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朱巖

在1949年8月29日,代號”革新一號“(RDS-1)的蘇聯首枚原子彈在哈薩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爆炸。這是一枚鈈原子彈,蘇聯核物理學家哈林頓院士曾在1993年首次承認,該彈是山寨美國的第一枚內爆式鈈彈,主要技術資料是英國德裔共產黨員克勞斯福克斯在參與曼哈頓計劃時獲得的,隨後祕密提供給蘇聯。福克斯後來被英國法院判處14年有期徒刑,是當時間諜罪量刑的最高等級。1959年,克勞斯福克斯因在獄中表現良好提前五年獲釋,出獄後返回民主德國,出任民主德國核能物理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獲得民主德國最高榮譽:卡爾·馬克思勳章。

佩爾西最後的使命:一個德國人,花美國的錢,研製了蘇聯原子彈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在美國,花美國人的錢,研發出了一枚鈈原子彈,之後又把全套資料提供給了蘇聯的傳奇故事。所以,美國的鈈彈之父,蘇聯的鈈彈之父,也就是美國和蘇聯的原子彈之父,是同一個人。

人所共知的是,蘇聯的情報人員曾及時地將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全部細節無一遺漏地竊取到手。據一份60年前的資料披露,1950年初,美國的國家安全人員曾逮捕過一個被指控犯有間諜罪的名叫克勞斯福克斯的人,此人1933年自納粹德國逃出,晚些時候取得了英國公民資格。他在1944-1946年間曾合作參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研究中心的理論室工作。被逮捕後福克斯承認他曾向蘇聯間諜提供過有關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構造及其工作原理方面的詳盡情報。福克斯同時供認,他在1946年夏天剛剛回到英國後,在擔任哈魯埃爾原子中心理論部負責人時又與另一個蘇聯線人有過幾次接頭。現今已弄清楚,此人正是超級情報員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已於2007年10月過世。

1950年3月1日,福克斯聽畢對其判決:14年監禁。他於1959年6月被提前釋放後,選擇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定居,並在德國國家核物理研究院當上了副院長。

情報傳遞手霍爾

在洛斯-阿拉莫斯研究中心的蘇聯諜報組中還有一位情報員名叫蒂奧多埃爾文霍爾,他是曼哈頓計劃中最爲年輕的科研人員,物理學實驗專家。他是紐約一個猶太人熟皮匠之子,堪稱“神童”。他年方14歲就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8歲就成功獲得學位畢業。隨後自1944年1月起就在洛斯-阿拉莫斯研究中心工作,並在此時此地同時進行核武器“內部起爆”理論、方法的研究、確立。所謂“內部起爆”的含義就是,通過第一級原子爆炸中高臨界環節的壓縮處置,達到高臨界條件下的鏈式反應,並由此取得更大物理反應。自1944年秋天起,霍爾向蘇聯情報部門不斷補充提供美國原子彈試製計劃中的有價值的情報細節。

到目前爲止已經徹底調查清楚,霍爾和福克斯二人的間諜行動完全是各自獨立的,他們中任何一人總的說來都不具有同謀共事的嫌疑,而在後來,霍爾傳送出去的情報要多得多。無論如何,命運是饒過了霍爾,使他免於牢獄之災。他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通過了生物物理課程的學術論文答辯,並在紐約的斯隆—凱特林腫瘤研究所謀到了職務、1962年他調入英國劍橋大學下屬的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正是因爲懼怕東窗事發,他後來再也沒有返回美國。

