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性別比失衡就是樓市興邦的一種手段,之前90後光棍從三千萬吹到六千萬到八千萬時,正是供給側改革房價高漲時,基本光棍漲幾倍房價也漲幾倍,本身90後接完盤00後父母說終於可以輕鬆點了,現再看來不要高興太早了。


經濟學家稱散播男女比例失衡謠言是業內潛規則

男孩子為了避免成為光棍,或是男孩的父母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光棍,就得想方設法賺錢,提高自己或子女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婚姻市場的競爭中,相對財富很重要:有錢的人找對象相對容易點。

這就將在兩個渠道上影響經濟。一是更加努力工作,加班;二是冒險的意願增加,也就是更加願意去創業,當企業家。企業家行為是高風險高收入的行為。因此這兩個渠道會對經濟增長有向上抬的效果。但同時補充一點,這兩個渠道並不會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因為為了孩子或自己不變光棍,而犧牲了閑暇時間,多承受風險。另外,如果整個社會都在努力賺錢,水漲船高,整個社會中多少人成為光棍,多少人結婚是沒有影響的。如果有一個辦法,能夠讓所有人都少操勞一點,GDP增長速 度慢一點,其實大家都願意的,因為這並不會影響到婚姻市場的競爭力。但這是一個零和遊戲,如果有一個人努力了,我不努力,我很可能就成為那個光棍。

作為首席經濟學家,我不會到其他成員國去說,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率,你應該人為製造性別比例失衡的輿論。但中國目前存在這種現象,它對潛在增長率的影響就必須要考慮進去,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率的原因之一。

魏尚進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2012年的長篇論文中嚴格論證了性別比誇大造成的婚姻市場競爭加劇對房價的影響。他們研究發現,性別比惡化推動家庭購買更大更貴的住房,而租金回報率隨男女性別比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性別比的失衡確實推高了房價以及房價租金比。具體而言,如果考慮性別問題的內生性以及數據的測量誤差等問題,性別比提高6個基點可以帶來房價10.62%的上漲。但這一邏輯並非如此簡單。由於出生人口性別比只在個別年份才有公布,且由於低年齡組女孩漏報、瞞報等原因,人口專家一般認為中國目前公布的人口出生性別比明顯有誇大,80年代以來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統計數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瞞報、漏報出生女嬰,在高出正常值的統計數字中大約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瞞報、漏報女嬰引起的。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20歲至29歲的男性人口總數為1.1484億人,同年齡段女性為1.1358億人,兩者只差126萬人,根本談不上比例失調。眾所周知,人口數量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斷減少,雖然不同年齡段減少的比例不同,但總體上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國大陸同一個年齡組在不同年齡節點上的人口規模,卻會發現,這個數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至9歲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1268萬人和10309萬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均有所增加,分別為11822萬和11020萬。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男性人數下降到11484萬人,考慮到這一年齡組男性的死亡率為每年3‰-4‰這個因素,這一數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數則繼續不降反升,達到了11358萬人,比出生時憑空多出了1050萬人。這些人,應該就是出生時漏報、瞞報的了。

總結而言,與其說是年輕人的「剛性需求」和「丈母娘」需求支撐了住房市場的居住性需求和住房價格,不如說是投資性需求者認為年輕人的這些「剛性需求」會支撐(未來的)住房價格。

在這一邏輯下,投資性需求者預期未來會有更多的居住性需求者可以承接他們以投資目的所購買的住房,從而積極入市;而居住性需求者也反過來受到投資性需求者的 影響,他們面對由投資性需求者不斷推高的房價,也不得不時刻準備著,以求隨時儘早地入市購房,以免在未來造成更加難以負擔的局面。結果就是,包括已經嘗到甜頭的投資性需求者和年輕人在內的越來越多的購買者都湧入房地產市場來搶購,從而推動了住房價格的上漲。

