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和馬謖失街亭,兩人立的軍令狀都是斬首。

演義小說中常出的所謂軍令狀,實際上相當於部將向統帥提出的承諾書,必須完成某個任務,如果完不成怎麼辦呢?那就只能提頭來見。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請命到華容道攔截曹操,和馬謖請命去街亭阻攔魏軍,都有立軍令狀的段子。從程序上說,是完全一樣的。

孔明曰:「倘 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 軍令狀。」雲長曰:「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我亦與你軍令狀。」

謖曰: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 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 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 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但就本質上而言,兩者完全不同。

首先,在最初的戰略格局上不同。一個是諸葛亮意料中事,另一個是諸葛亮意料外事。

關羽違反軍令狀放走曹操這事兒,是諸葛亮事先就心知肚明,故意縱容關羽放走曹操的:

玄德曰:「吾弟義 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 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而馬謖失守街亭,對諸葛亮而言,是一種意料之外的慘痛損失:

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右 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几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

其次,從影響結局上,一個沒有不良後果,另一個造成嚴重後果。

從客觀上說,關羽的違令放走曹操,實際上並沒有給蜀漢造成致命損失。按照原著,諸葛亮表面上說的是「操賊合未身亡」,反正拿不住曹操,就讓關羽做個人情,「亦是美事」。實際上分析起來,如果撇開天數之類的迷信,也可以理解為要留下曹操來制衡孫權。當時東吳勢力遠遠強於劉備,而且周瑜對諸葛亮、劉備已經有了很深的猜忌心,在火燒赤壁之前便多次企圖下殺手。如果曹操一死,周瑜失去牽制,必然會全力撲殺劉備。相反留下曹操,趁著曹孫相爭,劉備卻可以趁機奪取荊州之地。在演義中,後來的進程正如諸葛亮所料,劉備趁著孫曹二虎相爭,從中漁利。這反過來也解釋了為何諸葛亮明知關羽要放走曹操,還安排關羽前去。

而馬謖失去街亭,則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根本轉折點。原先順風順水,接連獲勝。但從街亭一失,蜀漢軍的全線戰略部署失去了依託,只能撤軍。可以說,最好的一次北伐機會,就此完全葬送。

最後,在違令過程中,兩人的表現不同。一個是為了信義堂堂正正,另一個則是自作主張違背軍令。

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整個過程來看,就是為了所謂春秋大義,報答曹操當年的恩義。當然,這種為了私人情感,違背公務的舉動,其實站在現代角度是不對的。但是,關羽明知自己會被殺,依然放了曹操,這種精神在傳統文化中屬於被讚許的一類:

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 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 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 不忍。……雲長曰:「關某特來請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華容道上來?」雲長曰:「是從那裡 來。關某無能,因此被他走脫。」孔明曰:「拿得甚將士來?」雲長曰:「皆不曾拿。」孔 明曰:「此是雲長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但既有軍令狀在此,不得不按軍法。」遂叱武士推出斬之。正是: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而馬謖的失街亭,雖然從本心上說,他是奮力與魏軍作戰失敗,似乎比關羽的直接放走曹操要好一點。但整個過程,卻是很不堪的,先是違令,然後拒諫:

孔明從 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 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 去。……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 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 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 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可見,馬謖之敗,主要在於先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又不聽王平的勸諫。同是違令軍壯,但造成結果嚴重得多,故而被殺。


人比人,氣死人,關羽和馬謖所立軍令狀,肯定是一樣的。又都是因為爭強好勝沒有完成任務,一個沒事,一個被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放在任何時候都一樣。比如漢朝冠軍候霍去病在打獵之時,獵殺與之有矛盾的將軍李敢。漢武帝也是睜一眼閉一眼,把事情馬馬虎虎處理過去,霍去病不是什麼事也沒有嗎?處分都沒有一個,國家拿錢就把事給化解了。

關羽是蜀漢集團的重要人物,犯了罪諸葛亮無權處置。三國後期馬謖因守街亭丟失,雖說沒有聽從諸葛亮命令而丟失了街亭,被殺。也得看是誰守,當時若是姜維去守銜亭,一樣丟失。諸葛亮就能找出萬般不殺的理由,最後不了了知。

所以說,地位不行,靠山不行,彆強出頭,強出頭無好事。身份在那擺著,范了事,處理結果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演義中的事。

真實的關羽華道放曹操不存在的。演義當然不能用不存在的事來制裁關羽了。

馬謖守街亭是為諸葛亮軍事布署失策背鍋。諸葛亮要借人頭掩蓋自己的失策,立下軍令狀讓馬謖死得無話可說,又可以堵住眾人之囗。當然要殺人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於魏隴西督都夏侯懋的無能,蜀漢軍連戰連捷,很快拿下了安定天水南安三郡,深入魏地近四百里,新城孟達也想反水。

