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領先的提供開源軟件商業公司之一的創始人,我所闡述的一切都深受客觀學術研究和所分析目標的影響。持懷疑態度的讀者,不會把本文看作是專題文獻,而是把它當作有關影響Red Hat軟件公司進程中的一些有趣的、啓蒙式的或僅僅是樸實無華的瞬間和事件的故事集。

Red Hat從何而來?

在Linux操作系統的初期(1993年),我們是一家小型的軟件分銷公司。我們提供諸如Walnut Creek和Infomagic廠商的Unix應用程序、圖書、低價位的CD-ROM。除了傳統的Unix產品外,這些廠商開始提供新的產品線——Linux CD-ROM。我們的Linux CD-ROM成了最暢銷的。當我們詢問Linux這東西是從哪裏來的時,我們得到的答覆是“它來自具有不同技巧的程序員以及具有不同需要的用戶。”

如果說柏林牆的倒塌教給了我們一些東西的話,那就是(原蘇聯式的)社會主義自身不是一個可持久的經濟模式。除了滿懷希望的標語口號外,如果沒有好的經濟模式驅動,人們是不會重複自身的活動的。Linux似乎缺乏這樣一種模式。所以,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憨個Linux是一個大的偶然事件。這一偶然帶來了充足的資金,維持我們的小型公司以及其他許多在黑暗中的小公司,但畢竟是一個偶然事件。

可是,我們卻發現這個奇妙的Linux操作系統不但沒有倒塌,而且在不斷地完善。用戶在不斷地增長,他們在其上做的應用程序也越來越複雜。

因此,我們開始更仔細地研究操作系統的開發。我們與主要開發者和大用戶進行了對話。我們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顯現出一個堅實的經濟模式。

這個經濟模式是確實有效的。更爲重要的是,我們所銷售的Linux產品與其他Unix產品相比足以使我們相信這是未來的真正技術。就在這時(1994年秋)我們開始尋求能使我們打入CompUSA和其他主要的零售分銷市場的Linux產品。所以Marc Ewing和我在1995年1月聯合創建了Red Hat軟件公司,本文餘下的篇幅介紹在開發與奇妙經濟模式相容的業務規劃中的種種嘗試與失敗。同樣奇妙的是,這種模式正在產生一個傑出的操作系統,爲我們的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東西,爲我們的股東帶來利益。

在Red Hat,我們的任務是與Internet上所有的開發小組合作,把四百多個軟件包組裝成一個有用的操作系統。我們的作業很象汽車裝配廠——我們測試成品,併爲Red Hat Linux操作系統的用戶提供支持和服務。

我們業務規劃的“唯一價值命題”曾經是、還會繼續是迎合客戶的需求,即將可自由地重新發行軟件(源代碼和免費許可證)的技術利益分發給技術類型的操作系統用戶,以使他們以獲得對所使用的操作系統的控制。

如何用自由軟件賺錢?

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如果銷售專有版權的僅提供二進制碼的軟件是容易的,或是較容易賺錢的。

這是一個誤解。多數軟件投資,無論是基於自由的還是專有的軟件,都以失敗告終。由於直到最近,所有軟件投資均屬有專有的僅提供二進制碼的一類,從而可以肯定地說軟件開發和市場營銷的IP(知識產權)模式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謀生方式。當然,19世紀淘金熱期間的淘金也是如此。但是當軟件公司暴發致富,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就像過去的淘金熱,又有如此多的人們願意冒險以便有機會“淘金”。

沒有人指望能以自由軟件容易地賺到錢。儘管用自由軟件賺錢是富於挑戰的,但並不比用專有版權的軟件賺錢更艱鉅。事實上,你用自由軟件,賺錢就如同你用專有版權的軟件一樣:建造一個好的產品,運用技巧和想象力開拓市場,照顧好你的客戶,從而建立起一個代表着質量和服務的品牌。

