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任何人讀書都是從自身的認識水平,閱歷經驗出發看問題的。

具體到兩部著作上來看,柏楊的《白話資治通鑒》偏譯註,他會把原文那些晦澀難懂的地點、人物、歷史事件等注釋清楚,就好比自帶工具書看通鑒。非常適合初學者。此外,在書中柏楊也會提出一些自身的觀點,受新文化運動思想影響,他字裡行間全是對封建制度、禮數及那個時期人性的極度批判。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是他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總結,提出了「順勢者昌」的哲學結論,這在他那個年代是非常進步的思想。

其實讀書就像做菜,《資治通鑒》羅列的歷史史實,就像一堆原始的食材,等著人去總結。而《讀通鑒論》和《白話版資治通鑒》是把這些食材做成了一道道菜,至於菜好不好吃,那就看廚師的水平和食客的接受程度了。

我是小魚,正在讀通鑒,歡迎加入我們的隊伍。


你說的這兩個我都沒接觸過,我現在讀的是帶譯文的資治通鑒,人物關係,官銜,地名等非常難讀,進度很慢。不過一直堅持下來了,也稍有所得。下圖1是現在讀的帶譯文的,下圖2是全原文的,以後準備要用的。因為讀的慢,讀完帶譯文的,基本零散時間讀全原文的沒障礙了。


同讀《資治通鑑》,現讀至《漢紀三》!我讀柏楊白話本《資治通鑑》,中華書局點校本及中華書局文白對照本,及王夫之《讀通鑑論》,相互印證!竊以為,無論司馬遷《史記》,還是司馬光《資治通鑑》,更或是後人的譯註,都有作者的鮮明個人色彩!作為讀者,既要讀進去,更要讀出來!歷史就是盤菜,作者就是廚子,讀者就是食客,讀後感,就是食客的點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