但諸葛亮攻打郿城不下,趙雲攻打箕谷也未獲勝,蜀漢軍又分兵佔地,兵力顯得不足,諸葛亮一面安排蜀中援兵,一面各處安民,試圖安頓好已得地區等增援到後再圖進展,另一方面也是等孟達起兵後能拖住魏軍援兵。他的這些舉措正是欺夏侯懋無能。

諸葛亮千般算計萬般算計去沒算到夏侯懋會放棄兵權,曹魏會起用司馬懿張頜曹真。等到探報時已經晚了:孟達被殺,曹真堅守住了各要口,張頜五萬救兵也快到了。而又發現自己犯了個重大錯誤:五道總渠街亭沒留兵馬駐守!後來的事情發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失街亭了。馬謖守街亭就是背鍋。


謝謝邀請!關羽(?一公元22O年),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與張飛、劉備桃園結義,情同手足,蜀國五虎上將之一。

華容道是指通向華容縣城的通路,華容道是赤壁戰爭中曹軍敗逃到華容地界後向縣城逃跑的路線,因為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補給站,方便敗退下來的曹軍將士休養補充。陳壽的《三國志》對曹操敗走華容道這一段並無明確記載,我們暫且按演義的情節描述吧。話說赤壁大戰之前諸葛亮夜觀天象,掐指算出曹軍雖然會戰敗但曹操命不該絕,所以作了周密安排。當曹操戰敗後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途中第一次大笑諸葛亮和周瑜智謀不足,未在此險要地段設伏,結果,趙雲伏兵掩殺出來,曹將徐晃、張郃二人抵擋趙雲掩護曹操脫逃。第二次大笑引出了猛將張飛,曹將張遼、徐晃二人抵擋,曹操再次脫逃。第三次大笑已到華容道最狹窄們險路上,曹軍將士肝膽俱裂,生怕再出現什麼伏兵,沒想到怕什麼還真來什麼,號炮一響,迸出一支人馬,為首的仍是威名顯赫的關羽。曹軍上下人困馬乏,已無力再戰,曹操只得親自出馬懇求關羽念在往日的情份上放自已及手下殘兵通過。關羽念及舊情黙許,讓出通道,曹操這才保全性命回到江陵。

馬謖(公元190年一公元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馬謖的哥哥叫馬良,在同劉備參加夷陵之戰中陣亡,馬謖隨後被諸葛亮重用。《三國志》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從祈山出兵北伐曹魏,當時謀臣都建議以魏延、吳壹等經驗豐富的老將為先鋒,而諸葛亮卻違背眾人的意願任命馬謖為先鋒。魏明帝曹叡派大將張郃領大軍在甘蕭秦安東北的街亭阻擋馬謖。張郃是三國時期的名將,與關羽、張飛、趙雲是一個等級的上將,不但善戰而且多謀,相比之下,馬謖只是初出矛廬的新人而已,不在一個級別。果然,馬謖面對強敵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山頂上,並且不聽部將王平的多次勸告,最終被張郃斷絕水源兵敗街亭。諸葛亮失去了前進的據點,只得返回漢中,這一次北伐就因為街亭失利而慘淡收場。《三國志》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謖年三十九。

其實,關羽和馬謖所立的軍令狀在性質上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所處的背景不同,身份不同。首先,放在大環境看,關羽是劉備的義弟,五虎上將之一,能征善戰聲名遠播,無論曹軍還是東吳聞其名便畏懼三分,為蜀國主力戰將之一。既便違抗軍令,諸葛亮也不可能不顧全大局貿然殺之,再則他也不定能殺的了。其一,這是諸葛亮的一個治軍手段,因為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時就被關、張所反對,並且將諸葛亮當做一介文人不堪重用,打心眼裡瞧不起他。諸葛亮藉此機會利用軍法來敲打關羽,並以誡三軍立威。再則,諸葛亮夜觀天象算出曹操不死這是假話,其實他心裡明白,在當時的紛亂局勢下,三足鼎立是最好的結局,如果曹操喪命,那麼中原大地將又會出現董卓時期的動蕩局面,孫、劉兩家誰也沒有能力收拾殘局,而且兩家的聯盟關係將很快變成敵對方,誰能勝出無法預料。所以孔明利用關羽重情重義這一點,放曹操一馬。也使自己違抗了軍令倒欠孔明一個人情。而馬謖的地位和身份差之甚遠,實際上馬謖夸夸其談言過其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退他因戰場經驗不足而由內心所發出的怯戰行為而導致的戰場失敗。諸葛亮殺他是因為違抗軍令導致整個北伐計劃的失敗,這次戰略上的失敗不但使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洗不掉的污點,也使自已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諸葛亮哭馬謖與其說哭他的失敗,不如說哭自已的失策。