運用技巧和想象力開拓市場,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需要你爲客戶提供別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提供的解決方案。從這一點上講,開源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競爭優勢。開源開發模式產生的軟件穩定、靈活,並且具有高度的可定製性。所以,開源軟件的廠商以高質量的產品爲起點。竅門則是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賺錢方法,如何將開源軟件的利益分發給你的客戶。

發明新的經濟模式並不是一件瑣碎的事,Red Hat賴以走出困境的創新當然不是對任何人或任何產品都有效。但是確有一些原則對於許多軟件投資,特別是許多開源軟件投資是有效的。

許多公司試圖以部分開源的方法打入市場。最常見的是他們採用這樣一種許可證,如果用戶不把軟件用於商業目的,則允許他們自由地發佈其軟件;但如果用於商業目的,他必須向出版商支付許可費用或版稅。開源軟件定義是包括源代碼和一個自由許可證的軟件——這些部分開源的公司提供源代碼但卻不附帶自由許可證。

請記住,我們處在自由軟件的部署和市場分享的增長初期。如果你在今天沒有賺到錢,這很可能是因爲你的產品市場還很小。當我們很高興地看到Linux操作系統迅速增長時,估計今天(1998年)用戶數已高達一千萬之多,但你必須記住現在有二億三千萬D操作系統/Windows用戶。

我們處在日用品交易行業中

如果我們不擁有像許多今天的軟件公司那樣的知識產權,如果那些公司堅持認爲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他們所擁有的軟件源代碼所代表的知識產權,那麼完全可以說Red Hat並不屬於軟件行業。Red Hat並不對其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發放許可證。沒有一種經濟模式支持我們的客戶、職員和股東。所以,問題變爲:我們處在哪個行業中?

爲尋求答案可以看看其他行業,並試圖找出類似者。我們需要這樣一個行業:其基本成分是免費的,或至少是可以免費獲得的。我們考察了法律這一行:你不能爲法律辯論註冊商標或申請專利。如果一位律師在最高法院打贏一場官司,其他律師允許使用那些辯論而無需請求準許。事實上,辯論已成爲公共領域的東西了。

我們考察了汽車行業:你可從衆多供應商處獲得零部件。沒有人駕駛汽車——我們駕駛本田車或福特車,或由汽車行業內所提供的各種零部件裝配起來的好幾百種不同型號的任何一輛車。很少有人能自己組裝自己的汽車。而那些有能力者則很少有時間或這樣的愛好。組裝和服務形成了汽車行業模式的核心。

我們考察了日用品交易行業,並開始有了一些想法。所有領先的公司,包括瓶裝水(Perrier或Evian)、香皂企業(Tide)或番茄醬企業(Heinz),銷售日用商品的市場策略都是基於建立強大的品牌。這些品牌必須代表質量、一貫性、可靠性。我們看到了這些日用品的品牌管理中一些值得我們仿效的東西。

調味番茄醬僅僅是加了調料的番茄醬。某些看上去和味道很像Heinz調味番茄醬的東西可以在你自己的廚房中加工,而不必介意版權規則。番茄、醋、鹽等調味品,所有這些都是隨手可得的。那麼爲什麼作爲消費者我們不在自己廚房製作調味番茄醬,而Heinz又是如何佔有調味番茄醬80%的市場的呢?

我們不自己製作調味番茄醬是因爲購買Heinz、Hunts或Del Monte牌的調味番茄醬比自己製作更便宜,更方便。但方便只是一部分原因,僅僅是方便可能會暗示Heinz、Hunts和Del Monte應均分市場,因爲他們差不多提供同樣的方便。而事實上,Heinz卻佔有80%的市場。

Heinz佔有80%的市場並不是因爲Heinz的味道更好。如果你去第三世界國家並找到100個從來品嚐過調味番茄醬的人,你會發現兩種情況:一是人們確實不喜歡調味番茄醬;二是他們同等地不喜歡所有的調味番茄醬。

Heinz佔有80%調味番茄醬市場,因爲他們已經在調味番茄醬消費者的腦海中定義了調味番茄醬的味道。現在Heinz調味番茄醬品牌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作爲消費者,我們會認爲不容易從瓶子倒出來的調味番茄醬總要比能很容易倒出來的調味番茄醬更好些!

