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細權30年專注“優質肉雞”的研究。

  廣東科技獎

  廣東人出了名地愛喫雞。“無雞不成宴”是這裏的傳統。

  如何培育出肉質好、產蛋又多的優質肉雞?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細權30年專注“優質肉雞”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優質肉雞飼料轉化效率性狀的遺傳改良方法,顯著提高了地方雞種的飼料轉化效率。同時,研發出地方雞種產蛋量的遺傳改良方法。讓每隻種母雞66周齡產蛋量提高了16-21個。團隊還培育出2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的高檔優質肉雞新配套系,開發出4個高檔優質肉雞新產品。

  3月27日,張細權團隊項目獲得2018年度廣東科技進步一等獎。南都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團隊牽頭人。

  土生土長的廣州花都人張細權一開始就選擇了農學,1981年入讀華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後,30多年來一直紮根農學,主攻優質肉雞的研究。

  雞肉是我國第二大肉類消費產品,主要來自白羽肉雞和優質肉雞,兩種肉雞各佔50%的市場。其中白羽肉雞品種目前完全依靠進口,優質肉雞品種則完全依靠我國自主育種。1980年以來優質肉雞產業規模增長近20倍,近年其年上市量一直穩定維持在40億隻左右。

  張細權介紹說,優質肉雞中高檔優質肉雞佔43 .2%,它完全採用地方雞種資源培育,在保持了優良品質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飼料轉化效率低:地方雞種飼料轉化率約爲4.0-5.0,繁殖性能差:年產蛋量僅80-120個,新品種少。”

  團隊的項目《高檔優質肉雞新品種的培育與應用》正針對這些關鍵問題,研究飼料轉化效率、繁殖力等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創新其遺傳改良方法,用於提高飼料轉化效率與種雞產蛋量等生產性能,培育出肉質優異的高檔優質肉雞新品種、新產品。

  “這是項目第一次拿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和承認,很高興。更高興的是科研能爲企業,爲社會有所幫助。”張細權說。

  談及做科研,張細權說,最開心的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做科研,寂寞是免不了的,但要享受這個過程。熱鬧不一定是好的,一個實驗做一週終於成功了,就可以唱着歌一路心情舒暢地回家。每一個小進步都會激勵我一直往下走。無論怎樣,科研是挺有趣的,有很多新的東西”。

  創新點

  A

  喫得更少

  自動測定種雞採食量,提高飼料轉化效率

  一隻雞節省約三兩到半斤飼料

  團隊建立了優質肉雞飼料轉化效率性狀的遺傳改良方法,顯著提高了地方雞種的飼料轉化效率。

  張細權介紹,團隊率先建立優質肉雞採食量自動記錄系統,實現種雞個體採食量自動測定,爲飼料轉化效率的計算和選擇奠定基礎。

  具體如何實現採食自動記錄?張細權解釋,團隊與第三方研究機構共同研製完成自動採食系統,設計了專門採食通道,通過激光掃描雞身上攜帶的芯片,確認到哪隻雞採食,根據料槽減少的量確定這隻雞的採食量。如此,自動採食系統避免了人爲觀察的不可連續性和人爲錯誤。他打趣道,“現在人可以掃臉,雞還沒做到,但未來雞掃臉也將成爲可能。據悉,該系統研發成功後,累計測定的黃羽肉雞種雞個體數量達37100只。

  在採食自動記錄系統的基礎上,團隊確立了以剩餘採食量爲基礎的優質肉雞飼料轉化效率選擇方法,結合基因組選擇,顯著提高了優質肉雞的飼料轉化效率。

  “結合基因組選擇,通過育種培育,讓優良性狀能穩定遺傳給後代”。張細權介紹,目前已在13個品系中開展飼料轉化率遺傳改良工作,顯著降低料重比。每隻肉雞平均減少用料0.3-0.5kg,降低成本1-1.7元/只,提高了飼料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環境污染。“通俗地說,一隻雞可節省150克-250克飼料,即約三兩到半斤。一斤料按1.5元計算,則大大節省了成本。”

