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 編譯:張珂 原文來源:raconteur

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人造聖誕樹到鞋子,再到太陽能電池,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產品製造國。

2025:中國製造的風險、機遇與底氣

在全球500多種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項產品的產量排名第一。然而,中國並不滿足於僅僅成爲廉價商品的世界工廠,正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加速轉變。在此過程中,《中國製造2025》計劃將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面向未來,中國製造的挑戰、機遇與底氣到底在哪裏?

面對競爭,中國的製造業需要改頭換面


在中國的8億勞動力中,超過三分之一正在從事各類產品的生產製造,每年創造3萬億美元的產值,但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地位可能正在下滑。面對衆多競爭對手的緊追不捨,中國政府明白中國製造業不能長期固步自封。

2025:中國製造的風險、機遇與底氣

一方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日益激烈。在中國,人力成本上漲明顯,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老化,部分產品供過於求。與此同時,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被稱爲“潛力五國”(即德勤提出的MITI-V)的亞洲五個國家,在廉價勞動力、有利的人口因素、市場增長和靈活的製造能力等方面,看起來就像一個新的中國。

另一方面,在高端製造、創新和科技領域,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開始將生產製造能力轉移回國內,或者致力於超過中國。例如,在未來三年內,美國有望趕超中國,奪取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的第一位(據德勤《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中國目前是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

德勒的中國區工業產品和服務行業負責人Ricky Tung說:“德國平均每1萬名工人,就擁有300多臺工業機器人,而中國平均只有19臺。中國的製造業需要一種推動力,使其進入下一階段,以避免被擠壓。”

中國政府爲其製造商嚴重依賴於西方企業開發的核心組件深感不安,也痛惜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其它電子設備的附加值很大程度上都屬於國外,而低級別的組裝工作則在廣東或四川進行。

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提高中國商品進口關稅,並纏着一些公司,如蘋果公司,試圖讓其停止在中國的產品生產,這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此外,成本上升也會減少製造商的利潤,引起資本從中國實體經濟流出,進入房地產市場。而且,發展中的中國中產階級不想再在低端的生產線上苦熬。

這是一個警告信號,中國的製造行業需要改頭換面。

英中貿易協會主席David Martin表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價值鏈的提升已經在世界各地帶來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水平。”

驅動未來的重要計劃:《中國製造2025》


因此,中國已經制定了一個戰略行動計劃——《中國製造2025》(MIC2025)的產業藍圖,此藍圖受到德國工業4.0以及美國工業物聯網的啓發,爲中國製造業注入新的生機。

該計劃的目標是將中國推向由自動化、機器人、大數據以及雲計算主導的高價值、先進的製造業,其主要目標是提高生產力。

隨着中國人均GDP已達到年均8000美元,並可能已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戰略計劃甚至具有更大的推動力。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國家發現難以跟上高收入經濟體的發展步伐,但伴隨着工資上漲,並難以保持出口製造業商品的競爭優勢。有一種觀點認爲,從重慶到天津對倉儲物流的新技術投入等投資,會給中國的發展提供一劑強心針。

墨卡託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與技術項目負責人Jost Wübbeke表示,“傳統的經濟增長刺激因素,如基礎設施投資,正在失去動力。中國必須追求一種由創新驅動的新型增長模式。”

“中國的挑戰在於調動一個習慣於低端製造的產業的積極性。它現在需要設計和生產尖端科技,也需要通過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特別是智能製造技術和工藝來升級設備。”

從航空航天到電動汽車,從機器人技術到醫療設備,《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是推動十個重點領域的發展。

該計劃制定了增長目標、研發優先順序以及中國未來的全球市場目標份額。這項中國高層精英做出的規劃在其設定的目標上既規範又具體。

面向未來的能力與機會


“中國製造”理念不只在於推廣國家品牌,而是在於爲中國人民提供工具和能力,這樣中國就能在特定領域繁榮發展。例如:該計劃希望中國高科技產品供應商在未來八年內能佔據70%的國內市場份額。

“中國正試圖在價值鏈上提升其製造業這一事實是不可避免的。它的近鄰也正以相似的方式在發展。” David Martin說,“《中國製造2025》在改變競爭環境和改變與中國商務合作的挑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英國和中國的合作將獲得新的機遇。”

政府驅動的政策是否能支配創新——這通常是一個由下而上的有機過程——還有待觀察。然而,中國正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

根據IDC的數據顯示,全球當前出貨量前五名的智能手機製造商中,有三家是中國企業。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中國還打破了專利申請記錄,2015年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100萬份,經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比美國、日本和韓國三國的總和還要多。

2025:中國製造的風險、機遇與底氣

中國研發支出與單位收入發明專利統計

對於中國,持續購買海外專有技術是一個選擇。例如,中國大陸企業已經以1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血液製品公司Bio Products Laboratory、英國出租車服務商London Black Cabs及早餐麥片製造商 Weetabix。

“中國相對資金充裕,因此着眼於跨國企業併購,是一種在價值鏈上更快上升的途徑,既能獲得併購公司的技術,又能獲得該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David Martin說。

這還能有助於解決技術缺口問題,因爲中國製造商依舊落後於全球的很多龍頭企業。如高性能六軸焊接機器人,以及許多其它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中國依然需要進口這些產品應用於中國的工廠。

“國外品牌佔據了中國機器人市場近70%的市場份額,” Ricky Tung表示。“另外,人才的缺乏,使中國企業難以安裝和使用高端製造業技術。”

這是因爲複雜的信息技術流程和計算機化的機器,需要在自動化、工程和軟件等不同領域詳細的專業知識。而中國的勞動力是否能自我調整仍然是一個問題。這爲海外企業提供了很多機會。

另一個沒有得到完全解決的問題就是,隨着中國製造2025產生影響,中國生產力的提高和製造業的自動化將意味着生產車間的工作崗位可能會減少。然而,中國今年將會有創記錄的800萬大學生畢業,比美國高一倍,並且工程專業畢業生也會激增。

“自動化可能引發的勞動力流失對政府來說,目前還不是一個主要問題。然而,中國遲早要面對這一挑戰。” Jost Wübbeke表示,“未來工作的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數字轉換、不斷變化的社會價值觀和工人期望將會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破壞性影響。”

可以確定的是,世界將會看到更多的中國企業進入和塑造全球市場。毫無疑問,“中國製造”的標籤仍然是一個堅定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