這就是Red Hat的機會:提供方便,提供質量,更主要的是幫助在客戶腦海中定義一個操作系統能是什麼樣子的。在Red Hat,如果我們很好地提供並支持一個一貫性的高質量的產品,我們就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建立起一個品牌使之成爲Linux操作系統客戶的首選。

但是我們如何理順造就更多的Linux用戶的需求和保證那些Linux用戶使用Red Hat的需求呢?我們考察了這樣一些行業:其中參與者的獲益是因爲(而不是不管)有別的參與者的活動。

飲用水在許多工業國家只要找到並打開最近的水龍頭就能喝到,那麼爲什麼Evian的法國水能在市場上賣出幾百萬美元?這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已經有一種非理性的恐懼,即從你的水龍頭流出的水是不可信的。

同樣的理由,人們寧可花50美元購買一盒裝的“正式”Red Hat Linux而不是免費下載或最多花2美元購買非正式的CD-ROM拷貝。Evian有這樣的優勢,即人類總是要喝水的——我們則必須造就大量的Linux消費者以便有市場銷售我們的品牌。

挑戰就在於市場大小,而不僅僅是市場共享。當消費者對瓶裝水的需求增長時,即使許多消費者開始時並不喝Evian牌水,Evian也會得益。當其他Linux提供者爲建立產品的品味做出巨大努力時,Red Hat像Evian一樣,也會獲利。Linux用戶總數越多,愛好Red Hat的潛在客戶也就越多。

品牌的威力會非常有效地轉換成技術交易(technology business)。從最近向幾家開源軟件公司投資的風險資本投資者的情況看,我們已有了論據。至今所有投資中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公司或其產品有著名的名稱,從而被認爲是高質量的產品。換言之,他們已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品牌。

這種模式對於整個計算行業的策略性的要求

許多品牌管理都在於市場定位。考慮一個新的操作系統面孔試圖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所面臨的挑戰。目前,操作系統市場已經非常擁擠,並由擁有龐大的市場營銷組織的已是市場寵兒的操作系統統治着,將競爭產品正確定位對於競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Linux正好充當該角色,並扮演得非常成功。對於市場鉅子的主要抱怨是供應商對於行業的控制。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必須把對操作系統平臺的控制權交給用戶,而不是僅僅變成另外一個專有版權的僅提供二進制碼的操作系統,那樣其擁有者仍有可能獲得目前消費者正在抱怨的同樣市場統治地位。

考慮Linux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操作系統。它已成爲描述開源軟件組件的一個整體,就像術語“汽車”描述的是一個行業而不是我們在高速路上駕駛的汽車。我們不駕駛汽車——我們駕駛福特Tauruse型號的汽車或本田Accord型號的汽車[1]。Red Hat就是自由軟件操作系統行業中的一個操作系統裝配廠。Red Hat要獲得成功,只有當客戶感到他們購買的不是一個操作系統,甚至不是Linux,而最重要的是購買了Red Hat。

本田公司從Michelin購買輪胎,從TRW購買安全氣袋,從Dupont購買油漆,然後把這些不同的部件裝配成Accord牌車,並附上證書、擔保,以及Honda和獨立修理店的一個維修網。

Red Hat從Cygnus獲得編譯器,從Apache獲得Webijli務器,從X Consortium獲得X窗口系統(由Digital、HP、IBM、Sun和其他公司支持建立的標準),並把他們組裝成一個有證書、可擔保,並獲得了大獎的Red Hat Linux操作系統。

