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助费时16年研究反圣婴的夏天雨量影响垦丁海洋生态。(记者苏孟娟摄)

2018-10-02 17:11

〔记者苏孟娟/台中报导〕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林幸助,费时16年研究垦丁海洋生态,发现原来气候变迁的反圣婴现象,带来持续雨量,将人为污水冲进海域,导致沿岸优养化,海草及珊瑚生态饱受冲击。

林幸助从2001年开始进行「垦丁长期生态研究」,每3个月持续观测垦丁沿岸海草床的生态变化至今,团队先前的研究已发现人为污水可能是造成近20年来垦丁珊瑚礁劣化的主因,因为垦丁南湾每天氮营养输入量与数百万游客量有显著相关,但观察过程却也发现即使如此,但海域中的海草床与珊瑚礁的大型藻类量喷发的藻华现象,却并非每年皆会出现。

林幸助本以为可能跟台风带来的大量雨水把人为污水冲入海中有关,但观察10余年来64次的台风,每逢台风过后,垦丁沿岸并未发现有明显的藻华现象。

林幸助说,他联想到是否跟气候变迁有关,统计在2001年至2017年的研究期间内,太平洋总共出现了5次圣婴及4次反圣婴,对照圣婴与反圣婴现象出现年度的海草及珊瑚礁变化后,发现反圣婴出现时,夏季雨水变多,但海草及珊瑚礁量却变少。

他说,夏天雨水较多的反圣婴出现时,持续且为期长的雨量,会将富含氮营养的人为污水排入垦丁沿岸海域,虽会促进海草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叶片长得更快更长,生物量也增多,但同时也促进海草叶片上的大型藻类大量生长,反影响海草光合作用,导致海草死亡,海草植株密度变疏,分布面积缩小。

甚至而富含氮营养的人为污水也会影响到更深层珊瑚礁,使珊瑚礁转变为以大型藻类为优势之生态系。

林幸助说,台风虽会带来豪雨,但多仅一、两天,即使雨水冲带人为污水入海,很快就会被海水稀释,影响反不如反圣婴的雨量。

林幸助说,根据研究若强度更高,更密集的反圣婴一再发生,极有可能导致沿岸海草床,甚至珊瑚礁消失不见。

林幸助建议,面对未来气候变迁,反圣婴强度或频度持续增强时,政府应加强垦丁海域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避免沿岸人为营养物质过量输入到海洋,以提高台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韧性,让台湾海洋生态环境才得以永续。

林幸助这项研究论文今年7月获生物多样性与保育领域排名第一名期刊《全球变迁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

  • 海草叶片上附生大量藻类影响草生长。(图:林幸助提供)

    海草叶片上附生大量藻类影响草生长。(图:林幸助提供)

  • 垦丁珊瑚白化。(图:林幸助提供)

    垦丁珊瑚白化。(图:林幸助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