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首先東吳的都督前期是周瑜,舉世無雙的謀士,幫孫策打下揚州,初步奠定了東吳的版圖。話說,孫策在袁術帳下借兵後欲圖江東,隨後義弟周瑜前來投奔,經過一番不懈的奮鬥後,孫策統領江東。上表奏請封自己為五官中郎將,但曹操未允許。從此孫策便有了第一個大都督,周瑜~~周瑜的一生經歷不用多說,很多人都知道。。周瑜任都督期間,「程普」為副都督。

而周瑜在「赤壁之戰」把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按在馬下。不單止贏得荊州,更有追擊曹操北上的勢頭,只是後來被曹仁,擋下,而周瑜在36歲的時候,患疾病。病逝。(PS:演義中氣死周瑜是假的,甚至諸葛亮和周瑜是否碰過面,還值得商榷)

周瑜一生戰績輝煌,從軍期間幾乎是罕逢敵手。

第二任都督:魯肅,儒將。一直主張聯劉抗曹。首先要講述下那個聯「劉」的「劉」不是單止劉備,而是天下的劉姓皇族,只不過劉備,一直以皇叔據稱,奔走天下而已。魯肅採取的聯劉抗曹,看到的是當時的大勢。

為何?當初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威,而劉備以「清君側」殺曹賊為爭奪天下的理由,就東吳是出師無名,因為東吳的王是姓孫,與當時東漢末年的「劉」姓天下無絲毫關係。

某種程度上東吳更像武裝割據份子。所以聯「劉」便有了爭奪天下的話語權。再加上東吳有赤壁的戰果,那段期間三國按照國力而言,東吳最強。

魯肅在位期間經歷大戰不多、後來病死。

第三任:呂蒙。

吳下阿蒙,有個屌絲的逆襲,原本為一個沒啥文化的,武將。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一個全才,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做人還是要多讀書。

呂蒙(178-219):字子明,東吳四英將第三位。孫權繼位後前來投奔,在剿滅吳郡城外的山賊的戰鬥中初顯鋒芒。呂蒙早年沒有上過學,是個大老粗。但呂蒙並非無謀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時還向呂蒙請教過戰術。後來孫權看出呂蒙的能力,便勸他多看些兵書,這就是著名的「孫權勸學」。呂蒙立即請假在家,認真苦讀兵書。後來魯肅回吳郡時與呂蒙交談,感嘆「昔日吳下阿蒙,如今竟是這般模樣」。呂蒙說「士別三日,更當刮目相看」。217年,魯肅病逝。呂蒙不久後代魯肅之職,成為了東吳的第三位水軍都督。然後,關羽攻打樊城,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成功襲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呂蒙再作為主將四面圍住麥城,終於活捉了關羽。219年,呂蒙病逝,臨死前將孫權賞給他的所有東西就歸還孫權,使孫權大受感動。

呂蒙一身最大的功績就是拿下關雲長,要清楚當初的關雲長是打到曹操要遷都的人,當然《演義》裡面說是呂蒙私下殺關羽,其實是錯的。

孫權進軍麥城,派人勸關羽投降。關羽帶著十幾個騎兵往西逃走。 孫權早已派兵埋伏在小道上,把關羽十幾個騎兵截住,活捉了關羽。孫權知道關羽不肯投降,下令就地把他殺了。

殺關羽的是孫權,呂蒙是後來病死的。

第四任:陸遜。

之前的戰役少,是因為,這段時間主要為,劉備進川,曹操處理內政的時期。東吳在消化赤壁的戰果。

而陸遜當任期間,是東吳北伐時期,陸遜除了夷陵之戰,把劉備打得落花流水外。北伐的成功也是極為華麗。3勝1平,未嘗敗績

第一次;石亭之戰,這是陸遜唯一一次受命率領主力與魏國作戰,與全琮、諸葛瑾等人合作,結果大破魏大司馬曹休,斬獲萬餘不說,光牛馬車輛就繳獲了萬輛,曹休本人也窩囊死。(大勝)

第二次; 嘉禾五年,權北征,使遜與諸葛瑾將兵萬人攻襄陽。遜遣親人韓扁齎表奉報,還,遇敵於沔中,鈔邏得扁。瑾聞之甚懼,書與遜雲:「大駕已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乾,宜當急去。」遜未答,方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當有以。」自來見遜,遜曰:「賊知大駕以旋,無所復戚,得專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處,兵將意動,且當自定以安之,施設變術,然後出耳。今便示退,賊當謂吾怖,仍來相蹙,必敗之勢也。」乃密與瑾立計,令瑾督舟船,遜悉上兵馬,以向襄陽城。敵素憚遜,遽還赴城。瑾便引船出,遜徐整部伍,張拓聲勢,步趨船,敵不敢幹。軍到白圍,託言住獵,潛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石陽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門噎不得關,敵乃自斫殺己民,然後得闔。斬首獲生,凡千餘人。(小勝) 