就像汽車行業一樣,Red Hat的工作就是從現有的開源軟件中選取最好的組件以建造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操作系統。但Red Hat或任何其他人都不擁有對該操作系統的控制,如果Red Hat的一個客戶不同意我們對Sendmail的選擇,而要用Qmail或其他解決方案,他們仍然擁有使得他們可以這麼做的控制權。同樣類似的情形是,某人購買了一輛福特Taurus車,可能希望在引擎上安裝性能更好的排氣歧管以取代製造廠原配的那個。因爲Taurus車主可以打開汽車的引擎罩,所以他們對汽車擁有控制權。同樣,Red Hat用戶對他們所使用的Linux操作系統擁有控制權,因爲他們有打開並修改源代碼的許可證。

你是無法以壟斷者的遊戲規則與壟斷者進行競爭的。壟斷者擁有資源、發行渠道、研究與開發資源......簡言之,他們有太多的優勢。你可以通過改變遊戲規則,使之顯現你的強項,從而與壟斷者進行競爭。

在19世紀末,美國的大壟斷者關心的並不是操作系統,而是鐵路。鐵路幹線有效地維護了壟斷者在大城市間運輸的壟斷地位。事實上,美國的一些大城市,像芝加哥,就是在由鐵路公司所擁有的中心火車站周圍逐漸發展起來的。

要擊敗這些壟斷者,僅僅通過建造新的鐵路和制定較低的價位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了城際高速公路系統,使得貨車運輸公司能夠實現挨家挨戶的運輸,較先前鐵路模式所能提供的有限的點到點的的運輸更好,才能打破壟斷。

今天,專有版權操作系統的擁有者所擁有的技術就像擁有鐵路系統一樣。專有版權操作系統的API就像是鐵路的路線和火車時刻表一樣,操作系統廠商可以隨意定價,他們也能控制並改變API到操作系統的“路線”以適應他們所銷售的應用程序的需要,而無視其競爭對手所銷售的應用程序的需要。這些操作系統廠商最大的競爭優勢是他們控制着他們的應用程序和“獨立軟件供應商”(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的應用程序賴於運行的源代碼的訪問權。

爲了擺脫這種模式的約束,ISV需要這樣一個操作系統模式:即該操作系統(Linux)的廠商並沒有控制該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的提供者只負責操作系統的維護;ISV在獲悉操作系統廠商不構成其最大的競爭威脅時可以放心地銷售其應用程序。對於這種操作系統模式的要求,在軟件世界中已經開始蔚然成風。這也是Corel將WordPerfect移植到Linux、Oracle將它們的數據庫軟件移植到Linux、IBM支持Apache等事件背後的一大原因。

開源操作系統相對於專有版權僅提供二進制碼的操作系統的好處是,用戶對他們所使用的技術擁有控制權。專有版權的操作系統廠商,由於在構成其產品的有私有權的軟件上的巨大投入,想要與我們爲客戶提供同樣的好處是不切實際的。因爲我們得到的,正是目前專有版權的操作系統廠商賴以生存的、從每一個用戶得到的收入的一小部分。

當然,如果我們的技術模式能被足夠大的用戶羣所接受,則現有的操作系統廠商就必須對此做出某種響應。但這還需要若干年的時間,如果他們確實做出反應。像Netscape“開放了”Navigator瀏覽器的源代碼那樣“開放”他們的源代碼,這就會產生出成本極低的更好的產品。如果那正是我們努力的結果,整個行業會發展得很好,當然這並不是Red Hat的最終目標。

爲解釋對Linux操作系統的控制的好處的重要性,看一下Fermilab(費米實驗室)的經驗是非常有趣的。Fermilab是芝加哥郊外的一個大型粒子加速器研究實驗室。他們僱用上千名物理學工程師,他們需要用最新技術以定製他們所從事的項目的需要。Linux的好處之一是它可用於集羣系統以建造大型並行超級計算機,Fermilab就需要這一特性,因爲他們正計劃提高其加速器的性能,而性能提升的結果是他們預期需要每秒分析比以往多10倍的數據,他們的預算顯然不能使他們從現有的起級計算機供應商處獲得所需要的計算能力。

