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諾曼底登陸一幕,會變為德軍在我軍攻擊下,倉皇逃竄。

我軍不怕犧牲,不怕艱苦,互相團結,奮力作戰。

德軍膽小懦弱,相貌猥瑣,勾心鬥角,一遇到我軍就自行潰散。

第二,為了不讓1個媽媽死光所有孩子,變為獨子自願深入敵後

明明知道4兄弟已經死了3個,但剩下的獨子瑞恩仍然以大無畏的精神主動報名,要求深入敵後和敵人作戰。

誰攔著也沒用,遠在祖國的瑞恩老孃還會寫信要求兒子去,學習哥哥們的榜樣。

第三,打死美軍軍醫的德軍戰俘,會被優待

哪裡有什麼準備槍殺德軍戰俘一說。

這個戰俘會接受一套無產階級教育宣傳,告訴他敵人不是美國人,而是壓迫德國人民的資產階級。

期間,美軍士兵對德軍士兵非常好,就像兄弟一樣。

因為德軍士兵是被資本家欺騙,這才誤殺了美國軍人。

然後,德軍士兵也被教育感動,雙方熱情摟抱在一起。

隨後,德軍士兵主動願意作為美軍嚮導,參加革命。

第四,德軍狙擊手打到1個美軍士兵以後,大家主動去救人

不會出現美軍士兵畏懼德軍狙擊手,都躲起來不救人的情況。

相反,美軍小分隊會以大無畏的精神,不惜全部死光也要拯救階級弟兄。

第五,那個美軍狙擊手不會念聖經

他當然不會念聖經,而是念查查查語錄。

第六,上尉中彈後,不會說讓瑞恩有意義的活著。

最後上尉中彈倒地後,面對來救他的美國大兵,用顫抖的手掏出1個小包,說:這是我叫的最後一筆黨費。

上面純屬搞笑,大家看看就行了。


抗日片可是有標準劇本的。。。。。那麼故事開始

抗日根據地隔壁村的王老太太家的幾個兒子都參加了我軍,而且都戰死了,只剩下了小兒子二蛋下落不明,懷疑是被鬼子俘虜了,老太太向我軍晉CJ根劇,地總部某首長哭訴。首長很感動,下令讓主人公張為國去解救。

張衛國這名字一聽就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菁英知識分子,能文能武,彬彬有禮,精通日語等八國語言;一同上路的還有一位從長徵一路過來的老革命,泥腿子,一口一個你大爺,性格粗獷,但是粗中有細,叫做雲龍;還有一位農村裡出來的老實人,通常力大無窮,腦子卻不太好使,沒讀過書,雙親被鬼子殺害,立志報仇,叫做鐵牛

(如果主人工是地下黨的話,一定要身穿最時髦新潮的皮衣皮靴,出門打仗前務必要先做個頭髮,武器一定要好,比鬼子還要先進的衝鋒槍,坐騎不能是馬,那太low不符合抗日英雄的身份,必須要是哈雷摩托車)

 在「和諧」式抗戰劇當中,除了剛出生的娃娃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要上過前線的。

於是這隻三人小分隊出發了,一路上,見到鬼子毫無人性的出生行為,不斷見義勇為,用王八盒子手榴彈消滅了一隻只武裝到牙齒卻沒帶腦子的日軍小分隊,用愛國主義和土改政策號召,不斷吸納富商,黑幫,土匪,尼姑,和尚、農民,哪怕是風塵女一切可動員的加入隊伍,等到走到一半,竟然已經有了數千人之多!

在途中張衛國這夥人伏擊了日軍一個輜重大隊,憑藉著躲子彈炮彈,和無限火力的技能全殲了這股日軍,擊斃大隊長龜野次郎,獲得了大批武器彈藥。其中有一個漏網之魚鬼子逃跑,跑出去了五公里,鐵牛說我去追不能讓著鬼子把消息帶回去,沒想到張衛國自信的說沒關係讓他去吧,我就是故意讓他逃走去帶話的,這時候龍雲說這不好吧這樣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於是拿起三八大蓋稍微一瞄準就把已經跑過山頭的鬼子給擊斃了,張衛國說嚯可以啊,老龍。然後三人哈哈大笑

打掃戰場後,張衛國將這些武器分給路上招募的那些人,竟然裝備了三個團!