是的,是一樣,都是斬首,既然是軍令狀,非比兒戲,軍中無戲言。但是關羽與馬謖不同,關羽與劉備及生死兄弟之交,華容道是孔明有意安排關羽去守的,孔明知道,曹操失敗必經華容道,而且關羽會放了他,關羽和曹操有暫不斷理還亂的人情關係在內,曹操對關羽好是事實,也有為政治、軍事上的考慮,關羽又是知恩圖報的講義氣之人,孔明知道曹操那時還不應該死,就天下形勢而言,關羽違抗軍令狀,有劉備,張飛冒死求情,孔明也不想殺關羽,但表面上做出非殺不可的樣子,為什麼?因為孔明看不慣關羽的驕傲,殺殺他的銳氣,也是為了以後好管理他,制服關羽,這個是孔明的高妙之處,其用心有多種意味,用周郎、魯肅的話來說,就是劉備,孔明聯合起來演戲,而馬謖必死,馬謖與關羽不同,當時北伐形勢與華容道時情形也不同。


謝邀

兩人立的軍令狀都是一樣的,完不成任務,都是殺頭!雖然說都是殺頭,兩人在演義中的情況不能同日而語,先來看看關羽。

關羽立軍令狀是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都給安排了軍事任務,唯獨不給關羽安排,關羽問其原因,孔明害怕關羽私放曹操不敢派關羽守華容道,孔明是在激關羽,關羽被一激,隨手寫下軍令狀。果不其然放走曹操,卻沒被軍法處置,我認為我有3點

1關羽立軍令狀是被諸葛亮激的,不是剛開始關羽自告奮勇自己願意立的,實在沒辦法,不立軍令狀。諸葛亮不讓他去,不相信他。

2諸葛亮也知道曹操現在還不能死,劉備現在太弱小,殺了曹操,那麼劉備就成了魏的大敵。那麼以後曹家要是攻打,最先打劉備,所以不能這樣做,不如讓關羽做個人情。

3劉關張義同生死,演義中說劉備張飛要同死,諸葛亮也不可能殺了自己主公。綜上所述沒辦法,關羽沒法軍法處置。

在看馬謖被殺我也認為有2點原因

1他仗著自己滿腹才華,要立功表現自己,他是自己立得軍令狀。沒人逼他,他認為他可以。諸葛亮也覺得他可以,好吧那你就去吧。

2不聽指揮,不顧大局,一意孤行,完全不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來,全憑自己所學,而不知臨敵用兵要結合實際情況,結果大敗而歸。丟了重要的軍事要地。

馬謖不死不足以安撫內外,又立得軍令狀,他必須軍法處置

我是小陳,多謝關注!!

謝邀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名著。凡是小說不像報告文學,都有藝術誇張和虛構的成份。歷史著作距現在都有幾百年,上干年的時間,究竟當時事實、場景如何?誰也無從考證。讀者都是從書中得來。關於馬謖和關羽所立的」軍令狀」實質都是一樣的。當軍師坐鎮大帳,調兵遣將時慎之又慎。關羽守華容道和馬謖守街亭所立的軍令狀都一樣。軍中無戲言,大將立軍令狀都把性命押于軍令狀上,敗軍必斬。為什麼同是軍令狀,諸葛亮卻饒關羽不死而斬了馬謖?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早有預料。他明知曹操大敗必走華容道,明知曹操有恩於關羽,關羽為了情誼必然會放走曹曹操,但他仍然派關羽去守華容道。這其中大有文章。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八卦。他深知天不滅曹。曹曹操氣數未盡。關羽守華容道是合適人選。而且關羽生性過傲,這次立軍令狀也欲挫挫他的傲氣,而且關羽和劉備親同手足,劉備苦苦求情,諸葛亮就坡下驢饒了關羽。可諸葛亮高深的策略誰也無法知曉。

孔明揮淚新馬謖則就不同了。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他任軍師以來最大失誤。他明知街亭是通往漢中的咽喉要道,卻派了有名無實的馬謖。以至失去戰略要地」街亭」當時司馬懿大軍逼近,蜀軍處於危急關頭。趙雲等名將各有重任。諸葛亮也知街亭最終必失,只是派馬謖去解燃眉之急,好調兵遣將。而馬謖則不聽軍師之言,擅作主張失去街亭重地。馬謖違反軍令。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不斬馬謖眾將不服,以後無法帶兵。這也是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


軍令狀是一樣的。都是斬首,但是他倆犯的事情的後果沒有可比性。這就是關羽為什麼沒被斬首,而馬謖被斬首了。


關羽放走曹操並非史實,而且關羽沒被殺。所以,關羽的軍令狀是玩笑。羅貫中也只能放過關羽

馬謖失街亭是史實,而且馬謖確實也因此事死了。所以羅貫中敢寫死馬謖。


建議你去讀一下三國志在來,歷史上根本沒有華容道。而且馬謖犯的錯誤是最致命,導致諸葛亮後幾次北伐的失敗。其實馬謖的任務還不如新手任務。只要守住谷口為諸葛爭取兩天時間,諸葛亮就能拔掉祁山堡。只要拔掉祁山堡曹真整個西涼半數落入諸葛妖道之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