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中國房顫患病率爲0.77%,全國現有房顫患者有近千萬。

而房顫最大的隱患就是“中風”!

房顫,預防中風是大事

每6箇中風患者就有1個是房顫引起的,房顫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比常人約高出5倍。

房顫發生時,心臟將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致使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隨着血液循環流向腦部,堵住腦血管後,便導致中風。

可以說,房顫是因,中風是果。由房顫導致的中風,輕者導致患者半身不遂、言語障礙等致殘事件,嚴重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預防中風成爲治療房顫的主要目的。

定時定量、堅持服用抗凝藥,是最有效預防中風的方法,抗凝藥讓血液不易形成血栓,從而減少中風發生。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周淑嫺教授表示,“房顫患者應視預防中風爲‘頭等大事’,積極進行抗凝治療。”

房顫防中風,首先會選藥

據瞭解,目前預防房顫致中風的抗凝藥,有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和非維生素K拮抗類口服抗凝藥兩大類可選擇。

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

華法林作爲口服抗凝藥應用已久,初始劑量建議爲2.5~3.0毫克,每日1次,根據INR(國際標準化比值)判定抗凝效果和出血效果,然後將華法林穩定在某一個量,堅持長期服用。

但華法林使用起來注意事項頗多,如與許多藥物、食物有相互作用,還需要定期抽血化驗等,直接導致病人的用藥依從性大大降低。藥雖然有用,多半病人堅持不下去,等於沒用。

此外,服用抗凝藥物的房顫患者也跟普通人一樣,在生活中可能發生意外,需要接受緊急手術。

這時就需要快速解除抗凝藥的作用,以便手術能順利進行。維生素K可以逆轉華法林的抗凝作用,但作用時間至少需要15小時以上。

非維生素K拮抗類口服抗凝藥

非維生素K拮抗類口服抗凝藥,主要分爲直接凝血酶抑制劑(達比加羣酯)和凝血因子Xa抑制劑(利伐沙班、艾多沙班),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生爲患者選擇此類藥物。

此類藥物劑量固定、無須定期抽血檢測,也無任何食物禁忌,除此之外也更安全。比如:

70歲的王先生患有房顫,一直在服用抗凝藥預防中風,不料最近在家洗澡時因地面溼滑不慎跌倒,導致骨折,被緊急送往醫院後卻被告知不能馬上手術,要先“暫停”抗凝藥的抗凝血作用,否則手術有出血風險。幸好他服用的抗凝藥自帶“逆轉劑”,打點滴幾分鐘之內就恢復了凝血功能,手術得以馬上進行。

周淑嫺教授說,“幸好他服用的是有特異性逆轉劑的口服抗凝藥,有些患者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如果選擇了不能快速逆轉的抗凝藥,又遇上了外傷大出血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醫患在選擇抗凝藥時應有足夠的遠見。”

對於現有的非維生素K拮抗類口服抗凝藥,目前只有達比加羣酯的逆轉劑已在我國上市,可在數分鐘內解除抗凝作用。

周淑嫺教授表示,“雖然王先生的情況在實際臨牀中很少會遇到,但有逆轉劑的存在能讓醫患在使用口服抗凝藥時更安心。”

房顫用藥,要謹記這2個要點

1

要遵醫囑,正確用藥

房顫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評判個人的中風危險因素,如果評分結果顯示有中風風險,就要服用抗凝藥來預防中風。

有些房顫病人誤以爲用藥控制好心悸、乏力等症狀,就能預防了中風。其實,房顫患者的中風與其危險因素有關,而與房顫症狀無關。

2

堅持長期規律服用抗凝藥

抗凝藥需要長期堅持服用,不能斷斷續續。房顫患者即使沒有感覺到身體不舒服,不等於說中風的風險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藥。

專家提醒,房顫患者一旦停掉抗凝藥,中風隨機“找茬”,“乘虛而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