子:「大師兄顏回的人格修養如何?」孔子說:「顏回的守信重諾比我強多了。」又問:「那子貢是什麼情況?」孔子回答:「子貢的聰慧通敏,我比不上。」子夏又問了:「子路如何?」孔子說:「子路的勇猛無畏遠勝於我。」子夏還不算完,繼續問:「那子張呢,他怎麼樣?」孔子道:「子張的莊嚴,是我不能比的。」

這一下,子夏心中疑惑起來。再與老師席地對坐,實在坐不住了,就站起來,問道:「既然他們四位都比你強,那為什麼這四個人還是死心塌地跟隨您呢?」換句話說:老師,你的強項在哪裡?

子夏明顯覺得「豈有此理」了。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也會覺得不大對勁。這四個學生個個比你聰明勇猛守信莊嚴,都比你強,你還給人家當什麼老師呢?

孔子的表情嚴肅起來,對子夏說:「坐下,好好聽著。我告訴你,顏回有守信之長卻不知自反,拘於信而不能唯義是尚;子貢聰慧有餘,言辭咄咄逼人卻沒留迴旋餘地,不能守拙;子路勇猛而不謹慎,只知一往無前,從不考慮後果;子張則是莊重有餘、和同不足,人在世間可不是只有矜持莊重就行了,你總得讓人願意接近你、與你相處吧!如果把他們四個人的長處加起來跟我換,我也不換。所以他們都願意跟隨我,從沒做過其它打算。」

這段對話,似乎不像「季氏將伐顓臾」那麼味道濃烈,但是用心琢磨一下,發現亮點耀眼:

子夏明明是問老師對四個弟子的評價,孔子回答的,居然不是直接去評價高低優劣,而是客觀地分析他們的長處,並且「統統比我強」!說明什麼?教學相長。孔子已經不止「入太廟,每事問」,亦且躬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到弟子身上的長處也能「擇其善者」而消化之。孔子不僅僅是教導弟子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垂範後昆。

子夏問難尖銳,「當仁不讓於師」,沒什麼情面不情面的,可以想見「孔子學社」的交流辯難確有「直透心源」之風。假如我們退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列席旁聽,必定受益無窮啊!真心認同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但是孔子並沒有說自己長處在哪裡,聖人從不以「特色」見長,「君子不器」的味道滿滿:不拘於一技一藝。

很顯然,孔子非常清楚弟子們的長處、短處,然後才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對我們教育學生有無借鑒?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在敷衍了事、任其性格野蠻發育呢?

我們不妨看學生對他的評價。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是如此評價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最聰明、最有能力的的弟子子貢,如是評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之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

受現代教育多年的我們,往往覺得這太超出想像了,人哪有那麼高明的?肯定是弟子們太吹捧孔老先生了。豈不知,這正是典型的以凡情測聖智,「斥鷃每聞欺大鳥」,批評的大概就是我輩吧!

「志於學」之士,慎勿輕忽子夏與孔子這一小段對話,當細細品味。倘能以此返察自鑒、自省自勵,孔子必讚歎道:「吾與汝也!」


有人說,開悟之人,要六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以前和當今社會的真正乘願入世的人,你以為會沒有福報的?星雲大師想要開講座,走到哪裡講座就開了起來。凈空法師弘法利生。他會缺吃缺喝?他們的福報不會比世俗」老闆」甚至」國王」差的。看看有些老闆為了貸款忙的焦頭爛額,就知道他們早就悟出世俗福報是不究竟的(但是不可或缺,福報功德都是有聯繫的)

孔子是弘揚人乘,仁義禮智信就是做人的本分。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條戒律。儒釋道本為一起。

做好仁義禮智信五戒投人。

看到學生越來越仁,越來越義,他只會越來越高興。佛者開悟眾生,眾生為未開悟佛。

這就是天和人的區別


孔聖人當然能當他們的老師了!正所謂「德高者為范,博學者為師」。德高、博學不僅包括誠信、聰明、莊重,孔子還講了君子要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

所以孔子的學生在某方面表現的突出並不代表孔聖人就不能做他們的師尊呀!相反誠信過度視為愚,子曰:人不可以怨報德但也不要以德報怨,而是要以直報怨是為誠信之度也!聰明、莊重亦如此皆有度也!

所以我認為孔聖人就是憑德高、博學、度而成為他們的師尊吧!


狗嗅覺比人靈敏,馬比人跑得快,鳥能飛而人不行,蚯蚓上食泥土下飲黃泉人則望塵莫及……人憑什麼主宰動物呢?


孔子被後人稱為「古今道德第一完人」。他終生追求完美。曾經說過「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但,人無完人。顏回、子貢、子張在某些方面,肯定有過人之處。故孔子說這些話也不足為奇。


因為他們的老師是孔子啊!自個厲害有個毛用,學到的東西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條條框框,註定因儒而成才,因儒而束縛。

而人家孔子就不一樣了,他的老師是老子,學到的東西幽深玄奧,不知高明了多少倍,盡得中華古文明真傳。自然,就能降服眾多聰慧的學生了。老子的道,並不知局限束縛,並不是你跟了我學習,以後就要加入道家,滿口道德。如果有這種束縛的話,那麼老子的道就不是「道可道非常道」了。相反,孔子學到的老子的道,卻能成為一份堅實的基礎,給儒家的起飛插上翅膀。

這件事告訴我們,在尊師重道的古代,選錯老師毀一生!同時,沒老師可選,廢一生。


孔子這樣說,這實際上是在以自己為例告訴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某個方面學生比老師強很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嘛。但孔子作為老師卻有許多學生所不知道的學識,學生所沒有的品格和智慧,就拿孔子手裡掌握的教材《六經》來說,就夠學生啃個5年10年的了,所以孔子做他們老師是綽綽有餘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