消息不脛而走,張衛國一行人迅速引起了日軍華北司令部的注意,岡村寧次親自下令,要消滅這隻中國部隊,日軍出動兩個聯隊的兵力,配合飛機大炮坦克圍剿。沒想到飛機全被八路用步槍,石頭,手榴彈打了下來,坦克更是被八路用手榴彈直接扔進炮管爆炸,鬼子的斥候隊全部被八路隊伍中的武林高手近身抹了脖子,風塵女自告奮勇倒在路邊被好色的鬼子聯隊長抓回去正準備享用,沒想到褲襠藏了炸彈,與稻梅大佐同歸於盡。另一名大佐更是被潛入的前匪幫人士手撕八塊!鬼子羣龍無首,這時候八路漫山遍野殺了過來,扛著機槍就是一陣突突,鬼子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素有傲骨的鬼子也被血腥的場面嚇壞了,幾百人排隊投降,八路獲得了空前的勝利,被稱為抗戰以來從未有過之勝利。蔣公在重慶給這隻部隊發來嘉獎令,並給了十萬大洋,但是張衛國輕蔑一笑,回頭繼續啃起了那兩塊剛烤好的番薯。

兩個野戰聯隊被全殲,震驚了日本軍隊,甚至驚動了日本天皇,日本大本營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殲滅這隻部隊。於是整個華中華北全部動員起來,湖南,河南等地的鬼子第二第六師團全部撤走,大大減輕了國軍正面戰場的壓力。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這隻部隊卻彷彿人家蒸發了一般,神祕消失了,連續數個月不見蹤影,原來是張衛國手下一個泥腿子,發明瞭包子雷,繼而從種植階段就發明瞭水稻雷小麥雷,經過幾個月的實驗,決定以此為武器發動對鬼子的生物襲擊。在華北地下黨的幫助下,張衛國將生物麵粉大米流進了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又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張衛國等基本已經將華北方面軍第一軍,第十二軍、第四十三軍十幾個師團的飲食全部控制。反攻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張衛國一聲令下,麵粉和大米全部爆炸,日軍華北方面軍莫名其妙減員過半,崗村寧次、山下奉文、河邊正三更是當場身亡。八路全軍出擊,鬼子潰不成軍,被打的哭爹喊娘,中國戰場各軍區趁勢發起反攻,鬼子疲於奔波,只剩下了招架之力。

就在這個時候張衛國才知道鐵牛已經被轉移到日本東京,就在大家都準備放棄的時候,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決定跨越大洋,直接進攻日本本土,逼迫天皇投降。說幹就幹,於是為國乘著三百多艘小漁船向日本進發,日本軍部大驚,南雲中將不得不抽調進攻中途島的特混艦隊攔截,卻被八路用手榴彈炸沉了兩艘航母,直接導致了二戰轉折。美軍在太平洋發動了呼風嘯雨般的打擊,在瓜島爪哇島等地鏖戰日軍。那邊為國已經帶著三個團登陸了日本本土,天皇震驚,派遣三個師團阻擊,都被為國用巧計和三八大蓋輕鬆擊敗,緊接著為國兵臨城下發動了東京格勒戰役,日軍十萬人玉碎,天皇害怕的躲在桌子下瑟瑟發抖,但是張衛國出於人道主義和冤冤相報何時了,令其投降並饒恕不死、最後為國還不忘初心成功救出二蛋,回根據地復命。


這個問題很好,建議題主看看最近比較火的一部國產大片《紅海行動》,裡面情節類似拯救大兵瑞恩,紅海行動裏的「瑞恩」叫鄧梅。同樣是一支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後浴血奮戰最後成功救出同胞的故事。

《拯救大兵瑞恩》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陣亡了。而最小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歐洲大陸戰鬥,還不知生死。也就是說,瑞恩的母親有可能連續接到四張陣亡通知單。盟軍司令馬歇爾將軍得知此情況,他立刻下令派一隻小分隊去救瑞恩,決不讓瑞恩的母親再一次傷心。

《紅海行動》導演林超賢,故事講的是恐怖分子用一個女華僑鄧梅做人質,向中國發視頻威脅,逼迫中國妥協交出向中國尋求保護的總統家人。同樣是為了一個人犧牲多個人,就是要讓恐怖分子知道,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傷害。 這次綁架了一個鄧梅,中國派了一隊蛟龍來營救,下次恐怖分子綁架中國人的時候就要好好考慮一下後果。 他們營救的不僅僅是一個鄧梅,還有在今後的恐怖襲擊中可能受到傷害的其他中國人。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為了一個人犧牲那麼多人,不是人人平等嗎?一篇影評說的好,認識生命的價值,為信念而戰。

