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有這樣常見的一幕:一位顧客走進了一家客棧,然後白毛巾搭在肩上的小二笑臉相迎。顧客將一錠銀子放在桌上,「2斤牛肉,一間上好的客房」,小二低頭哈腰。

世事變遷,產生了很多新的行業,也消亡了不少舊的行業,但是酒店行業似乎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視線之中。那麼在古代住酒店,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是像影視劇里那樣隨意,還是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體驗?

古代酒店的產生與記錄

對於酒店的產生,文史中沒有多做記錄,最早在傳說中的唐堯時代就出現了。《史記》里有記載:「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斷,茅茨不翦。雖逆旅之宿,不勤於此矣。」這段話中提到的 「逆旅」就是酒店的一種說法,由此看來,酒店的產生甚至早於中國封建王朝。

而關於酒店最早的記載文獻則是3000年前的《周禮》,周公在這本書里寫到「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翻譯過來就是在國家規定的道路上,每隔10里、30里、50里分別設有「廬」「路室」「候館」供來往旅人住宿休息。其中,「廬」「路室」「候館」都是酒店在當時的稱謂,三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大小,其中最大的候館甚至還有糧草儲備。

古代酒店的分類

剛剛提到的周朝時期,中央集權嚴重,甚至連商業從屬於政治,因此國營性質的酒店發展也是當時社會現狀的投射。中國歷史上旅館業另一個發展方向就是民營,民營類酒店的發展則顯示了社會往來、商業貿易的情況。

現在酒店的分類大家都比較熟知,有專門的星級標準去限定;除了酒店這樣標準化的產物之外,還有民宿客棧等獨具特色可供大家居住。但是中國古代旅館種類繁多,除了國營、民營之外,還有其他分類,並且稱謂在不同時期略有不同。

以宋朝為例,主要分為「館」、「驛」、「舍」、「店」四大類,且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幾十種的名稱,常見的有迎賓館、驛館、驛舍、驛鋪、旅館、旅舍、旅店、逆旅、客舍、客店、旅邸、邸店、客邸、邸舍等。

「館」一般是國營性質,主要是為了接待貴客或者外賓,例如班荊館就是為了專門接待大金國的貴賓而設置;「驛」同樣隸屬於國營性質,設置在各個道路上有專門的驛丞管理,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陳橋驛。還有一部分驛承擔了接待外賓的責任,如專門接待遼國使節的都亭驛; 「店」主要是民營性質,為來往的商旅提供住宿餐飲,店的依據不同體驗又有邸店、客店、旅店、飯店四種分類。

不同分類下的不同體驗

入住不同的酒店自然是不一樣的體驗。國營的「館」、「驛」專門為官方服務的,例如接待外國使者的國賓館,接待官員士人的驛舍。國營性質的酒店是不會接待商人的,假如擅自闖入,可能還要依法論處。

至於民營酒店,則因為類型眾多,自然也會有一些側重點的不同。例如一般客店,主要是為旅客提供食宿場所,不經營其他業務。酒樓食店主要是為滿足顧客飲食需要的服務行業,也兼營住宿業務。邸店也是旅館的一種,這類旅店較為複雜,不僅僅是供人居住,而且還寄存貨物,提供貿易場所。茶坊則是在開提供飲茶服務的同時,還經營住宿,而且也提供飯食。

入住需要什麼

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秦惠文君繼位以後聽信讒言要置商鞅於死地。商鞅聞風而逃,當他逃到邊關的時候準備入住一家客舍,客舍的主人遵守商鞅之法的規定,不留無憑證的客人,怕受「連坐」之罪。可見在戰國時期,入住酒店就得需要「身份證」,否則就無法入住。

在電視劇《西遊記》里,唐僧師徒四人每經過一個新的國家,都需要交換通關文牒。那麼在中國古代,國外的人來中國住酒店也是同樣需要通關文牒來作為入住憑證的。

額外的特色服務

剛剛提到了入住不同的酒店會有不同的體驗,那麼有哪些服務和現在相比是比較有特色的呢?

跑腿打聽業務

古代沒有互聯網,資訊的傳達基本靠人與人的交流,因此想要獲取一些資訊還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古代的酒店作為一個人流量巨大的場所,很多小二都肩負著提供本地資訊的一些功能,至於跑腿業務則是小二們賺外快的主要途徑了。

停車、寄存貨物

古代民營旅舍招待的主要顧客就是南北往來的商人,他們走南闖北用馬車運輸貨物。一些大型的酒店自然而然要承擔起,幫客人停車,檢修車輛,以及短暫的寄存貨物的任務。

古代有個詞叫做舟車勞頓,在交通不發達的時期,出行的確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而且封建社會,政府對於民營酒店的發展多有限制,比如戰國時期商鞅曾經主張過「廢逆旅令」。政策的寬鬆,市場經濟的發展讓商業和酒店業共同起飛。但是與其說是商業促進了酒店業的發展,倒不如說是繁榮的旅店為發達的貿易提供了更多可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