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億 薦】《漫長的告別》塑造了馬洛這一個偵探形象,有些邋遢、不羈,自此定義了硬漢。從此往後,各式作品中的“硬漢”總是擺脫不了馬洛的形象。若是說這本最容易讓誰失望,恐怕是那些抱着看“神推理”、“神反轉”而入手的人。但當你真正接受了馬洛這個人,“偵探”二字卻顯得那麼地真實而有力,這就是我推薦《漫長的告別》的原因。

癡迷偵探小說的我們都有過成爲偵探的夢想,與試圖逃脫的罪犯較量智力,當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探。

雖然夢想大多熄滅,但我們依然抗拒不了懸疑燒腦的偵探故事,即使是網絡上幾十字的懸疑推理題都有着極大的魔力。

精湛的推理手法、充滿疑點的案情,加之刺激、反轉的劇情,是偵探創作最吸引人的地方。而除此之外,我們更被小說家筆下塑造的神探所吸引,就如全知全能的福爾摩斯,一根菸鬥嵌入無數人的記憶當中。

不過有趣的是,美國推理家協會(MWA)全球讀者票選150年最受歡迎的偵探第一名是一個異類,他沒有成爲神探的潛質,甚至有點像毛利小五郎。

他是雷蒙德·錢德勒筆下的馬洛。

雷蒙德·錢德勒

馬洛是一個孤獨不羈的硬漢偵探,他會經歷和普通人一樣的內心掙扎、情感糾葛,不善於高呼正義,對他人守口如瓶,活得問心無愧,唯獨不是一個高智商的偵探。

馬洛出現在錢德勒多本小說中,而《漫長的告別》是其最巔峯的描寫。

故事寫到私家偵探馬洛在路邊遇到醉倒在停車場的陌生酒鬼,將其帶回了家。酒鬼很對馬洛胃口,成了和他偶爾一起安靜喝酒的朋友。一天清早,酒鬼找到馬洛,聲稱自己殺了妻子——百萬富翁的蕩婦女兒,請馬洛幫助他跑路,馬洛因此被拖入一個匪夷所思的漫長告別中……

儘管故事以案件展開,但這書卻不是懸疑爲主。其實在這本書中找到“懸疑燒腦”的閱讀體驗確實很難,書中只有對一名潦倒的私家偵探的還原,或是說對錢德勒自身的還原。

對馬洛的描寫,描繪出現實中的一類人:他們生活在人羣中,卻保持對人羣的疏離,他們冷靜卻不冷漠,我行我素卻不損人利己,他們忠於自己的原則行事,即便潦倒也活得不卑不亢。

錢德勒自身就是“馬洛”,兩者潦倒如出一轍:想當自由撰稿人未果,做國家公務員失敗,參加過一戰,在石油公司裏從財務做到高層,結果因爲酗酒被開除。

因此在豆瓣上有着一則評論:“讀《漫長的告別》,與其說是在讀一本偵探小說,不如說在讀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繁雜的敘述不再是爲了鋪展案情,而反將案件作爲載體,來完成這場錢德勒的理想與世俗的理想之間漫長的告別。”

就是這麼一本不那麼“神探”的不夠懸疑偵探小說,依舊拿下了“懸疑小說奧斯卡”愛倫坡獎。

其實比起神探,馬洛更像現實世界中的警察、偵探,對生活有着着重的思考,而不是可以直面所有案情、看透人生的姿態。一部偵探作品少了推理或許是少了很多精彩,但畢竟也不是所有偵探都能輕鬆推理。書中有着一段馬洛爲此的思考,在這引用:

遠處警笛和救火車的聲音此起彼伏,難得讓人清靜一刻。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在逃亡,有人在追捕,充滿罪惡的夜晚,有的人命在旦夕,有的人遍體鱗傷。要麼被飛來的玻璃割傷,要麼在方向盤前或是車輪下被撞死。有人被打:被搶被人勒住脖子,被強姦、被謀殺。有人飢餓生病,厭煩,由於寂寞,悔恨,恐懼而絕望憤怒、殘忍、狂妄而泣不成聲,一個不比其他城市差的城市,―個富裕,充滿活力和驕傲的城市,一個失落,破敗、充滿了空虛的城市。

而不論是出於偵探本色的內容描寫,還是對於內心的描述,都有着出人意料的吸引力:

——“我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

——“我們?我忘了。我記得那好像是另外兩個傢伙。”

大多數人一生要用一半的精力來保護從未存在過的尊嚴。

生命的悲劇不在於美麗的事物過早衰亡,而在於它們變得蒼老和鄙俗。

《漫長的告別》電影劇照

就是這樣一本披着“偵探小說”外皮的文學作品,有着一個符合偵探迷期待的結尾:

我再也沒有見到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除了警察。還沒有人發明告別警察的方法。

*參考資料:

雷蒙德·錢德勒, 《漫長的告別》.

《漫長的告別》在SME漫遊書店有售

書店新品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