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道寬 汪春霞 圖片 / 網路 來源: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是學生開闊視野、感悟生活,進而成為熱愛大自然的好公民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路徑。

一、現狀研究

「兩點一線」式的學校教育已經成為學生放寬胸懷的禁錮,若干學校以「安全」為藉口,不讓學生集體外出,背離了知行合一。學生成為讀死書、死讀書的「書蟲」。由於片面的升學壓力導致我們的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成為徹頭徹尾的書獃子。

物質文化生活的富有使得學生缺乏探索精神、喫苦本領,缺少抱團發展意識,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手足無措,只知道向父母求救,不知道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意識差。加上還有一些學生任性霸道,出現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剛愎自用的不良習氣,不懂得體諒別人,嚴重影響了班級內他人的學習、生活,更不適應將來地球村村民的站位。

對學生來說,研學旅行需要憑藉旅行提供研究、學習的支撐,讓學生在教育成長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在行走中,通過講師、教官以及同伴的言傳身教,通過設計的活動浸潤學生的心靈,發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變得更有愛心,更有人情味,更懂得和別人分享,更有集體主義觀念,已經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二、研學旅行的探索實踐

2016 年 12 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出臺後,我們教體局與時俱進,組織了專家、學者、教師、家長進行了縣域內哪些地方可供研學旅行的論證,一致認為,縣域內的山東省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和銅井鎮的竹泉村(雙雙獲評「CCTV 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作為研學旅行的必選點(輻射諸葛亮故居、青駝戰工會、大青山烈士陵園、孟良崮等),對學生開展紅色沂蒙教育很有意義,能夠促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學生通過接觸社會和自然,能夠在體驗中得到學習和鍛煉,對培養學生自理自立、喫苦耐勞、艱苦樸素、刻苦學習、互勉互助等優秀品質和精神大有裨益。

於是,我們進行了系統謀劃,推出了「課程化沂蒙研學旅行」,將中小學課程要素納入到了研學旅行的實踐過程中,規範了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從而進一步提高研學旅行的系統性、規範性和科學性。據不完全統計,僅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這一研學場所已接待研學學生 5000 餘人次。具體說來,我們的研學旅行是這樣實施的:

1.系統規劃:高端站位,精準發力

怎樣為中小學生提供「對胃口」的研學旅行課程內容?我們根據中小學生所處學段組織了專家、教師和景區導遊共同問計問策,商討設計出了個性化課程,使得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研學內容既能與學校教學內容有銜接,又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們的學科知識。讓孩子們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開闊視野,使研學旅行服務於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得到有益延伸。

我們根據編製出的《沂蒙精神紅色研學課程實施方案》,以點帶面,分段設計。先後編輯出了針對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沂蒙紅色研學旅行課程指南》,充分利用我們本地的全國紅嫂紀念館、黨性實踐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了以以遊帶學、實踐探究、體驗感悟為目標的研學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同時,我們針對當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定位,依託當地的沂蒙資源和民情特色,設計了研學旅行的總目標:繼承和發揚好沂蒙山區人民「喫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整體設計:學有側重,分批踐行

研學旅行,研學什麼?到哪裡去旅遊?我們首先定製了五條核心框架,培育新的時代的沂蒙精神。主要包括

瞻仰紅嫂展館故居,感恩沂蒙大愛至真;

體驗支前擁軍勞動,感悟軍民魚水情誼;探訪紅色影視古城,感受人文地理情趣;追尋前輩戰鬥足跡,激發愛黨愛國情懷;走進智聖諸葛故里,追溯沂蒙精神淵源。

然後由沂南縣雙語實驗學校、孟良崮實驗學校、馬牧池中小學等學校進行了先期實踐探索,我們組織了專家團隊跟進了觀摩、反思,對我們的《沂蒙紅色研學旅行課程指南》進行了補充和矯正,力圖使不同學段的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研學側重點。

在小學階段的研學中,我們側重初步滲透和感知沂蒙精神,同時激發興趣,培養熱愛大自然、崇尚科學的情懷,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