所謂3000萬光棍的說法早就已經被證實是假的了,怎麼還有人相信呢?居然還有人整出了4000萬,120比100這種假數據也好意思弄出來,現在中國實際性別出生比實際已經107了,屬於標準範圍。

國家計生委在《關於防止出生嬰兒性別比升高的意見》中指出:「一些專家和有關部門認為,80年代以來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統計數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瞞報、漏報出生女嬰,在高出正常值的統計數字中大約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瞞報、漏報女嬰引起的」。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由於對女嬰的漏報、瞞報,至少使普查獲得的1989年城鎮與農村的出生性別比分別提高了3.6和4.2,實際上男女性別比最高也不會超過107.7,同期的全國農村最高也不會超過110.2。他們進而認為:城鎮的出生性別比上升是「假性上升」,而農村的出生性別比是「真性」與「假性」影響大致持平。

  要讓人口性別比恢復平衡,最好的辦法就是中止計劃生育政策。

目前程度的人口比例失衡並不影響婚配  人口性別比的失衡問題直到90年代才開始引起全社會的強烈擔憂與極大關注,但人口性別失衡的問題並不是這一時期才出現的。1953年中國進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5~11歲年齡段的性別比平均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齡性別比為5歲的110.45,最高的分年齡性別比為10歲的116.63,該年齡段男女自60年代初開始陸續進入婚齡期,目前這批人的最低年齡已為65歲,他們都平穩地度過其婚配期。  這是因為,婚配調節只是社會發展中一系列調節機制中的一環,僅僅因為此環節的調節欠暢,不可能導致社會發展整體失調。婚配調節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受其相應婚配觀念的變化,各種影響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應隨之發生變化,進行自身的調節。

  出生性別比相應於未來婚配時的性別比(簡稱婚配性別比),絕不是簡單的隊列時間推移關係;出生性別比相應於未來的婚配性別比只是一個影響因素,其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出生率與分年齡死亡率變動形成的年齡結構變動對婚配性別比的影響還要遠大於總體出生性別比對婚配性別比的影響。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歲人口數,男嬰比女嬰多出119萬;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該年齡段人口為20歲人群,但是,男性人口只比女性人口多出62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人口達到法定結婚年齡,需要進行人口申報和獲得戶籍才能領取結婚證,所以原來一直處於瞞報和漏報狀態的女性人口,在全國人口普查時進行了集中補報。  王立波用一組令人匪夷所思的數據證明這一點:眾所周知,人口數量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斷減少,雖然不同年齡段減少的比例不同,但總體上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國大陸同一個年齡組在不同年齡節點上的人口規模,卻會發現,這個數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至9歲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1268萬人和10309萬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均有所增加,分別為11822萬和11020萬。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男性人數下降到11484萬人,考慮到這一年齡組男性的死亡率為每年3‰-4‰這個因素,這一數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數則繼續不降反升,達到了11358萬人,比出生時憑空多出了1050萬人。這些人,應該就是出生時漏報、瞞報的了。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至少1300萬人沒有經過任何合法登記,其中9成以上是女性。中國國家統計局官員表示,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為超生人員。適婚年齡組性別比並未報警  既然上述的統計方法不可行,那麼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通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字進行比較:以中國大陸平均結婚年齡27歲作為參照,將適婚年齡組限在20歲至34歲這個年齡段,通過匯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後出生的人口性別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數據還更低些,2010年婚齡期的性別比為四組中最低,只有102。而這個數據,與日本2000年、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國20歲至29歲的男性人口總數為1.1484億人,同年齡段女性為1.1358億人,兩者只差126萬人,遠沒有3000萬人那麼大的差距。

胡說八道,誰跟你說男女比例是120:100的?分明是120!: 1e-6!!(注意120後面的是階乘符號)

你這樣不女權懂嗎


惡意炒作的問題,問題缺乏真實數據,辣雞問題,生物沒學好嗎?,性別出勝率在百分之50左右,其他女性去哪了?墮胎?那要殺幾千萬女嬰,有可能嗎?先動腦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