正是由於這個及其他一些原因,Fermilab就需要某種開源的東西。他們認識到Red Hat Linux是最流行的開源軟件之一,所以他們打電話給我們。事實上,他們在項目的系統選型階段的四個月內給我們打了六次電話,而我們卻一次都沒有給予答覆。然而,他們的研究結果是選擇Red Hat Linux作爲Fermilab正式的操作系統,這裏的寓意是:

a. 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回答我們的客戶電話(我們確實做了)。

b. Fermilab有能力認識到我們的業務模式是將他們準備使用的Red Hat Linux操作系統的控制權交給他們——Red Hat軟件公司是否有能力支持他們。

因此,無論是大型的計算機消費企業,或大的計算機技術供應商(ISV),Linux操作系統都能帶來好處,並且沒有當今所有僅提供二進制碼的專有版權操作系統的種種侷限性。Red Hat Linux在Linux發行中謹慎的品牌管理、Linux在操作系統市場中仔細的定位,使得Red Hat能夠享有我們今天所得到的發展與成功。

許可證、開源軟件或自由軟件

使用Linux的好處不是高可靠性、易用性、健壯性,或Linux操作系統所附帶的工具。而是從這個操作系統的兩個不同特性所帶來的控制的好處:即,隨帶的完整的源代碼,和你可以隨意使用該源代碼——無需得到我們的準許。

NASA,用火箭將人們送到太空生活的全班人馬,有這樣一個表述:“沒有源代碼的軟件不是軟件。”

對於NASA的工程師來說,高可靠性是不夠的,非常可靠也是不夠的。NASA需要絕對可靠,對於以每小時1000英里的速度繞地球飛行的火箭中12個值得信賴的生靈來說,他們賴以生存的系統是承受不起“死寂的藍屏幕”的。

NASA需要訪問他們使用的軟件的源代碼以便建造這樣的系統,他們需要軟件以及允許他們去修改以滿足其需要的許可證。另外,我還要承認,普通的牙科醫生辦公室的帳單系統,並不需要用NASA的宇航員所必須的可靠性標準來爲他們的病人每年的清洗牙齒記帳,但是道理是一樣的。

與僅提供二進制代碼的專有版權操作系統不同,使用Linux我們的用戶能夠修改以滿足他們正在建造的應用程序的需要,這就是Red Hat提供給我們客戶的唯一價值命題,該命題是我們許多大的競爭者不願意或不能夠提供的。

正是這樣一個價值命題,它推翻了通常的知識產權概念,不是用許可證鎖住客戶,同時把他們拒之於源代碼之外,Red Hat需要一個嵌入了對源代碼的訪問和控制慨唸的許可證,因此,什麼樣的許可證纔是可接受的,可用於分發這個唯一價值命題?在開源軟件的圈內的人士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Red Hat,我們確有自己目前的觀點,闡述如下:

自由軟件基金會的通用公共許可證(GPL)是開源軟件的靈魂,並且由於它確保對於操作系統的修改和改進仍然保留是公共的,所以對於管理一個協作開發項目非常有效。

我們對於“有效”的定義要追溯到Unix開發的早期。在1984年之前的AT&T,與Unix操作系統的開發隊伍共享源代碼以幫助他們完善它。當AT&T解體之後,後來的AT&T不再侷限於是一家電話公司,它決定嘗試出售Unix操作系統的許可證來賺錢。所有原來幫助過建造Unix的大學和研究團體突然發現:他們需要爲他們曾經幫助建造過的一個操作系統支付許可證費用。他們很不高興,但是對其無能爲力——畢竟AT&T擁有Unix的版權,其他一些開發小組在AT&T的選擇下也一直幫助過AT&T。

我們所關心的也是一樣的,如果Red Hat有所創新,而我們的競爭者也能使用它,我們要求的最低限度是我們的競爭者的創新也能爲我們的工程組所利用。而GPL是最有效的許可證,使得強制性的協作在各小組成員之間能夠繼續下去,而不管當時的競爭環境如何。

