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宋朝時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趙普三次官拜宰相,位極人臣。是宋朝時期舉足輕重的一位大臣。

那麼,這麼一位在政治上大有作為的人,真的就只是靠半步《論語》治天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當時的背景是剛建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要求所有官員開始讀書,所謂的「百官讀書」。並且多次勸趙普讀書。所以趙普經常在書房裡看書。之所以後世會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流傳說他去世後,家人整理書箱,發現只有半部論語。

宋太宗給趙普的神道碑上寫過趙普後期酷愛讀書,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經詩百家無所不通,就是讀了一輩子書的人也趕不上趙普。所以可見,趙普並不是只讀論語。況且論語在當時是啟蒙讀物,相當於兒童圖書。所以只讀它也不太可能。

之所以後世會有這種杜撰,是因為它的來源。當時有人給趙光義說趙普不讀書,趙光義問趙普,趙普很生氣,氣憤地說,他用論語的一半幫趙匡胤定天下,剩下的另一半用來幫趙光義治天下。

只是後人斷章取義了。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老師主講的《王立群讀宋史-宋太祖》。


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好兄弟,是宋朝的開國功臣,他一生三次為相,參與了很多國家大事的出謀劃策,可以說是人生贏家啊!但是他真的僅僅是靠半部《論語》就做到成為人生贏家的目的嗎?我覺得不是。

第一,為官靠的是政治或者是吏治。而《論語》中對這方面的知識說得很少。由此可見,趙普能夠成為一名丞相,首先是對管理國家的政治很有研究,是一個精於吏治之人。

第二,官場不是學校和私塾。人們都說官場水很深,就是因為其中各種明爭暗鬥。趙普一生中參與的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有: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這些事件一出事可都是會引起國家發生天翻地覆的大事的事。作為這些大事的主要謀劃者,心理承受水平都不是一般的強。那《論語》有教人怎麼做一個精通明爭暗鬥、善於出謀劃策的人嗎?顯然沒有吧。

那麼趙普為什麼還要讀《論語》呢?我想因為和那個時代重文輕武有關吧,文人地位明顯比武人高,趙普為了塑造一個文人形象,於是讀《論語》。再加上後來儒生的各種誇張的描寫,就成就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


中國文化寫意重於寫實。此說無非極言幾層意思:1、趙普善學,學以致用,活學活用。2、《論語》確是一部經世致用的經典,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經驗,可以從中得到極大啟示。3、活學活用的方法和《論語》應該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至於趙普是否真的靠半部《論語》治天下已不重要,也無從驗證。黑格爾讀不懂《論語》,認為其缺乏應有的理論思維,講的是社會人生中的點滴經驗,殊不知這種直通人性、人心的深處的體悟,也是一種中國式智慧精華所在。《論語》沒有嚴格的體系,後來成為中國哲學論著的一種體例。關鍵是其散布著智慧的火花,曾經引燃趙普的人生正能量,使他的天分、經驗、膽量、善意充分地發揮出來。同時,還將引導滋養著千千萬萬的後來人,這就夠了。


歷史事實如何,筆者不知道,按照正常的邏輯判斷。堂堂一國之相要輔助君王治理天下,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不現實的,半部《論語》治天下,顯然不符合常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