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4800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2017 年秋季,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新版教材”)在全國範圍內的起始年級投入使用。教材使用以來,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但也有一些教師表達了對於新教材的困惑,認爲這套教材太“新”,不易把握。筆者作爲教材的編者和八年級下冊教材的責任編輯,希望談一談新版教材的“打開方式”,提供一些解讀教材的有效路徑,以便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進而用好這套教材,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讀選文

很多教師拿到新教材後的第一反應是翻開目錄看一看有哪些選文,哪些是自己教過的或是讀過的,哪些是陌生的。陌生的選文也許會更有吸引力,而那些熟悉到幾乎能背下來的選文則不願意再看。這是人之常情。但筆者希望提醒兩點:

第一,閱讀那些陌生的選文,要先把自己當作普通讀者而非教師,要先把選文當作優秀作品來感知、欣賞、體悟而非立即當作課文來分析、肢解,要在自己讀懂之後再來考慮“如何教”的問題。黃偉教授指出:“教師是具有日常生活的文化人,應該有日常的普通閱讀……教師有真實的普通閱讀,纔可能有閱讀興趣;教師有自由的普通閱讀,纔可能有閱讀廣度。教師的精神成長、文化積澱、興趣愛好,其奧妙常常就蘊藏在閱讀之中。特別是,普通閱讀是真性情、真自我投入的閱讀,是審美個性化和體驗獨特性的閱讀,這種閱讀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或成爲感染學生熱愛語文的最隱祕的元素。” 對陌生選文的閱讀,就應該保持這樣的狀態,以獲取最新鮮的閱讀體驗;如果遇到障礙,也不要產生牴觸情緒,或者着急上網找資料,而是應反覆咀嚼,基本達成自解自悟。據筆者瞭解,有的教師讀七年級上冊康拉德· 勞倫茲的《動物笑談》會笑得合不攏嘴,有的教師讀八年級上冊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會感動得流淚,這都是作爲普通讀者獲得的最爲鮮活的閱讀體驗,這種體驗是非常珍貴的,即便不能立即說出選文好在哪裏,但已經爲進一步的研讀和教學提供了一個良性的基礎。

第二,熟悉的選文,特別是公認的經典選文,也不妨重讀,可以“溫故而知新”。卡爾維諾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教材中的經典選文同樣如此,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朱自清的《背影》等,都值得反覆重讀,而且常讀常新。重讀時,不妨忘記它作爲課文的身份,摒棄教學上的條條框框和陳腐定式,把它還原爲一篇經典作品來讀,很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二、讀助學系統和作業系統

讀選文是必要的,但如果目光僅僅停留在選文上,那便與一般讀者沒有什麼差別,教師的專業性也就無從體現。語文教材中的選文與其他彙編類作品的選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在教材中承擔着特定的教學任務,具有特定的教學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去研讀教材的助學系統(包括單元導語、預習、旁批、閱讀提示等)和作業系統。

以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爲例。這篇經典選文放置在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單元導語如下:

擁有美好而充實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對人物美好品行的禮讚,有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思考,還有關於修身養德的諄諄教誨。令我們感動的,是其中彰顯的理想光輝和人格力量。

本單元繼續學習默讀。在課本上勾畫出關鍵語句,並在你喜歡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標註。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等方法,釐清作者思路。

單元導語一般分爲兩段,第一段側重講本單元選文的人文主題及其教育意義,第二段側重本單元需要落實的語文能力訓練要點,非常鮮明地體現了本套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特色。在這樣的總體目標指引下,《紀念白求恩》的教學重點就很明確了:一方面,學習白求恩的精神,感受其人格魅力;另一方面,默讀勾畫,釐清思路。

再看本課的課後練習,區分爲兩個層次:“思考探究”部分重在對課文內容理解,同時落實單元訓練重點的要求(默讀、勾畫、釐清思路等);“積累拓展”部分,一方面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另一方面注重課外閱讀的延伸。

思考探究舉例:

課文第2、3 自然段通過對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貴品質。默讀這兩段,勾畫出相應文字,填寫下表,並體會對比手法的表達效果。

對工作的態度 對同志、人民的態度 對工作的要求
白求恩
不少的人

積累拓展舉例:

一、品味下列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並嘗試仿寫句子,用上加點的詞語。

1. 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爲他的精神所感動。

2.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二、除了毛澤東,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都寫過紀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紀念白求恩同志》、宋慶齡的《我們時代的英雄》、聶榮臻的《“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懷念白求恩同志》等。課外閱讀這些文章,小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哪一點對你觸動最大?