請記住Linux操作系統的最大的優點之一是,它是一個高度模塊化的技術,當我們發送Red Hat Linux的一個版本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發送435個單獨的軟件包,所以,許可證也有一個實踐方面的問題。一個允許Red Hat能夠發送軟件但不準對它修改的許可證會帶來問題,因爲用戶不能糾正或修改軟件以滿足他們的需要。一個限制略少的許可證是要求用戶從原作者處獲得準許才能進行修改,這仍然會給Red Hat和我們的用戶帶來許多的限制和負擔。向435個不同作者或開發小組要求修改許可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

但是我們對於許可證也不是墨守陳規的。我們樂於看到這樣的許可證,它們能爲我們提供所使用軟件的控制權,因爲這進一步使得我們能將控制權分發給我們的客戶和用戶,無論他們是NASA的工程師,還是牙醫辦公室記賬系統的應用編程人員,其效果都是一樣的。

開源軟件開發背後的經濟動力

關於Linux起源的有趣故事能幫助理解驅動這個操作系統開發的強大的經濟模式。

開源軟件界必須克服黑客的老一套做法。如Linux就是由一名24歲的黑客在臥室裏創作的。我們在這裏看到了專有版權系統的廠商強加於軟件業的恐懼、不確定和懷疑的示例。畢竟,有誰願意將其關鍵任務的企業應用建立在一個24歲的青年人利用業餘時間編寫的軟件上呢?

當然,事實與這老一套說法相去甚遠。儘管“孤獨的黑客”是開發過程中有價值且重要的一部分,但這類程序員對於組成Linux操作系統的代碼也只有少量貢獻。Linux的創始人,Linus Torvalds,當他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就開始爲Linux工作了,但是Linux操作系統的大量代碼是由大的軟件公司,工程和研究機構的專業軟件開發者編寫的。

其他的一些例子包括位於California州Sunnyvale的Cygnus Solutions公司的GNU C和C++編譯器。源於X Consortium(由IBM、HP、Digital和Sun支持成立)的X窗口系統。現在大量的以太網驅動程序是由NASA的工程師編寫的。設備驅動程序現在通常來自於設備製造商。簡言之,建造開源軟件與建造傳統軟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並且開源軟件與傳統軟件大體上有着同樣出色的天才。

Grant Guenther,當時是Empress軟件公司的數據庫開發小組的成員,要求其同事能夠在家裏做項目。他們需要有一個安全可靠的方法,以便在辦公室和家之間往返移動大量文件。他們在PC上使用Linux並使用Zip驅動器。那時(1996年)唯一的問題是,Linux中並不支持先進的Zip驅動器。

因此,Grant必須做出選擇:放棄Linux解決方案,購置非常昂貴的專有版權的解決方案;或停止他正在做的事,花上一兩天時間編寫一個合適的Zip驅動器的驅動程序。他寫了一個驅動程序,並且通過Internet與其他Zip驅動器用戶共同測試並完善驅動程序。

看一看Red Hat(或其他軟件公司)要求Empress和Grant開發驅動程序而支付的費用是多少呢?可以肯定地說,費用有可能會達到數萬美元,然而Grant選擇了“放棄”這個作品。在回報方面,沒有任何報酬,而是僅用了別的系統的成本的一小部分,就使得Empress程序員在家裏工作的解決方案得到了的實施。這是像開源軟件開發模式這樣的合作模式所提供的“雙贏”(win-win)命題。

獨特的利益

特點和優點的概念是很容易混淆的。一般性的開源模式和特定的Linux當然都有些獨特的特點。這使得人們認爲正因爲這些特點,世界才如此熱情地採用Linux。就像數百名MIS經理曾對我評論道:“爲什麼任何人都想要他們的操作系統源代碼?”意思是沒有人需要源代碼,沒有人需要自由軟件許可證,這些僅僅是操作系統的特點,但特點並不一定是優點。因此,與此特點相關的利益又是什麼呢?

