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亿 荐】《漫长的告别》塑造了马洛这一个侦探形象,有些邋遢、不羁,自此定义了硬汉。从此往后,各式作品中的“硬汉”总是摆脱不了马洛的形象。若是说这本最容易让谁失望,恐怕是那些抱着看“神推理”、“神反转”而入手的人。但当你真正接受了马洛这个人,“侦探”二字却显得那么地真实而有力,这就是我推荐《漫长的告别》的原因。

痴迷侦探小说的我们都有过成为侦探的梦想,与试图逃脱的罪犯较量智力,当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探。

虽然梦想大多熄灭,但我们依然抗拒不了悬疑烧脑的侦探故事,即使是网络上几十字的悬疑推理题都有着极大的魔力。

精湛的推理手法、充满疑点的案情,加之刺激、反转的剧情,是侦探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而除此之外,我们更被小说家笔下塑造的神探所吸引,就如全知全能的福尔摩斯,一根烟斗嵌入无数人的记忆当中。

不过有趣的是,美国推理家协会(MWA)全球读者票选150年最受欢迎的侦探第一名是一个异类,他没有成为神探的潜质,甚至有点像毛利小五郎。

他是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马洛。

雷蒙德·钱德勒

马洛是一个孤独不羁的硬汉侦探,他会经历和普通人一样的内心挣扎、情感纠葛,不善于高呼正义,对他人守口如瓶,活得问心无愧,唯独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侦探。

马洛出现在钱德勒多本小说中,而《漫长的告别》是其最巅峰的描写。

故事写到私家侦探马洛在路边遇到醉倒在停车场的陌生酒鬼,将其带回了家。酒鬼很对马洛胃口,成了和他偶尔一起安静喝酒的朋友。一天清早,酒鬼找到马洛,声称自己杀了妻子——百万富翁的荡妇女儿,请马洛帮助他跑路,马洛因此被拖入一个匪夷所思的漫长告别中……

尽管故事以案件展开,但这书却不是悬疑为主。其实在这本书中找到“悬疑烧脑”的阅读体验确实很难,书中只有对一名潦倒的私家侦探的还原,或是说对钱德勒自身的还原。

对马洛的描写,描绘出现实中的一类人:他们生活在人群中,却保持对人群的疏离,他们冷静却不冷漠,我行我素却不损人利己,他们忠于自己的原则行事,即便潦倒也活得不卑不亢。

钱德勒自身就是“马洛”,两者潦倒如出一辙:想当自由撰稿人未果,做国家公务员失败,参加过一战,在石油公司里从财务做到高层,结果因为酗酒被开除。

因此在豆瓣上有着一则评论:“读《漫长的告别》,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侦探小说,不如说在读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繁杂的叙述不再是为了铺展案情,而反将案件作为载体,来完成这场钱德勒的理想与世俗的理想之间漫长的告别。”

就是这么一本不那么“神探”的不够悬疑侦探小说,依旧拿下了“悬疑小说奥斯卡”爱伦坡奖。

其实比起神探,马洛更像现实世界中的警察、侦探,对生活有着着重的思考,而不是可以直面所有案情、看透人生的姿态。一部侦探作品少了推理或许是少了很多精彩,但毕竟也不是所有侦探都能轻松推理。书中有着一段马洛为此的思考,在这引用:

远处警笛和救火车的声音此起彼伏,难得让人清静一刻。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逃亡,有人在追捕,充满罪恶的夜晚,有的人命在旦夕,有的人遍体鳞伤。要么被飞来的玻璃割伤,要么在方向盘前或是车轮下被撞死。有人被打:被抢被人勒住脖子,被强奸、被谋杀。有人饥饿生病,厌烦,由于寂寞,悔恨,恐惧而绝望愤怒、残忍、狂妄而泣不成声,一个不比其他城市差的城市,―个富裕,充满活力和骄傲的城市,一个失落,破败、充满了空虚的城市。

而不论是出于侦探本色的内容描写,还是对于内心的描述,都有着出人意料的吸引力:

——“我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

——“我们?我忘了。我记得那好像是另外两个家伙。”

大多数人一生要用一半的精力来保护从未存在过的尊严。

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

《漫长的告别》电影剧照

就是这样一本披着“侦探小说”外皮的文学作品,有着一个符合侦探迷期待的结尾:

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除了警察。还没有人发明告别警察的方法。

*参考资料:

雷蒙德·钱德勒, 《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在SME漫游书店有售

书店新品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