佩爾西最後的使命:一個德國人,花美國的錢,研製了蘇聯原子彈

俄羅斯核武器博物館中的陳列品——世界上最大的億噸級航投氫彈。

霍爾的名字只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偶爾顯露過,那是在公佈了由前蘇聯內務部費京中將署名的有關“韋諾娜計劃”的報告部分內容解密之後,其中透露了霍爾與內務部工作人員庫爾納科夫會面的大量細節,並將霍爾貶損得一無是處,說他如何如何卑躬屈膝向俄國人討好、獻媚。逼得霍爾不得不另找機會發表文章極力爲自己洗刷,索性稱對方是無中生有對他栽贓,但文章末尾他卻不敢署上自己名字,他另署個名字“穆拉德”。不過後來與他相好的記者們借爲其整理傳記材料之際大力爲其“整容”,說他19歲就成了“天才物理學家”,以一個熟皮匠之子的寒微身份完成了博士後學業。1997年卓澤夫奧爾布賴特與馬爾西亞康斯塔爾兩位作家曾出版一部書,詳盡地講述了霍爾的一切祕密經歷。在這兩位作家對其進行的訪談中,霍爾實際上承認了其以往的間諜活動經歷,但又表達得儘量拐彎抹角,因爲他知道雖然事隔多年,但弄不好也會招致法律追究。

最有價值的間諜

1992年,退役的克格勃上校弗拉基米爾契科夫開始發行其記錄往日經歷事件的回憶錄。其中他特意以肯定口氣說,除了早先人所共知的以外,蘇聯情報機構在洛斯-阿拉莫斯還安插有另一個間諜,此人以“佩爾西”這個名字潛伏其中。據契科夫的說法,從一開始克格勃就爲此人取了個化名叫“亞瑟菲爾丁”。他的這種說法自已發出就引得外界爭論個不停:是否真有過這個“佩爾西”?而知情人都知道,在“韋諾娜”計劃解密時,他並未提到過此人此事,但他在後來發表的訪談中又稱此間諜爲“佩爾斯”。有些專家確信此人就是佩爾西,但另一些專家認爲這純屬他後來杜撰。晚些時候契科夫又竭力否認這兩人是同一人,然而他說的是真話嗎?不過,從別的渠道發出的信息爲此做出了證實:1994年俄羅斯對外情報機構終於證實確有佩爾西此人,並在當年10月就發表了類似的相應證詞,承認曾招募過這個真名叫作莫里斯科恩的間諜,至此這一問題的真實答案終於水落石出。

2009年美國出版了一部新書《核快車:一枚政治核彈及其擴散》,此書作者爲美國當年核武器研究設計人員託馬斯裏德和丹尼斯蒂爾曼。此二人確信,這個“亞瑟菲爾丁”正是所謂“佩爾西”本人,他們恰恰也認定了這個化名,因而契科夫的原話並非無中生有的捏造。據他們的看法,此人確實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過,並且在那裏長期擔負過重要的職務,直到退休後才離開。除此之外他們還確認,他們知道他的真實名字。斯蒂爾曼甚至想起這麼件事:在90年代中期,他曾想過要告發“菲爾丁”並打算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他送到離洛斯-阿拉莫斯最近的聖達菲市的聯邦調查局分局。斯蒂爾曼曾對“菲爾丁”的助手說起過此人的許多可疑之點,但這位助手卻莫名其妙地病了,待他康復後又被調到別的城市去了,他的這一調查於是半途而廢。後來“菲爾丁”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職業生涯已接近尾聲,加上斯蒂爾曼也認爲自己終究無權利打探別人私人祕密,所以他也一直緘口不言,直到如今寫書時才披露。

按照裏德和斯蒂爾曼的說法,“菲爾丁”,也就是實際上的科恩此人,正像以往的福克斯、霍爾一樣,一直在與蘇聯情報部門合作,尤其是在頭腦理念方面與蘇聯當局完全契合。而從所有外表跡象來看,他們在戰後便不再喜歡蘇聯這個國家,並且最終單方面撕毀了原先與蘇方暗中簽訂的合作合同。但蘇聯人後來沒有忘記他們,至少是直到1954年早春也沒有驚動他們。所以又有蘇聯間諜再次同科恩聯繫並請求他爲蘇聯最後一次效力。科恩既是出於感激之情又不得不遵命而爲,於是繼續留任下去直到自己辭世。他的最後一把效力是極富價值的,他不多不少地將氫彈的基礎結構與工作原理單獨列出並和盤托出,而這些成果當時是蘇聯科研人士望塵莫及的,做到這步對科恩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