在這部電影裏有一場巷戰彷彿還能看到《黑鷹墜落》的影子,總之這部電影拍的非常棒,推薦一定要去電影院裏看,因為戰爭場面配合影院的專業音響會更震撼。

馬傻兒將軍先講一通階級感情,然後佈置任務,講的時候要不時的拉拉棉襖衣領,棉襖一定是要披在肩上的哈。這破棉襖他都掉地上八次了,丫不能穿上麼。導演:你懂個球……

米樂上尉帶著出溜,鐵頭,翠花幾個敢死隊員出發了,半路碰到敵人一個火力點,米樂大喊一聲,同志們沖啊,乾死小鬼子,鐵頭你扔包子雷,翠花注意不要花了妝,劇組經費快用光了哈。

隊員一頓包子雷,繡花針,把鬼子包了圓,戰鬥中二牛犧牲了,大家含淚掩埋了他,米樂對俘虜講了一通我軍的大道理,俘虜含淚表示不跟希特勒那老小子幹了,回家鄉組織羣眾打遊擊。

大家和他深情告別,兄弟你家在哪啊?科爾沁草原,很快就到,我好像看見家鄉的……,我艹,那麼遠,還囉嗦個球啊,快走吧你。

最後終於找到了雷摁,大家說尼瑪終於能收工了,正準備領盒飯,沒想到,鬼子們大部隊上來了,米樂上尉一聲大喊,同志們沖啊。一頓包子雷,繡花針,柳葉刀啥的,鬼子們哪見過這陣仗,嚇的尼瑪子彈都往天上打了。

戰鬥中,鐵頭不幸中彈犧牲,出溜大吼一聲,小鬼子,我曰你老老,端著狙擊槍跳出戰壕沖鬼子們這通掃射,尼瑪狙擊槍能掃射嗎?勞資願意掃,關你p事。

鬼子們紛紛倒下,大家都說該領盒飯了吧,這再打翠花的妝都花了,誰知道一輛鬼子的坦克突然開過來,正尼瑪瞄準,要開炮了。

米樂上尉蹭的跳上一個三米高的土包,大喊一聲,領尼瑪盒飯,大家快臥倒,鬼子樂壞了,快打嘿,就打這傻叉。

轟的一聲,敵人罪惡的炮彈擊中了米樂,硝煙升起,尼瑪悲壯音樂響起,翠花從褲襠裏掏出一顆包子雷,大喊一聲,小鬼子我跟你拼了,轟的一聲,鬼子的坦克趴窩了。

大家含淚向米樂望去,

我了個擦,米樂又站起來啦,

導演,導演,這貨用掛了哈。

你懂個屁,上午到此為止,大家領盒飯了,再不喫涼了哈。


某野戰軍某縱隊的臨時前線指揮所內,幾位通訊兵和警衛員忙碌而有序地穿梭著(一定有一位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兵),在一片「滴滴滴」的電報聲中,一定有拿煙的手,焦灼的眼睛和指揮所被炸後落下來的土,幾位軍隊高層指揮官表情凝重的看著地圖,當其中一位主要領導對此戰作完最後部署的時候,一定有一個戴著折腿眼鏡的首長贊同道:「我看可以,,,」在一片附和之聲過後,一定有一個人會試探著問:「首長,下命令吧!」首長通常會面無表情的猛一揮手:「命令各部隊,總攻開始,,,」為了表示自己的果斷,通常會掰斷一支鉛筆或者使勁掐滅半根香煙,,,

戰場上,潮水一樣的士兵伴隨著衝鋒號的「嘀哩噠,嘀哩噠」,殺聲震天,奮不顧身的沖向敵人陣地,(其中有至少三名旗手相繼犧牲,但第四名旗手仍然扛著紅旗前進),連長血紅的眼睛瞪著久攻不下的碉堡,一把扯掉帽子,高喊:「二連長,你他孃的義大利炮呢?給老子拉上來,,,!」一聲炮響,碉堡被轟平了,,,戰鬥勝利結束,俘虜們垂頭喪氣的魚貫而行,首長們興緻勃勃的和羣眾扭著秧歌,部隊要開拔了,鄉親們流著眼淚爭先恐後的往戰士們手裡塞著雞蛋,紅棗和布鞋,,,

偏僻的農村小院門口,一位慈祥的老媽媽手扶門框,眺望著日落前的晚霞,,,在晚霞中有幾個軍人進入鏡頭,拉著老人的手感慨地說:「老媽媽,我們來晚了,您的兒子都是好樣的,從今以後,您就把我當做您的兒子吧,,,!」老媽媽一定會說:「我兒子為了鄉親們犧牲,我很光榮,,,」特寫:老淚縱橫!

