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蘇武當時的境況有關,蘇武身在異國,作為出使他國的使者,單於想讓他投降,他堅決不投降。那麼他在匈奴,能夠代表他漢使身份,乃至漢臣身份的就是「使節」。蘇武始終把節拿在手中就象徵了他永不投降的志向,他將自己的漢臣身份視作最重要的事情。

「節」是皇權的象徵,皇帝讓一個臣子暫時擁有節,是皇帝讓臣子代自己做事的意思。出使他國的臣子帶著皇帝賜予的使節,是他代表皇帝的意思。蘇武出使匈奴,因為蘇武的副使參與了刺殺匈奴大臣衛律的事情,所以單於逼迫使團所有的人投降匈奴。蘇武覺得有辱使命,於是選擇自殺,但是卻被匈奴人救活。單於欣賞蘇武的氣節,非常想招降匈奴,另外可能也是不敢殺害漢使。所以單於讓蘇武去苦寒的北海牧羊,也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一帶。條件雖然艱苦,但是蘇武始終不願投降。

我想蘇武一直拿著漢節就是表明不願投降的一種志向和氣節。不為榮華富貴而苟且偷生投降異族,說大了是民族氣節,說小了是做人的原則。

我是@麥地傳奇,歡迎留言討論,多謝點贊關注!


感謝邀請,輯手了!

蘇武出使匈奴被放北海牧羊始未丟棄手中代表漢朝威儀的節旄,終其原因不外乎內外兩種因素。

內因

①蘇武和手中的節旄是大漢在匈奴的全部存在,蘇武不會自毀『長城″。

②蘇武是大漢使節深知自己的威嚴就是大漢的威嚴,不管多麼不堪一定要有一個「天授神權」王朝的非凡氣度!

③早期儒生「仁 義 禮 智 信」不流俗,有強大而光明的內心世界。後世贊為「帶劍儒生」也能說明這一點。

外因

①匈奴本身「披髮左衽″的蠻夷,也不會理蘇武的所為代表什麼。

②漢匈兩家本是姻親,匈奴略佔上風,對「孃舅」還是有點客氣的,只是想羞辱一下並不想把蘇武當作奴隸使用的。

對以上分析蘇武一定也心知肚明瞭如指掌,所以他一定不會丟掉節旄的!

一家之言純屬個人認為,望廣大網友指正補充!


先說「節旄」意味著啥。案,漢書李廣蘇建傳雲,蘇武乃是蘇建的第二個兒子。在武帝時官任栘中廄監。到天漢元年,匈奴向漢朝派出使者,稱自己是後輩,漢皇帝是「丈人行」也,並且把原來扣押的漢朝使者路充國等人給送了回來。漢武帝對此表示滿意,於是派出了蘇武作為中郎將「持節」前往匈奴,表示漢帝國的善意。但是蘇武一行人到了匈奴之後,發現匈奴單於非常驕橫,不是武帝所設想的那樣,於是局面就變得不好收拾了。

那麼,這個「節」在此代表的什麼呢?根據史記和漢書的同樣記載,在武帝繼位之初,曾經想幹涉閩粵對南粵的戰爭,但是武帝又拿不出調兵的虎符來,怎麼辦呢?就派嚴助持節去了會稽郡,發郡國兵。在漢朝,這個「節」代表的是皇帝的權威,是中央的象徵,但是還沒有重要到可以調兵的地步。所以嚴助持節發會稽兵,實際上沒有那麼順利。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總之呢,在漢朝,節就是中央授權的象徵,在文景朝還是遣馮唐持節雲中的故事,都是說這個節代表的是中央的權威。有點後來電視劇中所說的尚方寶劍的意思。不過尚方寶劍更多的可能是生殺大權,而節主要還是中央權威的象徵,至於其自由裁量度,可能並沒有那麼大。

再說蘇武。蘇武一行人來到匈奴後,發現單於這個人有點變了,不大聽話。後來匈奴內部有一個不成功的政變,蘇武的下屬牽連其中,於是單於乾脆就把蘇武這些人扣起來了,不讓他們回去了,還勸他們投降匈奴,享受榮華富貴。蘇武比較有丈夫氣概,無論如何也不投降。單於很看好他,於是在使盡威逼利誘之術之後,就把他放在大地窖中,不給他飲食。蘇武乾脆就著羊毛喫雪為生。好幾天都沒死。匈奴覺得這人恐怕有神護體,於是就把他移到了北海沒人的地方,讓他牧羊,設置了很多刁難的題目,蘇武在那裡呆了八九年,不僅沒有死,活得似乎還不差。後來單於又派李陵來說服蘇武,依然無果。昭帝時,匈奴已經很弱,漢輾轉從匈奴要回了蘇武,蘇武一行人9個,終於重回長安。而當初出使匈奴百餘人,除了生還者外,蘇武就只剩下了已經禿了的漢節。