  B

  產蛋更多

  讓母雞減少抱巢,性成熟時間提前

  每隻種母雞66周齡產蛋量提高16- 21個

  讓母雞能生更多的蛋,是團隊項目的另一個創新點。

  以前鄉下養雞,母雞產下20多個蛋,就開始抱巢了,等20多天孵出小雞後,恢復一段時間才能重新產蛋。抱巢性在地方雞種資源中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其產蛋性能。

  爲讓母雞減少抱巢,團隊結合剔除抱巢性,採用二階段家系留種法的遺傳改良方法提高地方品種的產蛋量,並在國際上首先鑑定出一批決定產蛋量的候選基因與基因網絡。打個比方,作爲母系使用的兩個品系經過7個世代的選育,66周齡產蛋量分別由156個提高至177個、由165個提升至181個。“相當於每隻種母雞66周齡產蛋量提高了16-21個”。

  同時,通過改良早熟性,提高種雞產蛋量,改善優質肉雞肉質。建立了自動掃描系統測定雞冠高度和雞冠面積來衡量雞的早熟性,提高了地方雞種早熟性的整齊度,適當提前性成熟時間,從而顯著提高了產蛋量,效果處於同行領先。

  張細權說,不同品種的雞的抱巢性有高低,通過遺傳改良挑選慢慢剔除抱巢性,原來最高100只雞中有二三十隻抱巢,現在可達到1%甚至更低的抱巢率。“也就是說,母雞本身用更多時間在產蛋上了。”

  C

  開發新品

  培育2個新配套系、4個新產品

  近3年新增社會產值183.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採用團隊研發的遺傳改良方法,高效提高了廣西三黃雞、廣西麻雞、海南文昌雞、杏花雞、清遠麻雞、惠陽鬍鬚雞、中山沙欄雞等地方雞種的飼料轉化效率、早熟性和產蛋量等重要生產性能。同時,培育出N 409等18個性能優越的品系,培育出天露黃雞和天露黑雞2個通過國家審定的新配套系(新品種),開發出智誠杏花雞、鳳翔清遠麻雞、潮興沙欄雞和龍鬚皇鬍鬚雞4個高檔優質肉雞新產品。

  如今,團隊培育的肉雞新品種已得到廣泛應用,也許就出現在你的餐桌上。

  南都記者瞭解到,新培育的天露黑雞、天露黃雞兩個配套系已在15個省市區推廣。開發的4個新的高檔優質肉雞新產品目前年產上市肉雞在1000萬隻以上,產值達4億元,效益可達5000萬元。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在其對該項目評價報告中認爲,該項目成果推廣以來,近3年新增社會產值達183.2億元,新增社會效益29.1億元。改善優質肉雞飼料轉化效率和提高父母代種雞產蛋量的遺傳改良方法這兩項技術每年至少可以節支增效12294萬-19581萬元。

  張細權說,目前團隊在高檔優質肉雞上積累了大量數據,對一隻雞怎麼才叫好雞,未來將提出一些標準建議。“從色香味上,包括雞的羽毛皮膚色澤,肉質纖維粗細,口感等方面,從分子水平、遺傳控制發育等方面做進一步研究,讓科學鑑定一隻好雞有參考價值”。同時,關於雞肉如何發育到現在的基礎研究也在推進中。

  知多D

  速生雞是喂激素長大的?不是! 張細權打比方說,籃球運動員不是“養”出來的,而是選出來的。對弈速生雞,他說:“這是育種學家100多年選種培育的結果。”雞的生長速度靠激素而來是公衆的一個誤區。“激素其實很貴的,喂激素也不現實。”

  走地雞纔是好的?未必! 張細權說,走地雞未必是好的。“現在春天天天下雨,走地雞拉出不少糞便,雨水糞便混雜,雞可能喝到受污染的水。有些人說喫出走地雞有泥巴樹葉青草腐敗的味道,可能就與外部環境有關,野外走地雞可能受微生物污染殘留等影響。”張細權舉例,海南文昌雞最後一個養殖環節是育肥,即專門關起來兩個月喂一些番薯椰子等植物類食料,如此提高雞肉的風味。他認爲,建立現代規範的養殖技術才能做出好的雞的產品來。

  採寫:南都記者 賀蓓 圖片:受訪者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