尋找老大娘最後一個兒子「趙向陽」同志的小分隊成立了,隊長是一個不苟言笑但紀律性超強的老兵(通常會由張涵予來出演),小分隊中一定會有一個是女兵(一般會由某冰冰出演),戰火中別樣青春的悸動讓她一直默默暗戀著張涵予,但張涵予卻假裝不知道,還經常和冰冰擡槓吵嘴,在磕磕絆絆中開始了尋找趙向陽同志的特殊任務,,,


按照劇本,一定會無意中抓獲一個俘虜,小分隊裏有一個戰士的親人一定死於該俘虜之手,國讎家恨,豈能不報,當他狂怒的沖向該俘虜的時候,被小隊長張涵予生生攔了下來,然後開始了感人肺腑說服教育,從民族到國家,從立場到信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擺事實講道理,最後一塊乾糧也給了俘虜,該俘虜在我軍強大的政策力量和民族大義的感召之下,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並說出了趙向陽同志的下落,,,

在和敵人的一次遭遇戰中,小分隊一名戰士為了炸掉敵人的坦克,抱著炸藥包滾進了坦克的鏈軌,這時候一定會有一個武功高強的戰士揮舞著大砍刀,用一套動作嫻熟,行雲流水的武打結果了所有的敵人,小分隊悲憤的埋葬了犧牲的戰士後繼續上路,在緊張刺激,炮火連天的行軍路上,愛情的小插曲也不時地給殘酷的戰爭增添著輕鬆浪漫的格調,,,


經過漫長而曲折的尋找,小分隊終於找到了趙向陽同志,和劇本一樣,向陽同志死活不願離開堅守的大橋,於是,小分隊也留下來和他一起,同敵人進行了最後的戰鬥(劇本里的膽小鬼已經被刪除),戰士們在不同的地方埋設了各種花樣繁多的地雷,架設起了油桶改裝的「轟天雷」,,,敵人來了,坦克就像長了眼睛一樣,乖乖的開進了雷區,隨著一聲巨響,鏈軌「嘩啦」落地,坦克拋錨了,坦克手舉著雙手鑽出來了,慢鏡頭:一位戰士不顧戰友的阻攔,跳出戰壕怒吼著沖向了敵人,衝鋒槍永遠打不完的子彈讓對面的敵人像一片高粱一樣以各種姿勢緩緩倒下,,,一個裝死的敵人慢慢把槍對準了張涵予,但毫無懸念地被冰冰看見了,為了自己的心上人,冰冰以芭蕾舞一樣優雅而銷魂的動作撲到了張涵予的前面,罪惡的子彈射進了冰冰的前胸,四目相對的最後時刻,姑娘帶血的手輕輕撫過張涵予被硝煙燻黑的臉,驟然,冰冰的手無力的滑落,,,張涵予悲憤的喊著姑娘的名字(回聲),,,肅穆而悲壯的音樂響起,全劇終!


1,必須要有女同志,必須漂亮點的,必須有感情戲.

2,必須要有政委,還有領導開會時必須在抽煙吐煙做沉思狀,你懂的。

3,必須有鄉親們夾道歡迎,夾道送行場景。

4,必須有四川方言或者明顯東北腔。

5,必須有鬼子酷刑鞭打鐵烙黨員,黨員寧死不屈場景。

6,必須有國軍裝備精良卻表現低劣場景。

7,必須有啃乾糧場景。

8,必須有國際友人來了不想走,極度嚮往場景。

9,,,,大家補充。

以上純屬本人近幾年觀後感。無任何貶低抬高各種。本人遵紀守法,堅決擁護黨。


題主可能不知道,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著名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這個大兵叫作耿恭。他是西域的戊校尉,相當於一個團的團長。當漢軍主力撤離西域後,他率軍駐守。孰料,大軍一撤走,匈奴單於就派兩萬大軍攻擊他們,危在旦夕。

耿恭趕忙派出信使求救。問題是消息傳到京城,就用了八個月時間。剛剛繼位的漢章帝只有18歲,拿不準主意:八個月前被圍的幾百漢軍,還活著嗎?還要救嗎?大臣司空第五倫表示說:"幾百人對抗兩萬人,連屍體都找不到了。援軍去了也是自尋死路,不要救了"。