令技術計算界不斷地失望的是,最好的技術幾乎很少在最技術性的市場中獲勝。製造一個更好的老鼠夾子並不能保證你成功。如果是因爲Linux只是可以安裝在比別的操作系統要求更少內存的機器上,或因爲它比別的操作系統費用低些,或因爲它更可靠些,Linux就不會獲得成功。這些只能認爲是Linux確實比Windows NT或OS/2更好的老鼠夾子的那些特性。

最終導致Linux操作系統成功或失敗的力量在於一個不同的層次上。事實上,那些因素在“市場定位”的主題下才勉強可以接受。正如在Lotus的一位高級主管最近問我:“爲什麼世界需要另一個操作系統?”Linux只有在它不“僅僅是另一個操作系統”時纔會成功。換言之,Linux是代表一個新的操作系統開發與部署的模式,還是“僅僅是另一個操作系統”?

這就是問題所在。而答案是:Linux和整個開源運動代表了軟件開發的一次革命,它將深刻地改善我們現在正在和將要建造的計算系統。

開放的源代碼是一個特點,控制則是利益。每個公司都想要對其軟件擁有控制權,而開源軟件的這個特點是業界迄今發現最好的獲得該利益的方法。

大Unix家族的缺點

爲解釋Linux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構造操作系統的方法。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例子是看着許多人所堅信的這個操作系統的最終效果,即:Linux將會重蹈Unix四分五裂的覆轍。現在大約有30多種不同的、互不兼容的Unix操作系統版本。

但是導致Unix分化的力量正在統一不同的Linux版本。

Unix和Linux的主要差別並不在於內核,或Apache服務器,或任何其他一組特性。兩者的主要差別是Unix僅僅是另外一個僅提供二進制碼的,或者基於知識產權(IP)的專有版權操作系統。一個可以從多個供應商處獲得的僅提供二進制碼的專有版權操作系統所帶來的問題是:這些供應商迫於其短期的市場利益的壓力,以使他們對操作系統所做的創新給他們的客戶帶來的好處具有排他性。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個Unix操作系統版本的“專有版權的創新”導致了不同Unix版本之間的巨大差異。當別的供應商不能訪問創新的源代碼和Unix廠商的許可證禁止使用該創新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即使每一個涉及Unix的人都想要使用同一個創新也無能爲力。

在Linux中,壓力正好相反。如果一個Linux的供應商採用了已在市場上流行的創新,其他的Linux廠商會立即採用這個創新。這是因爲他們可以訪問該創新的源代碼並且它隨帶有允許他們使用它的許可證。

這種方法可行的一個例子是,所有Linux的懷疑論者曾經預言該操作系統的失敗,即1997年關於舊的C函數庫libc和新的函數庫glibc的爭論。Red Hat基於強力的技術原因採用了新的glibc函數庫。有許多Linux的流行版本仍然使用舊的libc函數庫。激烈的爭論持續了六個月之久,直到1998年才達成一致,所有流行的Linux發行商或者轉到或者宣佈計劃轉到更新的,更穩定的,更安全的,性能更好的glibc函數庫。

這是開源軟件強大力量的一部分:它產生這種趨於統一的壓力,以遵守一個公共參考點——實際上,就是一個開放的標準——並且剷除了阻止這一聚合的知識產權的障礙。

選擇權在你手中

每當一個革命性的新的實踐正在進行時,總有一些懷疑論者預言其必然要失敗,指出新的模式必須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才能被認爲是成功的。還有一些理想主義者則堅持只有最純粹的實現纔可能成功。然而,剩下我們這類人則拼命地工作、測試、創新,將新技術模式用於那些使用新模式比舊模式能更好地工作的應用中。

這種新技術模式的主要好處可以在PC的誕生中看到。當IBM在1981年公佈了其PC的規範,爲什麼世界如此熱心地採用了PC計算模式?這並不是因爲IBM PC是一個更好的老鼠夾子。原始的基於8086的PC機發貨時只帶有64K(沒錯,就是K,而不是M)的內存。內存還有最多640K的限制,沒有人能夠想象到單個用戶在某臺機器上需要用比640K更多的內存,數據備份需要用盒式磁帶機。

