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阿里發佈了2018財年的Q4季報和全年財報,整體增勢迅猛,2018財年營收爲2502.66億元,同比增長了58%。每到阿里發佈財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把目光聚焦到阿里雲業務上,爲什麼呢?阿里雲已經連續11個季度保持了三位數營收增長的紀錄,這個增幅放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中看的話,越來越罕見了。只不過,恐怕那些準備看熱鬧的人又要失望了,因爲第四季度的營收達到了43.85億元,同比增長103%,依然在三位數的軌道上狂奔。

其實,不管是阿里雲、亞馬遜AWS、微軟Azure,還是國內的騰訊雲、金山雲,他們都是管窺雲服務市場走向的一面鏡子。雲服務這個市場,因爲屬於2B模式,所以不會像摩拜、OFO等所在的共享單車領域,很快就能分出勝負,但身上也有着2C市場的影子,比如此起彼伏的價格戰,快速清洗市場的打法。如今,通過這面鏡子,我們也發現,市場中的各家已經逐漸“分野”,其中有三個現象很值得關注。

大者恆大,“3A”高速增長,集中化運動上演

任何一個新興市場,都會經歷早期的爆發期、混亂競爭期和最後上演的集中化運動。拿出行服務來說,一開始滴滴、快的、優步、易到用車、神州專車等羣雄逐鹿,經過一輪輪的肉搏戰,最終滴滴跑贏了終局,佔到了市場80%以上的份額;電商市場同樣如此,淘寶、天貓、京東商城佔據了市場的主導權後,曾經在市場上風光一時的聚美優品、唯品會、蘇寧等垂直電商平臺就日漸式微了,天貓、京東的市場份額增速持續提升,結果規模小的電商平臺逐漸被邊緣化。

雖然影響變化路徑的因素有很多,中間過程不盡相同,但大的趨勢和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大者恆大,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這是必然的結果。雲服務市場同樣不會跳脫這一規律,一個較爲突出的現象是,阿里雲、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簡稱3A)保持了持續增長勢頭,其它大部分廠商的市場份額則不斷萎縮。

先來看亞馬遜的AWS,最近,亞馬遜AWS發佈了最新一季度的財報,收入同比上漲了49%,達到了54.4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業務亮點就是,AWS服務營收的增速開始回升。去年,AWS的業務增速一度從64%降到了42%,當時資本市場還用股價大跌來“投票”,但直到去年Q4時,AWS營收從連續8個月的增速放緩中走出來,首度回升到44%。這一次,最新一個季度達到49%,雖然無法與之前的60%以上的增速相提並論,但畢竟重回上升通道了。這恰恰與市場的集中化有一定關係。

再來看阿里雲和微軟Azure,阿里雲最新的第四季度財報營收是43.85億元,同比增長了103%。Gartner數據報告顯示,阿里雲已經在全球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三,僅次於AWS和微軟Azure。

全球雲服務市場格局“分野”,這三個現象值得關注

微軟的Azure同樣表現不俗,最新季度財報數據顯示,Azure的收入增長也保持在較高速度上,收入爲17.6億美元,不過低於分析師預計的20.5億美元。當然,阿里雲的絕對收入值與AWS、Azure比,還存在較大距離,但如果退回到兩年前對比的話,阿里雲與兩者間的差距更大,這兩年距離已經在不斷縮小了。

不過,雲服務市場的集中化運動上演後,對小玩家來說,恐怕是一場災難。阿里雲、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的高速增長,會進一步擠壓小玩家的市場空間。接下來的全球雲服務市場會如何演變呢?微軟的Azure和谷歌雲、阿里雲是三大最大的變量,這三家的增速都超過了排在第一的亞馬遜AWS,阿里雲的增速最高,但未來還能不能繼續創造奇蹟,有一點值得關注——只靠中國市場這一個引擎,想未來超越Azure,甚至是AWS,難度不小。當然,中興禁售事件爆發後,傳言美國將試圖限制阿里雲的發展,可見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也感覺到了威脅。