但這時大司徒鮑昱站出來,說了三點:一是不救傷人心,以後誰還賣命出征。二是應當出兵阻止匈奴入侵,防止其滲透。三是信使既然能夠突圍出來,證明耿恭手下的戰鬥力非常強。我們應該相信他們。

於是,七千鐵騎出發,前往西域救援。此時,耿恭被圍已經一年多了。但是,漢軍始終堅持著。每天都在減員,幾乎箭盡糧絕。支持耿恭的車師國國王也被殺了,西域其他國家也不敢支持他們,漢家的援兵又遲遲未到,軍民們都幾乎絕望了。

但是此時,匈奴單於認為,耿恭已經和我們打了這麼長時間,與其讓他餓死,不如招他投降,徹底挫敗漢軍的銳氣。耿恭接到這封降書,假裝投降,當使臣進城納降時,將他五花大綁押上城樓斬首示眾,然後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拿鍋煮了給漢軍將士喫。這就應了嶽飛後來說的:「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單於大怒,決定攻城。而此時,馳援的漢軍終於到了。有兩千先鋒冒著漫天的大雪,翻越天山來到耿恭被圍的城外。當時城內能夠站立的守軍只剩下13人了。但是戰旗仍在飄揚。馳援前來的漢軍無不流下熱淚。他們不顧疲勞,向城外圍攻的匈奴進攻,以求救出守城的十三個人。

為了救他們,幾百騎兵?壯烈殉國。但是這13名勇士終於得以生入玉門關,回到京城。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拯救耿恭的故事——是不是一點不遜色於瑞恩呢??


事實上中國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已於今年開拍,它的名字叫《十三將士歸玉門》,講述的是一段中華民族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

公元74年在經歷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的混亂後東漢王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恢復了在西域的屯墾部隊。至此西域地區再次和中原內地聯繫起來,然而這令漢朝的老對手匈奴感覺到了壓力——此時的匈奴已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自呼韓邪單於與大漢和親以來就一直與漢朝維持比較良好的關係,而北匈奴則一直和漢朝處於對立狀態。一旦漢朝重新控制了西域地區,那麼北匈奴將處於漢朝以及親漢的南匈奴和西域諸國的夾擊之中。

就在東漢政府恢復西域都護府的設置的第二年北匈奴就做出了反應: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後王,轉而攻打耿恭駐守的金蒲城,將其圍入城中。恰巧此時漢明帝駕崩,漢朝中央政府忙於處理漢明帝的喪事,因此援軍遲遲未到。另一方面車師國在北匈奴強大的軍事威脅下背叛了漢朝,隨即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此時耿恭手下只有一支百人的部隊;而匈奴與車師的聯軍卻達到了整整兩萬人馬。

耿恭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命令自己手下的百餘位守軍將弓箭上全部塗上毒藥,站在城頭就往下射。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這景象確實嚇人。到了深夜,中了毒箭的匈奴士兵那是鬼哭狼嚎,耿恭有率領全部百餘位大漢將士前來劫營,可謂是把匈奴人嚇破了膽。匈奴頭領撐不住了,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潰敗而去。

儘管暫時打退了匈奴的進攻,可這並沒改變雙方兵力對比上的巨大落差。匈奴是遊牧民族:長於野戰,但並不擅長攻城。見識到漢軍強悍的戰鬥力後匈奴方面改變了戰術——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更為歹毒的是他們切斷了金蒲城的水源。在匈奴人看來:無論漢軍的戰鬥力有多彪悍,處於絕對兵力劣勢狀態之下是無論如何無法突圍出去的,自己沒必要和漢軍過多糾纏,只要圍困上一些時日城中的漢軍在斷水斷糧的狀態下絕對難以持久抵抗。然而令匈奴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不僅低估了這支孤軍的戰鬥力,也低估了他們的抵抗決心。

漢軍在斷糧的情況下將兵刃、鎧甲上的皮革盡數剝下煮了喫。更難令人忍受的是斷水——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斷絕食物的狀態下仍能生存一週左右,但在斷水狀態下最多隻能堅持三天。在這樣的情況下耿恭命令士兵打井取水,然而都打到十五丈深了依然連水的影子也沒見到。不得已之下戰士們開始飲用戰友和戰馬的尿液以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由於長期得不到新鮮水源的補充,若干時日後大家就發現連喝尿都成了一種奢望,因為長期脫水的戰士們已經尿不出來了。