蘇聯人竊取的氫彈內爆理論

科恩遞送的富有超級價值的思維概念正是內爆理論,爲要明白這一理論的由來,必須從現今已知的所有有關氫彈研發歷史的情報資料中去尋找答案。

在上個世紀40年代之初,核物理學家們已經毫不懷疑這種可能性,即以高濃度鈾-235或鈈爲基礎可以製造出威力巨大的炸彈,當時美、德甚至日本的物理學家都已在頭腦中形成了這一概念:原子爆炸產生的效能足以點燃氘,而氘是氫的重級同位素,它在系列核反應之後劇變成爲氦,並能釋放出極爲巨大的能量。

佩爾西最後的使命:一個德國人,花美國的錢,研製了蘇聯原子彈

最先得出相關結論的人是諾貝爾獎得主恩裏克費米,他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41年9月他與匈牙利來的移民科學家埃德瓦爾德特勒爾分享了這一推論成果。特勒爾這位移民人士當即堅定地要進行相關開發計劃。從各方面看來,正是特勒爾很快就產生了據此製造超級炸彈的想法。經過計算顯示出,每一克氘在轉化爲氦的核聚變中所產生的爆炸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可達到150噸TNT炸藥的效果。這意味着,只用12公斤的氘就足以使一枚炸彈具備百萬噸級TNT炸藥的威力,這一發現在那時確實令人驚喜。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在1943年春着手相關研製工作,新來的移民特勒爾一到就投入了這項工作。這些研究成果當時曾被提交到一個不公開的會議之上,這個會議是在1946年4月18日至20日在洛斯-阿拉莫斯召開的。會上討論了這種超級炸彈的具體研製工作,它被載入歷史紀錄時被稱作是“經典超級產品”。從概念上講它十分普通:拿個原子彈過來,把它放在一個堅固的圓柱體容器之中,並在其周圍安放上裝有清純氘元素或是氘與氚的混合物的安瓿管裝置。以原子裝置起爆所發出的衝擊波點燃並壓縮氫燃料使其達到所需的溫度、壓力標準,氫彈就成功了。

此次會議的參加者之中有一位正是羅伯特福克斯,他曾在1945-1946年間獨自從事實施氫彈試驗過程中的理論分析工作。但除了特勒爾之外,還有一位著名數學家約翰馮涅曼合作參與。1948年3月13日他向費克利索夫介紹了自己的個人研究成果。不僅如此,他還有機會去打探正要上馬的“超級炸彈”的機密。1948年4月20日,蘇聯國家安全部門的領導人將這些情報信息彙報給了斯大林、貝利亞和莫洛托夫。此後一系列事件證明,福克斯和涅曼是當時僅有的第一批得到熱核燃料機密情報的人物。儘管後來這個人才濟濟的機構中的所有人後來均已知情,但比他們兩人要晚得多。

再回過頭來說特勒爾,1946年時他與其同事們對“經典超級炸彈”能否試製成功一度難以把握,對以原子彈作爲導火物起爆所產生的衝擊波之大小產生了有根有據的疑點,也就是懷疑其起爆有可能吹散重氫,使重氫無法順利地轉化成氦。於是當年8月特勒爾提出了氫彈結構的新設想,其中可裂變物質與氘的同心對流層處在由常規炸藥環繞分佈着的晶狀體中。這一簡圖特勒爾稱之爲“鬧鐘”。由此可以相信,其中氫物質完全可以部分地轉化爲氦物質,尤其能加強由原子引爆產生的威力。

經年之後,特勒爾又萌發了一個新的卓越異想:採用氘與鋰-6的固態化合物以代替液態的氘,這樣熱核爆炸時會產生快中子並與鋰-6的核子相撞,由此產生初級氚也就是超重氫,而超重氫是最具價值的熱核爆炸材料。

