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報記者 馬琳丨杭州報道

  這不是一次內部會議,這是綠城中國行政總裁張亞東針對外界關心綠城一些焦點問題的“開誠佈公”會。

  3月20日,杭州杭大路1號綠城10層的一間會議室,張亞東態度直接、甚至於坦白地迴應綠城發展問題,他說,2019年一季度綠城最痛苦,因爲沒有貨賣,“沒有貨就沒有營銷,沒有回款,也就沒有投資”。被問到上任7個月什麼事情最難,張亞東說,改變過去最難!2018年8月1日他被委任爲綠城中國行政總裁。對這位新總裁,宋衛平當時說,很早就與張亞東有過接觸,對他的工作能力很有信心。

  2019年1月,綠城又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外界認爲這是“大股東中交進一步去‘綠城化’”,再一次地集權;加上“2018年業績預警”,以及內部思想層面出現的搖擺局面,都使接手綠城7個月的張亞東不得焦慮,又不得不破解。其中,“去綠城化”似乎是張亞東到來後他本人帶給綠城揮之不去的標籤。

  更爲棘手的是,綠城存在已久的一些關乎公司發展的問題更使他焦慮,張亞東說:

  在很多方面我們是低於行業水平的。

  在某些方面我們是不堅定與迷茫的。

  但綠城要成爲一家真正全國性的公司。

  綠城內部的一些問題引起了張亞東警覺。

  7個多月裏,張亞東帶領綠城在做這樣一件事,一件思想與行動上的事:“一定要想明白‘綠城是誰’‘綠城要成爲誰’‘如何成爲誰的問題’”。

  在問題導向下,綠城在優化組織架構,強調效率,強調競爭,強調機制與共贏,包括價值觀。

  “凡是發展的事我們堅決支持,不給發展設籬笆,換句話說,上海公司若能去北京搞項目,集團也同意你去搞。能放的權力都會下放,除了財務線與產品線外。綠城是支持性總部,下面公司就要賽馬,每一個區域公司都是一個‘小綠城’。”張亞東說。張亞東心裏想的是,辦法靈活,目標只有一個——“共同把綠城做好做強。”

  他說,做這樣的調整也是與綠城創始人宋衛平先生溝通的結果。

  對於綠城的未來張亞東已做了三年規劃:成爲自投業務品質領先者、代建業務行業領導者、綜合業務前瞻創新者。2019年的任務是優化組織架構提高效率,實現1800億元銷售目標。1月7日晚間,綠城發佈公告稱,截至2018年年末,綠城集團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812萬平方米,總合同銷售金額約1564億元,同比去年的1463億元增長約6.9%。

  採訪之初,記者問他“什麼是最難的事情”,他說,改變過去最難。

  ━━━━

  改變過去最難!

  中國房地產報:執掌綠城這大半年,你過得如何,有哪些話是你最想說的?什麼又是最難的事?

  張亞東:從去年8月初掌管綠城到現在已有7個月。這7個月是和綠城的同事們一道認真研究綠城的“今天與明天”。

  這是一道哲學題,我們一定要想明白“綠城是誰”“綠城要成爲誰”“如何成爲誰的問題”,這是關乎綠城發展的“道與術、作爲”的問題。你只有研究清楚過去,才能找到未來之路。去年,我們花了四個月時間做了有關綠城發展的三年規劃(2019年-2021年),我們爲未來定了目標。

  至於什麼是最難的事情,改變過去最難。

  中國房地產報:這個怎麼講,比如呢?

  張亞東:比如,我們的人均效能低於同行業水平;產品標準化、開工到開盤速度也低於行業水平;全國化的佈局與公司組織架構不匹配等,以及價值觀的問題。

  還有長期以來投資管理是綠城的短板,也是我們最痛苦的事情。我舉一個例子,2019年一季度我們最痛苦,因爲沒有貨賣。沒有貨就沒有營銷、沒有回款,也就沒有投資。現在的貨都是需要兩年前拿地,現在的利潤得靠三年前的項目。預計上半年我們銷售額完成約爲30%,70%集中在下半年,根本的原因是手上沒有項目,這是投資拿地問題。這已經成爲綠城當下最大的問題。

  最近我們也下了很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投資拿地是綠城發展長遠、行致穩健的根本。

  所以,我們要改革投資本系,將大而一統的體系分類,要對投資進行考覈、拿地進行考覈,投資的均好性進行考覈。要求投資條線上的人員要清楚每一個城市推出的招拍掛項目,要知道哪些是適合綠城去做的。

  中國房地產報:你剛纔講到“道與術、作爲”,這方面綠城要怎麼做?

