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無論是誰,每到春節時可以說的上是全民都在熱熱鬧鬧的過節,春節可以說得上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了。普通人過春節我們都很熟悉,像沈從文、魯迅、張愛玲這樣的文學名人是怎樣過春節的那? 沈從文曾經在《憶湘西過年》中曾經描述過關於自己老家的春節習俗。

全文大致內容如下:

我的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

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憑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

我們年紀小,沒資格參與這種活動,只能在旁邊吶喊助威,有時候自告奮勇幫忙,可以拿個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經算是運氣極好了。

最後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傢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有了這個玩燈燒燈經驗底子,長大後讀宋代詠燈節事的詩詞,便覺得相當面熟,體會也比較深刻。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沈從文家鄉的春節習俗,除了全國通用的一些,還有就是像「送燈」「燒燈」這樣的地方習俗,以我們的傳統觀念,就算是離開了故鄉在春節這一天也會按照自己故鄉的習俗來過。

至於魯迅,他孩提時對春節特別盼望,但是成人後他卻因為一直漂泊而不重視春節,等到在上海定居,並且跟許廣平結婚後才開始正式的過春節,魯迅的春節總是有些不同,據他的朋友描述,魯迅過春節,除了去拜訪親友、同道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習慣。

一是買書,從1901年春節他作了《祭書神文》一詩,表達了自己讀書的志向,從此之後他每次春節都會去書店淘書,直到去世。

二是避難,1931年,魯迅曾經因左翼作家柔石等人被捕而被牽連,他全家在上海花園庄旅館的斗室中待了一個多月,就連春節都在那裡度過了。1932年的春節也是在避難中度過的。

三是放鞭炮,在魯迅的日記里有過多次春節放花炮的記載,尤其是有了兒子海嬰之後,放炮更是成為了必然。

魯迅年輕時由於偏激,曾經非常反對春節,等到中年之後,才逐漸心平氣和下來,多年的漂泊讓他對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有了充分的肯定。

至於張愛玲,她似乎不太喜歡春節,在她的多篇作品之中都充滿了對春節的調侃,這與她在生活的環境是很有關係的,生於亂世這讓她心中多少有些傷感,年幼時家中過春節總是沒那麼重要,父親總是在春節那一天帶著姨太太外出賭錢,這令她兒時對春節的回憶總是不那麼美好,這也難怪她在在十八歲的春節前夕,逃離了父親,奔向了母親的家。

以上三位文學名人,對春節的態度不太相同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生於亂世有的人將對故鄉的思念寄托在節日上,有些人則因為一些經歷對節日沒那麼重視。


也是一家人三十晚上吃餃子,凌晨放鞭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