助學系統和作業系統看起來不如選文那樣顯眼,似乎只是輔助部分,但從教材的角度來看,其重要性絕不亞於選文。單元導語從單元的層面規定了“教什麼”;而當我們把每個單元的導語連綴起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的體系結構,以七年級上冊爲例(見表1):

表1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人文主題 四時之景 親情之愛 校園之美 人生之舟 生命之趣 想象之翼
語文能力 *朗讀一:體會語言之美*品味精彩語句 *朗讀二:體會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 *默讀一:一氣呵成*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 *默讀二:圈點勾畫*理清作者的思路 *默讀三:摘錄積累*概括文章的中心 *默讀四:快速閱讀*發揮聯想和想象

至於各課的預習、旁批、閱讀提示和課後練習,往往指向選文的關鍵之處,從課文的層面上提示了“教什麼”,爲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支撐。這些也都是閱讀教材時應該密切關注的。

三、讀教參

教參,這裏特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師教學用書,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會用,但往往用得不夠充分。很多教師使用教參只看三樣內容:教學設計、課後練習答案、文言文的參考譯文。而這三部分並非教參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關注教學設計不如關注教學建議,因爲好的教學設計是基於學情的,不顧學情地照搬照套肯定行不通,而教學建議往往更宏觀更上位,更能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指導;關注課後練習答案不如關注這些練習的設計意圖,因爲重要的不是這些答案本身,而是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對於文本理解的深化和語文素養的提升;關注文言文的參考譯文不如關注編者或名家對文本的解讀,體例所限,譯文只能有一個(但並非唯一正確的,只是一個相對可靠的理解基準),而對於文本內涵的解讀和闡釋則要靈活得多也豐富得多,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譯文上會把文言文教學引入歧途。

那麼,教參應該重點讀什麼?首先是卷首的“編寫說明”,對於教材的特點和體系結構、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原則和編寫體例都有詳細的介紹,還有關於教學方式的建議。這一部分有助於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也爲教師正確使用教參提供了路徑。其次是各個單元的單元說明,明確指定了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從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兩個維度詳細闡述了編寫意圖,還給出了單元整體的教學建議。這一部分有助於教師從整體上把握一個單元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爲單元整體教學做好準備。此外還有每篇選文的解讀文字(包括編者的解讀和選編的名家解讀)。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的研讀應該在教師充分研讀教材選文並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體悟的基礎上進行,作爲個人研讀體驗的補充和深化,而非替代。

教參中還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視的內容,就是一些看似與教學無關的參考資料。它們似乎與教材選編的文本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它們或指引方法,或補充知識,都是爲學生甚至教師能力、素養的提升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比如七年級教參中關於朗讀、默讀等各種閱讀方法的資料,八年級教參中關於新聞、傳記、遊記等各種文體知識的資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反覆研讀。

四、以教材、教參爲基點的擴展閱讀

有學者批評“教師們拒絕讀書”“教師不讀‘教外書’” 的現象,可謂一針見血。語文教師要多讀書,是毋庸置疑的。新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也在不同場合不止一次地表示,“語文教師要當‘讀書種子’”。但普天之下書那麼多,時間、精力又有限,如何閱讀才能更有效率?筆者認爲,以教材和教參爲基點進行擴展閱讀不失爲一種收放有度、靈活有效的方式。

衆所周知,本套教材試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對課外閱讀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視。儘管教材選文的總數下降了,但教材中提供了不少課外閱讀的篇目和書目,使得教材更具彈性,便於教師在教學中採取“1+X”的方式,即學習一篇課文外加若干篇課外閱讀,以實現學生閱讀量的提升。但正如吳非(王棟生)老師所說,“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在讀書問題上,教師不應當僅僅做一個督促者,而是應該率先垂範,做一個先行者。教材中提供的篇目和書目,要求學生讀的,教師自己一定要先讀,甚至要按照數倍於要求學生的量來讀,必要的時候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篇目的方法和路徑,如根據作者、主題、文體,進一步擴大閱讀範圍。這就是以教材爲基點的擴展閱讀。不僅教材可以作爲擴展閱讀的基點,教參同樣可以。前文談到,教參中附錄了不少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但由於篇幅所限,很多隻是節選,甚至有些僅有存目,這都爲教師進一步研讀提供了路徑。

上述這種閱讀方式,以教材、教參爲基點而又不爲其所限,既足以開闊視野、提升素養,避免“不讀‘教外書’”的尷尬,又有着相對明確的目的,避免漫無目的地亂翻導致的低效和無序。有意願的教師不妨一試。

五、餘論:新版教材與教師閱讀素養

新版教材在閱讀部分用力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彰顯了“讀書爲本、讀書爲要”的理念。可以說,這套教材不僅力圖改變學生“不讀書、讀書少”的局面,對教師的閱讀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它要求教師多讀。新版教材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教師閱讀量的要求也會有相應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應該多讀,既能起到示範作用,又有利於更好地指導學生,同時也爲自身閱讀素養的提升打下了基礎。其次,它要求教師會讀。新版教材非常重視閱讀方法的培養。從一般性閱讀方法如朗讀、默讀、精讀、略讀,到針對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再到閱讀整本書的方法,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想要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這些方法,教師自己首先要能掌握和運用。有的教師至今還在用“一刀切”的方式應付各種不同文體的教學,其實根源正在於自己閱讀方法的單一;想要改變,首先也要從自己的閱讀做起。最後,它要求教師樂於讀。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雍也》)溫儒敏教授也指出,要“把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當作語文教學頭等大事”。既然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沒有興趣怎麼行?教師自己能夠樂在其中,才能更好地將閱讀的快樂傳遞給學生,引導他們抵達“樂之”的境界。

作者單位 |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文章來源 | 《中國教師》2019年3月,原標題爲《新版語文教材的“打開方式”——兼談教師閱讀素養》

責任編輯 | 孫昕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