 第三次;進攻江夏,滿寵不敢正面對敵,大張旗鼓的要去斷陸遜後路,嚇退陸遜。  

第四次;進攻邾城,赤烏二年,陸遜拔邾,築城置戍,以為重鎮。陸遜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大勝)評價

陸遜在位期間真的是「出將入相」身居東吳的大都督,同時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

換而言之,陸遜在東吳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孫權對陸遜不和??少看小說,多讀歷史。

陸遜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都不和?你不和會給那麼高權力陸遜?

陸遜晚年死就死在帝皇家事,

陸遜死後,家無餘財。陸遜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陸抗亦有大將之才,為吳國後期最著名的將領。

然而,從陸遜之子陸抗的任職態度以及陸機所著《辯亡論》還有孫權並未對陸家進行打擊行動看來,孫陸二家情誼仍然十分深厚,陸氏對孫權亦持肯定態度,不因孫權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第五任:諸葛恪

諸葛亮大哥諸葛瑾的長子,他當任大都督時期,正直孫權病危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此人乃神童也是有才華,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並因功加封丞相、晉爵陽都侯。

諸葛恪率領七萬人馬主動進攻同樣有七萬人馬的魏國胡遵軍,取得斬首萬餘的大捷,一掃江東歷年對魏疲軟不勝的局面。

在此之前,因帝皇家事被貶的陸遜下任後,由孫權組織的北伐,基本是無一勝績的,所以諸葛格的東興大捷,是真的振奮人心。

此戰之後產生輕敵之心,開始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為託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孫休即位除掉權臣孫綝之後,下詔為諸葛恪平反

諸葛格算是典型的一朝得志語無倫次的那一類型。但是能力是不容置疑,除了陸遜外,第二位身兼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權臣。

最後一任:陸抗。

陸抗,乃陸遜之子。陸抗當任東吳最後一任都督的時候,孫權已經死了,諸葛亮也死很久了。

東吳的國力處於衰退階段,西蜀姜維北伐也罕見成效。

曹魏已經亡了,北伐的對象成為了晉。

東吳也不設置大都督的位置,陸抗(226—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華亭人,名將陸遜次子,孫策外孫,也就是「二陸」的父親,他也是東吳著名軍事家。 陸遜於赤烏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時,陸抗時年20歲,被孫權拜為建武校尉,領陸遜部眾五千人。陸抗葬父,還都謝恩時,孫權拿出以前楊竺告發其父的所謂20條罪狀,與陸抗核實。陸抗逐條對答,為父辯白。孫權聽了陸抗之言,才消除了對陸遜的猜疑。此後,他歷任北將軍、鎮東將軍、大司馬領荊州牧,曾率眾平定了西陵步闡的叛亂,又數諫朝堂,可謂鞠躬盡瘁,但他終究無法改變東吳滅亡的結局。

後吳王孫皓,是徹頭徹尾的昏君。公元272年的西陵之戰是晉吳之間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此役陸抗指揮若定,率領吳軍大獲全勝,展現了過人的軍事謀略。 同時擊敗了晉國名將羊枯

歷時四個月的西陵戰役結束,步闡及屬下將吏數十人全被夷除三族。陸抗以軍功加都護一職。而西晉大將羊祜則降十四級,貶為平南將軍。

陸抗雖獨撐大局,系國運於一身,但孫皓與朝中大臣不聽其勸告,屢次興兵從東部進攻晉國,在瘋狂中揮霍著日漸衰弱的國力。終陸抗一生,孫皓都不曾滿足他統帥八萬軍隊的要求,陸抗對局勢的認識是清醒的,然而,這種情況下,清醒就意味痛苦,這也許是家族的悲劇,當年他的父親陸遜就因孫權的懷疑和指責鬱鬱而終。陸抗在西陵之戰兩年後的274年病逝,年僅四十八歲,吳國最後的支柱倒塌了。

其實,陸抗在病重之時,仍不忘上疏孫皓加強西陵防線,守住荊州則吳國無憂,請求孫皓減免徭役並解除諸侯王的三萬衛兵以加強荊州兵力。至於接任者,陸抗未曾提出,也許偌大的一個吳國,已經沒有了能夠接替陸家兩代統帥的人選。陸抗死後,孫皓將荊州防區一分為五,由陸抗的五個兒子分別把守。至於陸抗的諫言,他沒有在意,他始終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