在初中學段,則是側重體會沂蒙精神的大愛至真,在教官和講師指導下憶苦思甜,體會抗戰成果的來之不易,體會團結合作精神。對高中生則進行家國情懷的感悟,對沂蒙精神的深層次理解和繼承,把國家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宏大視野和時代精神置於心中。

同時,進行物理、生物等學科實驗,鍛煉動手操作和自主學習能力。採取知識整合的實踐方式,指導和幫助學生增長見識和豐富知識,發現自身全部價值的潛力。

研學旅行有承載的限度,對全縣的中小學,我們是分批分期組織研學,制定了各個學校研學的日程表,有許多學校規模太小,我們就讓學校結伴(多的時候三所學校結成聯誼學校)研學旅行真實的發生,在研學途中,他們還結成了聯盟學校,學生結親連心,開展了手拉手活動。

3.拓寬路徑:課程融合,薰陶磨鍊

在研學過程中,我們保證時時刻刻有課程,一事一物皆教育。我們結合縣域內戰鬥遺址多、自然地貌複雜的實際,開展了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文化尋根活動,參觀紀念館、檔案館、科技館和博物館活動,訪問老八路、知名學者等成功人士活動。同時,我們在研學中對國防知識進行了普及,在參與的軍事訓練中,學生增強了保家衛國的理念,接受到組織紀律教育,學生通過瞭解革命歷史,增長了革命鬥爭知識,學習了革命鬥爭精神,受到了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的薰陶。這樣,沂蒙精神就落在實處,立德樹人就悟到深處。

(1)滲透喫苦耐勞精神。在孟良崮,我們開展了對抗演練和逃生的演練,讓研學的學生出力流汗,體會戰爭年代的艱苦戰鬥情形,同時,設置障礙,讓學生學會在遇到險情時,如何進行必要的自我保護,掌握必需的安全防範、安全自救知識,如何想辦法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風險。

(2)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在不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水的情況下,考驗學生的團隊生存探索技能,找尋食物和水源的技能,體會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軍以及國民黨部隊的艱辛,體會忍飢挨餓、風餐露宿的不易,讓學生經風雨、見世面。

(3)發掘科學探究精神。在研學過程中,必須讓「一磚一瓦」 「一街一巷」都有可探究的抓手。為此,我們抓住教育契機,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在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獲。

如針對沂蒙紅嫂青石溝救傷員的情形,探索青石的由來和分類,研究青石上的花紋,研究青石溝拱起後形成藏傷員的洞的分佈。針對崮山地貌植被豐富的現實,我們尋找著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針對崮狀山系的特點,體會當時一人崮頂放哨,總攬全局的情形,體會抗戰時期民兵為何甘願為八路軍服務,狙擊國民黨部隊,體會戰爭年代的軍民魚水情深。

4.重在過程:多元互動,思維提升

我們鼓勵學生帶著思考去旅行,帶著問題去探究。提倡講師、教官聯合班主任採用「多知識貫通、多學科並舉、多教法並用、多專業綜合」的研學方式,打通學生的思維關和能力關。

(1)打通與講師、教官和團隊組員的互動。與講師互動。在紅嫂展館、將帥展館、革命烈士展館中,學生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跟講師進行了互動交流,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學生問的問題千奇百怪,有的問題非常難解答,

如有的學生問起「紅嫂用乳汁喂傷員的時候,有沒有猶豫遲疑,有沒有羞澀」的時候,記得當時的講師是一位十八九歲、很含蓄的小姑娘,她是這樣解答的:

當時,傷員奄奄一息,微弱的氣息中隱約能聽見的是「水」,想喝水,但是,臨近戰地,哪裡有水?這是一條生命,也許有水能救他一命,也許他最後的願望就是一點水,哪怕一丁點,在這種狀況下,還容得紅嫂遲疑嗎?