所以,漢人認為蘇武在匈奴十餘年,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在自己遭受大難的情況下,依舊保有著漢節,保持了漢臣對朝廷節旄的維護,這是一種大忠至誠。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蘇武在遭受那麼多磨難的情況下,以全力護持著節旄,這是他忠於大漢的象徵,是他絕不向苦厄低頭屈服的象徵,是他對自己高貴的漢朝使者這樣一種身份的認同。所以後人以蘇武持節歸漢為愛國主義的典型,真是實至名歸。

 


謝邀

首先我們作為現代人,要了解2000多年前人的思想和價值觀,不能穿越過去,但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去打開歷史門縫,一窺過去。

蘇武牧羊發生天漢年,蘇武作為朝廷中郎將出使西域,請注意,是持節出使的。這就是你說的節旄,那個時代節旄就是使節重要身份的象徵,當然,它更是代表了整個大漢朝廷的權威,就相當於後來的什麼尚方寶劍啊,金字令牌什麼的,很具有權威性的。

蘇武出使匈奴後,由於漢匈奴徵戰連連,對立雙方肯定是劍拔弩張的,對於蘇武這個使者,匈奴人雖然百般刁難和羞辱,比如酷刑,絕之食物,嫁之匈奴女子,發配北海等等,蘇武從沒有屈服,他不但頂住了匈奴單於對他的折磨,也頂住了單於對他的誘惑和拉攏,在發配北海期間,蘇武雖然過得異常艱苦,但依然沒有丟掉手中的節旄,這種氣節不但感動了匈奴單於,更讓後人感慨萬分,作為中華文明的一種精神符號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們漢人,以及全部中國人精神財富最寶貴的一部分。

但,請注意,為什麼匈奴單於沒有殺了蘇武呢?他們不是野蠻人嗎?不是嗜血好鬥的嗎?其實這也是漢文化,以及社會文明的一部分,匈奴也知道忠義節操,也有他們的價值觀和好惡區分的,這種人文向上的一部分也融入到了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節旄,只是一種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團體,甚至個人的精神基石,它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肉體消亡了,精神卻可以永傳。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蘇武不棄節旄的精神,因為那是我們能經久不息,長存永遠的東西。

信仰,可以讓我們度過一切難關。


節,乃皇帝賜予,代表國家出訪使者身份的標誌物。節,更象徵漢代官員、士子的氣節。

丟之,則信念皆無。


漢代使臣所持的節由皇帝授予,是國家的象徵,保護它也體現出對國家忠貞的感情。不僅漢廷派往匈奴等處的使者持節,皇帝派往分封於各地的諸侯王的使者,同樣要持節。正由於使臣持節,持節表示自己是漢臣,是對自己的身份上的認同,最最重要的,他選擇了不投降,選擇了對漢室的而忠誠,那這個節丈就是他唯一的精神寄託了,怎麼可能會丟掉


因為蘇武知道自己是漢族使者,他即不會失掉民族氣節,雖然在出使匈奴的時候遭到了不幸的待遇,但是他體現了漢族人的氣節,他的心思和想法始終是與漢朝的天子相連的,蘇武出使雖遇絕境,民族氣節不可丟,武帝平匈奴,昭帝尋使者。


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表明他是一位漢朝使臣。自古使臣去往另一個國家,需手持節杖表明自己的身份,對方國家才能以禮相待,尤其是當雙方處於敵對狀態時,節杖更是能夠保命的。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他是漢朝使臣,手中所持的節杖更是其身份的象徵。當其身處絕境時,能喚起他回歸祖國的念想就是這一節杖,這也代表了他的忠貞不渝。


謝謝邀請。節旄高貴身份的象徵,比如出國要辦護照,不過節旄的等級要比護照的等級高的多。沒有它可不行,從長安到匈奴首府大約6000多里。沿途有很多兵站要檢查,沒有節旄的話隨時會被扣留,就是到了匈奴地盤也會盤查的,沒有節旄同樣會被扣留的,見單於根本不可能,在完成使命時沒節旄也是不行的,同樣面臨盤查扣留的風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