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不僅會給他一個

色彩斑斕的童年

更會給他一個

有趣而美好的世界

1

「不讓你動,你非要動,水都撒身上了吧?」

「你看看衣服都溼了,穿什麼?」

「杯子要是碎了,就把你賠在這兒。」

跟女兒去吃披薩,突然聽到鄰桌的一位媽媽大聲訓斥兒子。

起因是小男孩一直要自己吃飯、自己喝水,媽媽拗不過就讓他自己來,結果下一秒,水就撒了男孩一身。

男孩被媽媽的怒吼聲嚇得哇哇大哭。

服務員收拾時一直說:「沒關係,我來收拾,您看孩子吧。」

可這位媽媽抱起孩子,卻還是忍不住嘮叨:

「每次都是這樣,告訴你了不行,就是不聽。」

「這脾氣真是跟你爸一樣一樣的,太犟了」

孩子哭得更大聲了,上氣不接下氣。

女兒小聲在我耳邊說:「媽媽,阿姨好凶啊。」

作爲一個媽媽,我能體會這位媽媽帶孩子的不容易,也理解她希望孩子能夠乖一點、省心一點。

可是養孩子不是養植物,孩子不可能一直靜靜地在那裏等着澆水、施肥,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脾氣……

在面對孩子的各種突發狀況時,我們要去包容和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情緒化,衝孩子發脾氣。

2

孩子從一出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不斷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這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是怎麼運作的」。

能力有限或是經驗不足的原因,會讓孩子在一次次探索的過程中爲我們惹出各種各樣的「麻煩」。

會在要求自己吃飯的時候,把飯菜撒一地,甚至把餐具打碎。

會在堅持自己洗手的時候,玩起水來,把全身弄溼。

會在固執地想要拆卸玩具的時候,把零件弄得到處都是。

於是,我們常常出於保護孩子的初心,不讓孩子動這個,不讓孩子碰那個。

在孩子「惹出麻煩」的時候,忍不住衝孩子大發脾氣,久而久之,會一點點磨掉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張白紙上用黑墨水滴了一個黑點。

問這是什麼?

成年人的回答基本一致:

一個黑點。

而小朋友的回答則千奇百怪:

一隻斷了尾巴的蝌蚪,

一隻被壓扁的臭蟲,

一粒黑芝麻,

一頂帽子……

不要讓孩子的世界只有一個「黑點」,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不僅會給他一個色彩斑斕的童年,更會給他一個有趣而美好的世界。

3

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曾經提出,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着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纔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石,是開啓一段親密的親子關係的鑰匙。

知乎網友Kirin曾經提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6歲時家裏突遭變故,父親去世,母親全身上下只剩5毛錢,連一頓飯都開銷不起。

因爲生活拮据,母親將近10年時間,沒有買過什麼新衣服。可即使這樣,母親從來沒跟他講過家裏窮之類的話。

有一次,母親讓他去買醬油,回來的路上,他不小心把醬油打碎了,心裏特別慌,害怕母親罵他,就一直哭着走回家。

等他把事情跟母親說了以後,母親卻幫他擦了擦眼淚,告訴他「不就是醬油打了麼?再買一瓶就是了,不至於哭成這個樣子」,然後又給了他錢,讓他重新去買。

他說,從那以後,無論做了什麼,都不會害怕告訴母親。長大後也終於明白,母親一直在用一件件小事,告訴他:

「她愛我,不會因爲什麼事情改變,我生命裏可以和所有人隱瞞做錯過的事情,唯獨不需要跟她隱瞞。不管我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可以變成別人家的小孩兒,她都會無條件地愛我。」

無論何時,都要讓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父母的愛,纔會讓他擁有一份前行的底氣和自信。

4

一位科學家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什麼樣的方法讓他更有創造力,讓他獲得了這樣的成績」,他說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跟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他提到小時候弄撒牛奶的事情。

那時,他才2歲,想從冰箱裏拿出一杯牛奶,卻能力有限,沒有抓好牛奶瓶,奶瓶掉在地上,牛奶撒了一地……

母親看到滿地的牛奶,並沒有生氣,更沒有衝他大吼,而是建議他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之後,母親提議一起要把地面打掃乾淨,還給了他三種選擇,海綿、毛巾和拖把,他學着做出選擇,跟母親一起用海綿把地上的牛奶打掃乾淨。

再後來,母親提出用牛奶瓶裝滿水,讓他去練習如何更好地抓牢瓶子,在不斷地練習中,他終於掌握了基本的抓握技巧。

那位科學家說:

「從那以後,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因爲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當你覺得孩子給自己惹了麻煩而煩躁不已的時候,孩子因能力不足而撒水、撒牛奶的舉動,就是一次錯誤、一次麻煩。

而當你用心看見那個努力嘗試、努力成長的孩子,耐心引導他從一次次小小的「失誤」中學會點什麼。

比如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不放棄,那麼,那就不是錯誤,而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5

心理學上將情緒分爲原生情緒和派生情緒。

原生情緒是事情發生時最初的感受和情緒,而派生情緒則是在壓抑原生情緒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情緒。

我們在跟孩子相處時往往會用派生情緒來溝通。

在孩子不小心撒水的時候,我們明明更擔心的是孩子有沒有燙到,更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安好,卻往往衝着孩子大吼,嫌他不聽話,給自己惹出各種麻煩。

多一點包容,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引導。

最重要的是,無論何時都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愛我」。

繪本《大衛,不可以》中,大衛的媽媽常常出於「保護」的初心,而對那個調皮的大衛喊「不可以」。

但在繪本的最後,在大衛真的打碎花瓶闖出禍而傷心流淚的時候,媽媽跟大衛說「寶貝,來這裏」「寶貝,我愛你」。

下一次,在孩子不小心撒水的時候,微笑着給他一個擁抱,幫他換掉溼溼的衣服,在安全範圍內,鼓勵他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告訴他「媽媽會支持你」。

當你因爲孩子惹了麻煩

而煩躁不已的時候

請耐心引導他

從一次次小小的失誤中

學會點什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