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宗小宁

近日,一个“流浪汉”成了网红。他衣衫褴褛,风餐露宿,黑白头发打着结,却不影响网友称他为“大师”。

他从上海一所大学毕业,而后工作停职开始流浪。他经常在地铁里看《尚书》、《论语》等书籍,喜欢与人交流,常常给他人讲自己对古文的理解。过往行人拍下视频迅速走红于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更有人愿意为他提供免费吃住,还想将自己的一间商铺空置出来给他当办公室用。

视频大火的原因也许是“流浪汉“的形象和满腹诗书的内在矛盾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极大的冲击,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一个正经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流浪,而不是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是,他能引发关注的重要一点,不是他与都市人口的特异性,而是相似性。他受过高等教育,读书不少,有着相当的表达能力。他与我们似乎无甚区别,只是他在流浪。

大隐于世、潇洒悠然、格局不凡是不少人在传播他的视频时,给他贴上的标签。甚至在其中还有些很多添油加醋的失真说法,诸如名校毕业、妻女身故、自暴自弃等等。

这些故事化元素,只是满足了一种猎奇。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他不想被打扰,也不喜欢喧嚣,成了网红,倒颇有些不适应。

但是,互联网就是这样,对热点有着天然的追逐,这往往由不得个人意志。尤其是对于凌晨赶PPT、带孩子奔走补习班、挤地铁坐公交的城市读者来说,他们太需要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需要一个人来承载逃离尘世的想象。

即便有人追看他的视频,用各种小道消息来给他堆叠标签,喊他“大师”、向他寻求解答,这种热闹多少也是不真实的。这种热闹,是被阅读需要硬生生地“催”出来的。

所以,不如就让他回归平静吧。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也可以选择不打扰。

其实,也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心态。我们期待满足想象的奇闻逸事,期待一种强烈反差带来的阅读快感。这种期待,把一个本属于平静的人和心态,拽进了互联网的聚光灯下。

相比于“流浪汉”本人看待人生的淡定,围观者的心态倒是呈现了强烈的对比。从过往的经验看,这种猎奇的围观心态,打扰乃至误伤过当事人,制造过一个个反转新闻,搅起过不少舆论漩涡。

如果说,我们可以从“流浪汉”成网红中采择什么启示的话,那或许是:

云淡风轻,这可以是看待人生的态度,也可以是我们面对所谓热点时的克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