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北方人幾天不喫就饞,這種自古就有的美味,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併成爲節日主食,一定是與它的美味與包容性分不開的。拿蔬菜來說,各種能見到能喫到嘴中的蔬菜,都能入餡兒;就肉類而言,不管是豬牛羊還是魚蝦蟹,亦皆可入餡兒。這就是餃子的包容性,可就地取材,任意發揮,到最後都能變身成香氣宜人的美味。

蒸餃,尤其是紅薯面的蒸餃,在我的眼裏,是專屬於春天的味道,因爲紅薯麪皮與春天鮮嫩的韭菜甚搭。平常根本喫不到,只有費些勁才能買到紅薯面,以及一種特別的村料:榆木面。因爲紅薯粉和不成團,只有加入榆木面,增加紅薯面的粘性,這蒸餃才能做成。榆木面是用榆樹的內皮磨製而成,可遇不可求。有幸買到農家老伯自家產的紅薯面和榆木面,紅薯面蒸餃利索地做起來,一解相思之苦。

【紅薯面韭菜餡兒蒸餃】

【食材】:紅薯面500克、榆林面80克左右、帶肥豬肉200克、韭菜1把、蘿蔔乾1把、黃豆醬1大勺、醬油2小勺、十三香少許、香油適量、鹽適量。

【具體做法】:

1、圖中兩種麪粉,深色的是榆木面,顏色發淺的是紅薯面。紅薯面跟小麥麪粉相比是黑人,跟榆木面一比就成了白人,參照物不同,結果差別很大。

2、紅薯面中加入適量榆木面,加入適量清水和成比較柔軟的麪糰。

3、豬肉剁成肉末,蘿蔔乾洗淨泡好並煮熟,然後切碎,與豬肉放一起,加入鹽、黃豆醬、醬油、十三香、香油,攪拌均勻。

4、韭菜洗淨切小段,放進去,攪拌均勻,這蒸餃的餡兒就調好了。

5、把和好的紅薯麪糰放到案板上,可以撒點兒乾麪防粘。

6、把麪糰在案板上搓成長圓條,切開成小劑子,大小要一致,並一一擀開。

7、包入調好的韭菜餡兒,餡兒要大。

8、兩手往中間一折,接口捏住,大餃子的形狀就出來了。

9、依次做好所有的蒸餃;蒸鍋加水,把蒸餃放到鋪了溼棉布的箅子上,蓋好鍋蓋,開火,上汽後15-20分鐘即可,關火後即可取出,由於不是發酵麪食,所以不用再虛蒸。

10、這樣的大蒸餃,每人喫兩三個就能喫到撐,口口美味,餡兒香皮微甜,帶着微微的糯感,很獨特的美食,喫一次就再也忘不掉。

做紅薯面蒸餃,榆木面是萬萬不能少的,否則紅薯面和成團後也包不了餡兒,一包這麪皮就裂開了。再者,紅薯面蒸餃不用發麪,把麪糰和好之後就可以開蒸,個頭大小可以隨意調整,上火蒸的時間根據蒸餃個頭的大小來調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