  張亞東:過去,有很多人也問我:你覺得綠城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通過這些年的接觸,包括我和宋總(宋衛平)、曹總(曹舟南)也認識將近10年,我覺得綠城是一個房地產行業的特長生。一個班裏有30個學生,各有各的特長,綠城是一個以產品品質爲特長的學生。但特長生就會有偏科和弱項。

  綠城要成爲什麼?要成爲一個具有特長的優等生;要保持要發揮要建設,弱項要補齊,成爲一個全面的優等生。

  經過7個月,綠城有了自己的方向——

  一是統一認識,明晰戰略:

  真誠、善意、精緻、完美;

  品相、品質、品位、品牌、品行、品格;

  品質爲先兼顧其他。

  二是完善機制,高效運行:

  優化組織架構;建立運營體系;落地共贏機制。

  三是改革創新、持續改進:

  投資管理改革;營銷體系改革;產品“四化”建設。

  我們強調“真誠、善意、精緻、完美”這絕不是空話套話。真誠善意,這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問題;精緻完美是對產品的追求。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綠城人出現了不堅定、迷茫,不知道要往哪走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反覆強調這個價值觀。這也是宋總多年凝結下來的發展思想。

  包括外界質疑綠城是不是要高週轉了,求規模了,這個我可以明確地說,綠城從來不求規模;規模不是目標,是企業發展邏輯的結果。但提高週轉速度求發展是任何企業都要走的道路。綠城依然堅守以品質立身、以品牌立世。

  當然,堅守也要付出代價,下一步面臨的困難也很多。比如綠城講品質,一限價,靠品質溢價的我們在房地產政策當中兼顧利潤的事情就比較難。

  ━━━━

  這並不是大換血!

  中國房地產報:短短幾個月以來,綠城已進行了兩次組織架構調整,是爲了實施“綠城要成爲誰”的目標嗎?

  張亞東:去年6月,綠城調整了一次,是“輕重並舉”的組織架構調整;經過半年運營後我們再次優化:一是機構進一步整合,原本的子公司組織架構爲“11+5”,現在將16家子公司整合縮減爲11家,調整架構爲“8+3”;二是設立事業部,集團內部架構調整爲“7+4”;三是分級分類管理,根據子公司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成熟度,給予不同的管理權限。

  組織架構調整原計劃於今年6月份實施,但綠城高管表示發現問題就要急時整改,因此調整至今年1月份。

  爲什麼要這麼急迫地調整,外界認爲是中交進入綠城後的大清洗。其實不然,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一是原來綠城是一家區域性公司,但現在它已發展成爲一家全國性公司,必須要將區域公司做強,打破障礙,統一有效管理。

  二是在研究綠城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另一個短板,是人均效能低於行業水平,運轉效率不高,產品的標準化不足。在產品方面,綠城目前的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再到現金回正,大概需要20個月。綠城的人均開發面積是7300平方米,未來三年要從現在的7300平方米/人提高到8300平方米/人、9500平方米/人、11000平方米/人。同時優化人員,提高公司的效率與運營能力。

  三是投資決策存在問題,這個主要表現在拿地上。我們下一步要加強投資線工作,做好土地端,在招拍掛、合作、兼併購方面展開多方合作。

  四是做好產品上的標準化,綠城正在全力推進產品“四化”建設,就是“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環保化”,有效地縮短建設週期,提升開發效率。另外,還將部分商業、寫字樓等盈利較低或者不盈利的部分直接砍掉。

  通過架構調整與效率提升,目的就是做好綠城,這是共同的目標。幾大股東方也很支持。

  中國房地產報:對於外界認爲這是中交入主後的再一次“大換血”,你怎麼看?

  張亞東:實際上,當我看到關於“綠城大換血”之類的報道時是一笑了之,因爲換血首先得來新人,得把老人去掉,但現在在綠城工作的都是原來的老人。這並不是事實。但宋總看到後要求迴應。

  實際上,中交集團進入綠城後就交待我“一定要保持綠城特色,一定要保持宋衛平化”,宋總則和我說“一定要中交化”,宋總曾反覆和我溝通,這不是客氣話。

  中國房地產報:除了大體制上進行調整,在具體機制上如何激發綠城人的活力?

  張亞東:現在綠城有1.4萬人,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他們發揮作用?就是要建立共贏機制與運營體系。我們的共贏機制是將三個機制整合打通,長中短結合,通過實施跟投、超額分成、EVA短期激勵機制激發效能。這樣設計後,我們的很多項目都超出了跟投設計的預額,一個項目預計跟投一二百萬元,之後跟投到700萬元。

  中國房地產報:除了自身調整求變外,目前各股東對於綠城有什麼新的要求?

  張亞東:在股東層面,一個重要的動作是法人治理機制明晰與完善。去年年底,中交過來與宋總形成了高度統一,我們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好公司。另外,今年對於資本結構、股東結構會有一個很大的動作。會使綠城進入更良性的發展階段。

  ━━━━

  今年目標1800億元!

  中國房地產報:綠城今年的銷售目標是多少?剛纔你說到土地儲備不足無貨可售,推貨集中到下半年,那壓力上會很大啊?

  張亞東:今年目標是1800億元,追求是2000億元。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20%。具體是銷售1200億元,代建約有600億元,新增項目200億元。這是一個靠譜的目標。

  在壓力方面,今年的利潤是我們主要的壓力。麪粉比麪包貴。另外,最重要的是拿地,2019年綠城拿地新增貨值目標是1500億元,權益投資450億元。下一步要加強投資線工作,做好土地端,在招拍掛、合作、兼併購方面展開。

  2019年,我們自己和自己比,是在進步;但與其他房企相比,還有追趕的空間。

  中國房地產報:對2019年的房地產市場,你怎麼判斷?

  張亞東:我仍然對房地產市場有信心。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有至少10年的增量期,直接的表象就是城鎮化,現在的城鎮化率是59.58%,還有增長空間;另外就是非農人口的轉移,會加大對市場的需求,所以我對市場充滿信心。

  責任編輯:何可信 劉凱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