雲服務是盤大棋,數字經濟、智慧城市帶來新變數

相比於國際市場,在國內雲服務市場,競爭更爲慘烈,此前價格戰是一輪接着一輪。好在進入2018年以後,國內雲服務市場的單純的價格戰動作已經開始減少了,就連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也有偃旗息鼓的跡象。這是不是意味着雲服務市場正進入終局呢?其實未必,其中有兩個觀點支持這一判斷:一是,Gartner曾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2018年中國雲服務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00億元,還處於快速增長的通道中。只要市場沒有飽和,就給變局埋下了機會。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影響因素,數字經濟、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場景化的應用剛剛開始落地,這些對於雲服務底層基礎設施的需求更加強勁,會成爲影響雲服務市場格局變化的一個最大變量。目前,國內各個城市都在推進數字經濟的轉型,智慧城市涉及的交通、生活服務、醫療等服務都離不開大數據、物聯網的加持,將催生出更龐大的數據計算、存儲、網絡傳輸的需求,這都有賴於雲服務基礎設施的支撐。

換句話說,雲服務在經過第一輪的競賽後,將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只不過,競爭的砝碼會向有智慧城市、數字經濟強把控能力的一方傾斜。那麼,究竟有哪些雲服務商會受益呢?一方面,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等由於與各個地方政府間有更強的合作關係,以及更強勢的品牌形象背書,具有了近水樓臺的優勢;另一方面,雲服務屬於SAAS底層範疇,但未來在應用場景層上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具有更強的業務協同能力,有望能分得更大的蛋糕。

無論是海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雲服務第一輪的競爭已經進入尾聲,下一階段將進入“淘汰賽”。不得不說,阿里雲依靠着自身的先發優勢和整體實力,使其在全球排名、國內份額上都表現突出。未來,在雲服務市場裏,隨着小玩家的退場,會有更多的收購合併事件出現,阿里雲坐擁第一可能還不太着急動手,反而是騰訊雲、金山雲,會不會趁機整合小玩家,這倒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

國內雲服務會走向壟斷嗎?不管如何差距倒是越來越大了

客觀地說,中國雲服務市場的競爭環境,比國際市場更爲複雜,競爭梯隊被劃分了多個層次,角逐者的數量也遠遠比海外市場多。而且考慮到資本在雲服務市場裏的推波助瀾,以及阿里雲、騰訊雲兩家此前高舉高打地發起價格戰的舉措,這些都加劇了國內雲服務市場的競爭慘烈程度。接下來,國內雲服務市場競爭格局會怎麼走呢?可能有三個方向上的變化值得關注。

一是阿里雲能繼續一股獨大嗎?IDC曾經發布了一份《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報告》,數據顯示,阿里雲佔據了47.6%的份額,排在第二位的是騰訊雲,份額是9.6%,第三是份額爲6.5%的金山雲。阿里雲能佔到如此高的市場份額,有三點原因:一是動手比較早,印象中,早在8年前,BAT就關於“到底該不該做雲服務”有過一場爭論,當時李彥宏認爲雲是“舊瓶裝新酒”,不值得做;馬化騰認爲還爲時過早。最終,馬雲通過收購萬網,開始挺進雲服務市場,比同行整整早了三四年;二是阿里雲持續發動了價格戰,前後針對雲服務器、CDN服務等產品動輒25%、35%的降價。阿里雲營收能保持12個季度三位數增長,顯然與價格戰有很大關係;三是,阿里巴巴本身的技術實踐正在通過阿里雲不斷輸出,市場上對馬雲提的“五新”趨之若鶩,新零售運動也搞的浩浩蕩蕩。阿里喫過豬肉,再把養豬的方法開放出來,會比其他廠商更有吸引力,特別是在這個家家企業都喊着數字化轉型的時代。

全球雲服務市場格局“分野”,這三個現象值得關注

阿里雲的地位會被撼動嗎?現在看差距反而越拉越大了。其實,外界曾一度認爲,騰訊雲、華爲雲進來後,會改變公有云市場的格局。馬化騰在後悔進來晚了後,就一直與阿里雲貼身肉搏,價格戰方面甚至比阿里雲還要激烈,甚至出現了0.01元投標廈門政務外網雲服務項目的事件,在行業裏鬧得沸沸揚揚。騰訊雲雖然份額上增幅也較快,但距離阿里雲貌似越來越遠了。華爲雲本身有私有云的經驗和客戶資源,去年更是將CloudBU放到了一級部門位置上,但玩法上與阿里、騰訊區別較大,打法過於保守和傳統,如果不改變這一模式,恐怕上位的機會也不太大。