事實上仗打到這份上連耿恭自己都接近絕望了,他甚至已經打算帶著弟兄們做最後一搏以期絕地求生。然而就在這時不知是不是他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姜文的電影《天地英雄》中拔劍刺土而泉水湧出的一幕竟活生生地發生在了金蒲城。儘管時光過去了兩千多年,我們仍能想像當泉水湧出的那一刻人們該是何等興奮。獲得新鮮的水源後耿恭下令當著匈奴人的面在城頭潑水玩,此刻的匈奴人也真算是活久見了。

既然硬攻拿不下這座孤城,匈奴開始嘗試招降:他們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嶽飛的《滿江紅》中那句膾炙人口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就是出自於此處。這樣一來匈奴人徹底放棄了招降的念頭,他們開始了更加瘋狂的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然而即便如此堅持也不可能擊退匈奴,耿恭這支孤軍唯一的希望就是遠在洛陽的朝廷能派出援軍。

此時的洛陽城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朝廷論戰:以司空第五倫為首的一派認為手下只有百餘人的耿恭部絕對無法同匈奴的兩萬餘大軍對抗,等咱們發兵去救時他們早就屍骨無存了,不過是徒增援軍的傷亡和耗費財力而已;司徒鮑昱則提出:「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如果咱們不去救人,只會有兩個下場:一是長了匈奴人的氣焰,二是讓自己人太傷心。現在如果不去救人,如果匈奴再來打,誰還願意為您賣命?

至此耿恭這場喋血孤城之戰演變為一出中國古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大漢帝國決定不拋棄自己的任何一個戰士,隨之這部中國古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的男二號範羌正式登場: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在範羌率領下趕到柳中城。對此漢朝內部有人認為:僅僅派出七千人的援軍仍不足以與匈奴大軍對抗,然而範羌拒絕了徵調更多兵馬的建議,因為他認為自己此行是執行拯救耿恭部的特種作戰任務——兵不貴多而貴精,如果徵調部隊過多反而會加重後勤補給的難度。事實證明瞭範羌的推測:這支七千人的援軍首戰即「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在取得柳中戰役的勝利後援軍內部又出現了反對繼續向金蒲城進發救援耿恭部的聲音——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這時範羌讓自己部下的士兵各自發表意見,在綜合聽取兩方面的意見後他並沒強迫士兵們繼續進發或是撤軍,而是讓士兵們自行選擇,最終這支七千人的援軍只有兩千餘人選擇跟隨範羌繼續向金蒲城前進。

相比耿恭堅守孤城而言:範羌率領這支兩千餘人的部隊翻越白雪皚皚的天山並突破匈奴人的防線其實也是一次曠世壯舉。遺憾的是史書中卻沒記載他是如何翻越天山並突破匈奴人的防線的細節,但想必也是經歷了一番艱難困苦。當援軍勝利和耿恭部會師時這兩支經歷九死一生的部隊「共相持涕泣」。史書記載了此時金蒲城中活下來的耿恭部將士的數目——26人。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此時26人已只剩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正是因為有太多像李廣、衛青、霍去病、張騫、鄭吉、蘇武、王昭君、劉解憂、陳湯、班超、耿恭、範羌這樣的不懼艱辛的開拓勇士才使中華版圖羽翼豐滿,才使中華文明浩然長存。事實上我們並不缺乏像《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題材,如果說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竟找不到可以拍成戲的題材那隻能證明缺乏的是發現題材的眼睛。2018年1月下旬江蘇東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同意開始拍攝電影《十三將士歸玉門》,至於到底拍的如何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有人覺得《芳華》的戰爭場面很NB,其實並不會。對比國際水準的作品,你會發現馮小剛這個還遠遠不夠。當然,這不是導演想要側重表現的主題,他只是藉由戰爭去窺探一個時代下的人物命運。國內我覺得真正能駕馭好這個題材的不多,因為我們對大場面的調度確實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對我來說,戰爭中至今無法被逾越的作品,當屬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別的不說,開場那鬼畜的20分鐘戰鬥場景真的很難被超越。因為,實在是太真實了。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周邊,說湯姆·漢克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導演在開拍前(這部電影),不會要求演員進行預演,所有的場景捕捉都來自演員的即興真實反應。這意味著演員給出的狀態都是最自然的,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痕跡(除了踩點要求死亡的戲除外,我指的是大多數)。

那部戲最難的一點,是它把戰場中的各類反應都捕捉到了,有上來就送的,有被炸後驚慌失措的,還有知難而上保持理性的。總之,是一個綜合而言調度以假亂真的NB場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