當然,更多的時候,由於有我們的任課教師跟隨,學生提出的很多問題,不待講師作答,我們的任課教師就給完美的解答了。

與教官互動。在學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沂蒙山小調》等歌曲的基礎上,學生與教官進行歌曲比賽,用軍人的氣概培養起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雷厲風行的學習作風、生活作風。只有依規矩,才能成方圓。學習八路軍、新四軍鐵的組織紀律,鍛造學生良好的品性。教官還把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和實踐體驗結合在一起,去有效碰撞青少年信仰不足、知行脫節方面的問題,經過大討論、大辯論,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高。

與組員互動,首先是內務整理的互動。作為學生,只有內強高素質,方能外立好形象。通過疊被子、室內各種物品的擺放等整理內務的方式鍛煉學生在相互指導中形成良好的作風,相互監督,克服惰性,改變懶散邋遢的生活習慣,對學生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沿途中,組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解答,相互提攜,共同抵達目的地。

(2)完成任務,體會留下痕跡的精彩。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研學旅行必須留下精彩的痕跡、值得玩味的回憶。一方面,我們鼓勵學生完成《沂蒙紅色研學旅行課程指南》中的任務,另一方面,鼓勵孩子在深刻了解的基礎上,能把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經過」描述出來,流淌筆端,寫在紙上,留在網上,這樣,學生結束研學旅行的當天或者第二天,就會有精彩的手抄報、精美的友誼照、讚歎的景物寫生等紛呈出來。更多的出行遊記、觀察報告、體驗感悟、調查報告等出現在 QQ 空間、微博、個人公眾號上等。當然,像資料蒐集、專家點評、集體生活、同伴互助等方面,很多學生在文字中總結出來, (中學生還有寫小論文、小調研報告的,小學生有寫隨筆感想、心靈感悟的等)這樣,研學旅行就成為了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5.跟蹤評價:引導激勵,分享成果

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永遠長不大。離開父母的庇護,在研學旅行中,孩子跟孩子在一起才會受益。在行走中放肆的玩,在體驗中盡情地學,這纔是真正的研學旅行。在行走中,我們進行了研學積分管理,下保底,上不封頂,可以升級(行者—營員—院士),引導學生在鍛煉中成長,在習慣中養成,放飛希望。

(1)成果彙報。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嘰嘰喳喳中就把什麼地方、什麼景物描述了,老師或給予口頭表揚,或給予貼畫激勵。到了小學高年級以及中學的學生則把研學成果搞得異彩紛呈、五彩斑斕,營造出了晚會、茶話會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效果。有的學校,家長在成果彙報會上參加了旁聽,感觸很深。

(2)知識競賽。旅行路途結束了,但是研學還沒停止,我們進行了研學知識競賽,包含個人搶答題、團隊商議作答攻關題、辯論賽題等,學生答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

(3)夥伴評價。自己說好並不是真的好,他人說好,纔是真的棒。在研學旅行中,不僅同學是夥伴,教師也是夥伴,講師也是夥伴,教練也是夥伴,夥伴的評價,學生的印象更深刻。在行走中,有的就對同伴的幫助寫在了文段中,刻畫在了畫面上,還有的大聲地喊出了「我永遠忘不了,謝謝」等感人話語。

三、研學旅行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安全細節問題

安全責任重於泰山。這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我們在研學旅行的預案中,力求將安全係數降到零,確保每一個環節不出問題。我們同時配備上了保健醫生,把必備的治療暈車、頭疼、感冒、拉肚子等不適應癥狀的藥品,以及創可貼等悉數帶齊,全程跟蹤。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全程跟上服務,我們提出了「關注安全細節,把小事做細」的要求,要求參與研學旅行的所有教師在途中要比學生多思索一點安全細節,同時告誡哪怕任何細小卑微的行為,都可能會導致「1%的錯誤引發 100%的失敗」的事情發生。

2.紀律性問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研學旅行中,有的同學沖在前頭,冒險精神強,很容易出危險,對這部分孩子,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必須用計策去降服他,不能讓他像脫韁的野馬,否則回到學校後,就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緒拽回他的心來,這會給班級管理增加難度。

「沂蒙精神紅色研學旅行課程」成功入選為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重點培育項目並擬推報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時候,山東省教科院戰略發展研究所所長曾慶偉博士說:

「『沂蒙精神紅色研學課程開發與實施』課題充分利用沂蒙老區特別是沂南縣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把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與知識學習和實踐體驗緊密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解決青少年學生信仰缺失及知行合一能力不足的問題,對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