二是國內雲服務的小玩家越來越尷尬了。任何一個市場中,只要資本參與進來,就會加劇馬太效應。因爲資本最喜歡的就是押寶和站隊,在市場早期,他們可能遍地撒錢,但到了市場後期後,資本就會傾向於將資金放在排名靠前的企業身上,而處於競爭劣勢的企業繼續融資的機會就越來越渺茫。雖然很殘酷,卻也是沒有辦法,當下的國內雲服務市場就走在“後半段”。

去年,包括青雲、UCloud、華雲、EasyStack、駐雲科技、SpeedyCloud迅達雲、BoCloud博雲、數人云、Hyper、數夢工場、北森雲等在內的雲服務商,還相繼完成了金額不等的融資,但2018年以來,雲服務市場開始遇冷,投資機構已經不太願意繼續掏錢了,一些雲服務企業鬧起了“錢荒”。道理很簡單,有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這些不差錢的大佬拼命砸錢,未來大多數的小玩家,很容易淪爲炮灰。就算是有小米、獵豹等後盾的金山雲,雖然先後拿到了數輪高額融資,最後一筆是7.3億美元,但同樣陷入到虧損泥淖中。我們可以預測下,2018年就會有一大批雲服務和CDN服務的廠商收縮戰線了,甚至不排除有資金鍊斷裂的現象發生。

三是外來的和尚會有驚喜嗎?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技術實力、全球份額等方面,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三家都是不容小覷的對手,只不過他們沒有逃離海外企業在中國多年來的“魔咒”——念不好中國市場的“經”,份額根本進不了TOP5裏面。這一現狀未來有逆轉的可能嗎?貌似AWS已經放棄了,把相關業務交到了合作方的光環新網手裏,粗略覈算的話,2017年也就10-15億元的量級。谷歌雲去年底倒是躍躍欲試,還搬出了世界人工智能頂級專家李飛飛站臺,表現出了發展中國市場更爲積極的態度。只不過,恐怕翻盤的機會也不大。

寫在最後的話:

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雲服務市場,和TMT的其它領域一樣,也逃脫不了二八原則、馬太效應的“魔咒”。不僅如此,雲服務是2B的行業,加上行業本身的特性,使其對產品、技術、運營、售前售後等綜合實力的要求都更加嚴苛,所以不排除將來會出現更加極端的“贏家通喫”的情況。其實,如今阿里雲國內市場份額幾乎爲市場上其它所有追隨者的總和,也是市場第二名的5倍,已經有點這樣的端倪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廠商堅守自己的理想主義固然重要,但是筆者更認可的是“識時務者爲俊傑”,“讓自己活下去”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對於阿里雲之外的其它大廠商來說,如何在失去先發優勢,綜合實力又不夠強的情況下,進行追趕,不至於差距被越拉越大,是他們當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很難破解,但是他們也不得不面對。因爲很多事情是,努力了不一定有好結果,而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沒有好結果。


全球雲服務市場格局“分野”,這三個現象值得關注

i4CN(工業4.0中國-簡稱),是中國最系統化、最全面的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無人工廠領域的第三方諮詢公司。;公司整合華爲、博世、騰訊、美的等專家,首家提供工業4.0整合方案,包括i4技術項目、i4四大管理體系、十大思想變革的三層金字塔式諮詢架構;能夠指導企業實施專業化的工業4.0變革和無人工廠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助力國家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

全球雲服務市場格局“分野”,這三個現象值得關注

樑卓業 i4CN首席諮詢顧問中國工業4.0、智能製造、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專家,華爲ISC、IPD體系專家華爲ISC+項目組成員,智能製造標杆車間項目經理工業4.0十大思想變革、無人工廠建設體系首創人中山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雙MBA,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本科歡迎需要導入華爲ISC、IPD體系,實施工業4.0無人工廠的企業與i4CN合作。

(請搜索i4CN樑卓業老師相關課程視頻並進一步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