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許遠守睢陽以全江淮,而東南賦入得濟中興之需」——張、許二人在安史之亂中所表現出來的忠君報國精神,以及守睢陽的具體功績,在他們死後得到了唐廷的肯定。肅宗朝時,在睢陽建廟祭祀張、許二人,是為「雙忠」信仰(即張巡、許遠信仰)形成之始。

由於二人的事迹非常符合我國古代「忠義」教化的需要,因此在中、晚唐時期,不斷得到唐廷的讚賞與宣揚。同時,他們既享受到了國家層面的祭祀,也享受到了民間層面的祭祀【1】。但「雙忠」信仰在唐代的實際傳播範圍,還是集中於以河南睢陽地區為中心的很有限的一些地方。

注1:唐代「雙忠」信仰的民間祭祀,主要是在鄧州南陽縣(張巡的家鄉)、杭州鹽官縣(許遠的家鄉)、蒲州河東縣(張巡的祖籍所在地)等地建有雙廟奉祀。

而到了兩宋之時,「雙忠」信仰相較唐時,則已經得到了巨大的且多元化的發展——這主要分成三個層面:

一、官方祭祀層面。

出於鞏固皇權等目的,以及對張、許等神明「顯靈」的迷信【2】,「雙忠」信仰的官方祭祀在宋代得到了朝廷的進一步支持——兩宋先後在「首都」開封府和「行在」臨安府建立雙廟祭祀。

注2:太祖趙匡胤、高宗趙構等宋代皇帝,都號稱在遇上困難,甚至危險時得到過張、許等神明的顯靈相助。

二、道教層面。

宋代道教將「雙忠」信仰吸納進了道教神仙體系里——不僅張、許二人,就連他們部下的將士都成為了東嶽神靈中的一員。

三、民間信仰層面。

兩宋民間將張巡視作厲鬼一般的「青魈菩薩」,認為他有著「鎮鬼避凶、驅除瘟疫」的能力。這種身份同張巡在道教東嶽神靈系統中,作為「東嶽押案」、「東嶽第八司」之主的陰司冥神身份正可以「無縫對接」。因此,「雙忠」信仰在民間得到了百姓的普遍尊崇。

而宋代「雙忠」信仰的分布地區,已經廣布至今河南、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尤其是浙江,在宋代逐漸取代河南地區,成為了「雙忠」信仰的傳播中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