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之能臣,改革之先鋒。

陶澍清嘉慶,道光兩朝之能臣,封疆大吏。其人為政清廉,敢於任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經世之人。他曉民政,懂經濟,尤其是經濟理財那是經驗豐富,見解獨到。他在鴉片戰爭前是中國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核心和領袖人物,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其成績可與理財家、改革家桓寬、劉晏相比。

陶澍督鹽

一、鹽政之弊

道光年間,鹽政疲弊,官鹽滯銷,私鹽泛濫,尤其是兩淮鹽務更是混亂不堪,私鹽販子盛行其間,而官府對私鹽走私是越禁越盛,原因無他官商勾結,吏治腐敗,致使清廷的鹽稅大大降低,於是道光皇帝啟用當時的能臣陶澍,任命其為兩江總督,併兼整頓鹽務。

清朝的鹽法效明朝,實行官府督導,鹽商專賣的制度。官府將產鹽區,以招標的形式賣給鹽商產銷經營權,這就是所謂的鹽引,相當於完稅證,而該鹽引的鹽也只能在官府指定的區域販賣。並且鹽商還享有政府優惠政策,允許他們適當漲價,所以說鹽商在食鹽壟斷經營的同時還有議價權,可想而知他們富可敵國的說法一點也不假。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鹽商那是賺的盆滿餑滿,生活也是揮金如土,廣修園林,朝廷一看你們賺了大錢了,一個個都富得流油,那好,你們沾朝廷的光也該出點血,於是各種攤派,陋規就來了,朝廷貢品,救災,教育興辦,皇帝巡遊,慶典,軍費等等,致使鹽商負擔太重,他們不得不提高鹽價,同時還降低鹽的質量,往裡加沙子,這樣官鹽就不好賣了,於是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官鹽滯銷,朝廷的稅收就收不上來了,但是人口卻不斷增加,食鹽銷量卻下降,究其原因那就是私鹽作怪。於是朝廷決定鹽政必須整頓。

二、鹽政改革

陶澍到任後,首先加大私鹽販子的打擊力度,有個叫黃玉林的私鹽販,其在官商兩界都比較混的開,當被陶澍捉住後,不管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紳士都給其說情,希望網開一面,但是陶澍上奏道光帝後,卻將黃玉林斬於鬧市。當時官商嘩然,其原因就是黃玉林手下還有一大批人,因怕殺黃玉林而引起動亂。而陶澍渾然不懼。

其次裁撤鹽政衙門,由陶澍兼管鹽務,革除官員攤派陋規,不許盤剝鹽商。並降低官鹽價格,保證官鹽質量。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打破鹽商的專營權,實行票鹽制度。說白了也就是打破鹽商對食鹽的壟斷,今後不需要特殊的資格和手續,誰給國家繳納鹽稅,誰就可以販鹽。其程序就是印製一種「三聯票」,一聯作票根、一聯存有關管理部門、一聯給鹽販作為販運的憑證。無論何人,都可以交稅領票,然後憑票運鹽,在規定的區域和期限內自行販賣。手續簡單,官吏沒有侵蝕的機會,成本很小。於是,人們紛紛前來交稅領票,場面十分踴躍。 

至此兩淮私鹽絕跡,國家鹽稅也大大增加,為道光朝的經濟大大改善。此制度也一直為清廷所用。陶澍也大受道光帝讚賞,稱他「實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死,道光悲痛欲絕,並贈其「太子太保」銜稱號,謚號「文毅」。

圖片來自網路

感謝大家支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