東吳最著名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遜之後可以說是朱然。幾位都督都很厲害,都打過大勝仗,而且用兵不多,都能文能武。反觀孫權,五次親徵合肥,動輒帶兵十萬,外號孫十萬,卻沒打過一次勝仗。

東吳大都督也打過敗仗。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劉備準備伐吳,做了很多軍事準備,他先派吳班拿下東進的大門秭歸。秭歸守將就是著名的陸遜,帶著李異等將領。吳班跟糜芳一樣,也是劉備小舅子,與吳懿同族,北伐時也是立大功的名將,官至驃騎大將軍。

東吳都督很強,卻都沒有好結果。周瑜與孫權政見不合,36歲死於任上,魯肅呂蒙陸遜死的時候都很年輕,死因不明不白。


謝邀回答。

周瑜、陸遜、魯肅、呂蒙東吳四大都督,或稱東吳四英將,在孫權稱帝前,大都督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到了孫權稱帝之後,因為可以自己任命各級官員了,有類似這四人地位的軍官往往任大將軍、大司馬等職,一些中高級將領被派往「都督某地」,雖然也是都督,但和四英將地位有巨大差距。

話說,孫策在袁術帳下借兵後欲圖江東,隨後義弟周瑜前來投奔,經過一番不懈的奮鬥後,孫策統領江東。上表奏請封自己為五官中郎將,但曹操未允許。從此孫策便有了第一個大都督,周瑜~~周瑜的一生經歷不用多說,很多人都知道。。周瑜任都督期間,「程普」為副都督。周瑜英年早逝,臨死之前上表孫權,東吳之地僅魯肅可接此位!魯肅為第二任大都督。魯肅速來喜歡呂蒙~~曾多次勸言重武輕文的呂蒙,努力讀書,他日可成大才~~最終呂蒙果然不負魯肅所望。呂蒙為第三任大都督!呂蒙受命取荊州,怎奈忠義神將關雲長鎮守~~~無奈之間,孫策之女婿陸遜、陸伯言前來相助……第四任大都督陸遜……曾大敗劉備於夷陵~~陸遜亡後,江東就無大才了。


謝邀,先說周瑜,周瑜此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在這幾人當中算是最有名的了。

在史書裏記載古代戰爭,一般都是隻言片語帶過,寫的並不詳細,周瑜應該在孫策當年打江東的時候,周瑜一時間沒打下劉瑤,暫退,算是一個小敗吧,其他的敗仗並無記載。

還有就是陸遜,陸遜當年在諸葛北伐時候,提出要求讓孫權一同發起攻擊,陸遜就身為大都督為了配合諸葛亮也北上,被曹睿所打敗。

至於呂蒙和魯肅,此二人在史實記載裏並無戰敗的記載,咱們所看到的也只是歷史的一角而已,真實的歷史還在那片時空裏,等待了某一天我們後人去發現!

(谷樸說史,您的隨手關注點贊就是對小谷最大的支持)


謝謝邀請,三國演義中,東吳一方是依據了江東的地理優勢,穩固內守,沒有向外拓展的一種經營模式,不向外拓展就難以威脅到他人的利益,就不會遭到對方的拚命搏殺。沒有組織過大的進攻型戰役,就少有傷筋動骨的敗仗。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是爭戰都是難免的。周瑜的被箭傷,隨後的被三氣,都是在勢盛時輸掉的,輸掉了士氣輸掉了地盤也輸掉了都督周瑜。輸掉了火燒赤壁之後的全盛局面。既然是三足鼎立,就是三方勢力基本均衡。哪一方的勢太盛都會遭到另外兩方面勢力的共同抵抗或兩面攻擊。三家都想自己獨大,但弱小的兩方總會為了生存而聯合,誰也不會眼看著一方坐大。三家相互制衡是三國時期的特殊社會現象。這是置身其中的梟雄們高超的戰略觀念所導致的結果。那是一種高超的戰爭藝術,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不是一個人的藝術,而是三家多人的共同操作形成的一種特殊局面,縱觀歷史只有那個時期形成了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不只是曹操劉備諸葛亮的傑作,東吳一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東吳起主導作用的是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在裡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哪一個都不是等閑之輩。只是作書時不可能一一細述,要挑選有故事的部分描寫,而東吳大部分時候相對穩定,故事不太突出,所以才用了較少的筆墨。但顯現東吳的時候都是三國最關鍵的時候,都是局勢轉化的時候。在這些關鍵時刻,東吳對局勢的轉化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三國,三足鼎立的局勢缺了誰都是不可以的。


有啊,赤壁之戰大獲全勝,周瑜派人收復荊州各郡,但是被諸葛亮提前佔據,氣的九孔生煙。對東吳主要將領的評價,不宜絕對化,世上沒有完人,所以即使能攻善守,也不能稱「全能型」,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也是進攻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