驅動PC革命的是它爲其用戶提供了對其計算平臺的控制。他們可以從IBM購買第一臺PC,從Compaq買第二臺PC,從HP買第三臺。他們可以從數百家供應商之一購買內存或硬盤,他們可以從幾乎是無限的外圍設備中進行選擇以用於幾乎任何目的或應用。

這種新模式在技術、產品和供應商之間引入了巨大的不一致、不兼容和混亂。但是,現在世人知道:消費者喜歡選擇,消費者對於混亂和不一致性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從而能夠進行選擇——選擇和控制。

還要注意,PC硬件行業並沒有分化,規範仍然保持開放,還有強大壓力遵守標準以保持互操作性,沒有人有足夠好的老鼠夾子以吸引用戶。並用專有版權將他們當作人質,而是創新——更好的老鼠夾子——從而壯大整個業界。

Linux操作系統給消費者在操作系統級對計算機技術進行選擇的權利。那麼就用戶而言還需要全新的責任感和專門技能嗎?當然需要。

一旦用戶體驗了新模式的選擇與自由,他們是否還會願意回到曾經不得不信賴的僅提供二進制代碼的專有版權操作系統供應商的舊模式呢?不太會。

批評家會繼續尋找、並偶爾發現Linux技術中的一些嚴重問題。但消費者喜歡選擇,而且基於Internet巨大的開源軟件開發市場會繼續找出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辦法。

作者簡介

Bob Young

Bob Young在開源社團裏一直是一個具有神祕色彩的傳奇人物。他是一個商人,而不是一個黑客,而且長期在Linux圈子中被作爲傳奇中的長者,他可以使北卡羅萊納的孩子們爲了得到Red Hat而排起長隊。

Bob在進入Linux業界前二十年的職業生活中,從事的是計算機租賃業務,並創建了兩個不同的公司。他還是在Phil Hughes和SSC接管Linux Journal之前,是其最初的出版商。Bob在加入Red Hat後對後來成爲主管的Marc Ewing承諾說,他不必再擔心公司在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他將Gap和HarleyDabidson上所使用過的品牌戰略大量地應用在自由軟件的世界中,而這對於一個公司來講是必要的,並且這樣做的結果是將這些自由軟件打包成一個有效的產品:開源軟件。

Red Hat最初是想向一些商業操作系統公司提供建立OEM版本的Linux,而不是直接面向市場或銷售其自己的產品。僅在這些商業合作伙伴們在市場上不能從市場上得到類似產品時,Red Hat纔開始向市場銷售其自己的發行版本,所以Red Hat的僱主就能夠贏得足夠的鈔票。

Red Hat最近收到了來自風險資本領域的投資,從Netscape和Intel公司。Red Hat的成功得到這些公司的認可是一個極好的諷刺,因爲它們從沒有想象過會有它們自己的零售產品。


Red Hat如何發現一個新經濟模式並促進一個行業

i4CN(工業4.0中國-簡稱),是中國最系統化、最全面的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無人工廠領域的第三方諮詢公司。公司整合華爲、博世、騰訊、美的等專家,首家提供工業4.0整合方案,包括i4技術項目、i4四大管理體系、十大思想變革的三層金字塔式諮詢架構;能夠指導企業實施專業化的工業4.0變革和無人工廠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助力國家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

Red Hat如何發現一個新經濟模式並促進一個行業

樑卓業 i4CN首席諮詢顧問中國工業4.0、智能製造、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專家,華爲ISC、IPD體系專家華爲ISC+項目組成員,智能製造標杆車間項目經理工業4.0十大思想變革、無人工廠建設體系首創人中山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雙MBA,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本科歡迎需要導入華爲ISC、IPD體系,實施工業4.0無人工廠的企業與i4CN合作。

(請搜索i4CN樑卓業老師相關課程視頻並進一步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