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唐]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霑巾。

註釋

和:指用詩應答。

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宦遊人:離家作官的人。

物候:指自然界的氣象和季節變化.

淑氣:和暖的天氣。

綠蘋(pín):浮萍。

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

巾:一作「襟」。

譯文

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纔回春。和暖的春氣催促着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鑑賞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說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纔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緻,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裏有着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接着,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悲哉行》)“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樑代詩人江淹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詠美人春遊》)這句說“晴光轉綠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爲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創作背景

在江陰縣任職時,杜審言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應爲《早春遊望》,內容已不可知。此詩是杜審言爲唱和而作。

作者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峯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歡迎下載【文藏】手機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