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義」這個詞主要用來描述從中世紀末到啟蒙運動時期這個階段主導歐洲各國的經濟思想,大概對應的時間段是從15世紀到18世紀,也就是從大航海時代之後。這個詞的發明者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立憲派的領袖之一米拉波侯爵,之後亞當·斯密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使用了這個詞,用來指稱他所批判的一系列的政策。被之後的經濟學家與歷史學家廣泛採用。

簡單來講,15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大航海時代發現了新的殖民地之後,就開始奉行一系列的重商主義的發展模式。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利用國家力量建立工業,獲得和增加出口的盈餘,積累貴金屬的儲備,之後這些貴金屬可以轉化為貨幣,用來支撐國家用度,刺激生產以及經濟並且供養軍隊。

大航海時代後,海上長途貿易的興起可以說是西歐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西班牙人征服了每週之後,帶回了大量的貴金屬到歐洲。而當時重商主義的政策側重點在於利用保護性關稅以及國內自由貿易制度來維持民族國家的統一,同時通過發展經濟來給國家提供充足的收入,並且鼓勵貿易以及增加貨幣的供應量,還有就是利用貿易的優勢累積財富,尤其是累計重金屬。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在最先開始迅速成長為歐洲不可忽視的最強勢力,並且建立了全球帝國。而西班牙的迅速沒落也在於貴金屬從國內不斷的流出,並沒有成為建設國家的根本。而物價的上漲並不是因為物品變得優質或者國家的經濟實力增強,而是因為貨幣的貶值。


重商主義從字面上看是重視商業的意思,但是實際上重商主義的內涵要比注重商業豐富的多。重商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出現於16-17世紀時的歐洲,當時的歐洲已經完成了地理大發現,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也非常盛行。

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商業活動的頻度和範圍是遠遠不及農業活動的。地理大發現後,歐洲的海外貿易迅速發展。當時的歐洲各國的主政者以及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長在於商業,在於通過商業獲得大量的貿易順差,具體體現就是出口額超過進口額。因而,當時的各國都設置了比較高的貿易壁壘。

在相應的財富觀上面,當時歐洲各國所信奉的是貴金屬至上的觀念,因而在進出口貿易中非常重視對包括金銀在內的貴重金屬的積累,這也是資本主義商業原始資本積累的一個體現。

重商主義的盛行對於貿易的正常開展是不利的,因而最終讓位給了自由貿易思潮。所以,重商主義不是注重商業那麼簡單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