然而美國人的這個“鬧鐘”計劃終究沒能付諸實施。特勒爾與數學家斯坦尼斯拉夫烏拉姆後來提交了另一個有關原子彈火具與熱核材料容器結合的實施方案並各處分發,所以那個“鬧鐘”簡圖又被稱作是備份的。由第一級原子彈點火爆炸會產生強烈的核輻射,其速度要遠遠高出其中物質擴散的速度。輻射光線首先傳送到熱核材料密封艙,使密封艙變化爲高溫的等離子體並在瞬間極度膨脹,開始壓縮熱核材料使其達到必須的稠度。這一化學結構足以產生期望中的熱核反應,該反應被稱作“內爆發輻射”,是製造氫彈的核心技術,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由美國直通蘇聯的“核快車”開動

1951年5月9日,美國進行了當時載入史冊的名爲“喬治”的原子彈試驗,爆炸威力爲22.5萬噸TNT當量。在這枚原子彈爆炸裝藥的中心,有個環形小麪包似的裝置,它是個不大的安瓿管,裝有液態的氘、氚材料,以它們被壓縮後釋放出的強烈核輻射爲證,“喬治”的試驗成果確認了特勒爾-烏拉姆方案的實現,並開闢了真正意義上的走向氫彈製造的途徑。

佩爾西最後的使命:一個德國人,花美國的錢,研製了蘇聯原子彈

圖一:1952年5月1日在美國內華達州,海軍陸戰隊的實戰演習全面鋪開,該演習的現場背景則是一次例行的新式核武器的試爆。就在當年,美國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處於雛形的氫彈完成了試爆。

他們在以後一年半時間裏又經過一系列努力,在太平洋上一個叫作埃尼維多克的環礁上試爆了世界上首個真正的熱核材料裝置“麥克”。它有兩層樓高,重量82噸,核燃料用的是液態的氘、氚化合物和冷卻的液氫,其爆炸的整個威力達到了1040萬噸級,幾乎是700個投放在廣島那枚原子彈的規模。其中四分之一的能量釋放出自氫材料,其他的出自鈾外殼。根據數學分析顯示,經核輻射壓縮後的氘材料能量達到了7200萬個大氣壓的壓力數值,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真可謂是超級炸彈,是特勒爾多年幻想的實現。

回過頭來再說福克斯和馮涅曼,必須提到的是,依靠核輻射力壓縮熱核材料這一理論正是由他們二位學者首先提出的,那還是在“麥克”試爆的六年半之前的事。而至今仍不清楚的是,蘇聯的物理學家們當時是否連這一氫彈初級理論都沒有掌握?而從所有蘇聯科技文獻資料中,都沒有發現過任何與“內爆發輻射”理論有關的一鱗半爪信息,“萬丈高樓平地起”不假,但他們起步的“平地”又是什麼?只是一片空白而已。

1954年3月1日,美國人的第二枚熱核裝料的名爲“布拉沃”的核彈試爆在比基尼環礁上開始,“布拉沃”的威力要遠遠勝過“麥克”,足足是其一倍半大,達到1500萬噸級當量。而在隨後的七週裏,這個試驗場上又進行了四次較小規模的氫彈試驗,但威力也都是百萬噸級的。

在這一時期,蘇聯也研發了威力較小的使用初級氘鋰混合材料的熱核裝置,當時被稱作是“千層麪包”,而其研製路線頗似特勒爾的“鬧鐘”,據稱是由安德烈薩哈羅夫及其助手們獨立研發產生,1953年8月12日在謝米巴拉金斯克的試驗場試爆,爆炸威力爲40萬噸當量。然而其熱核材料所產出的能量能夠得以利用的部分卻在20%以下,無法達到其“分層”體系設計中的大威力效果,他們自己人也明白與美國差得遠。

1954年1月14日安德烈薩哈羅夫與雅科夫澤利多維奇向上司哈里通發去了報告書,報告書中提議研製雙相結構的氫彈,其中熱核材料系統要以燃氣加以壓縮並且是在原子彈完成引爆之後形成。由此可以得知,當時蘇聯的物理學家們尚未認識到以核輻射力壓縮熱核材料的可能性。然而到了1955年11月22日,蘇聯空爆了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氫彈“埃爾德斯-37”,威力達到160萬噸當量,其工作原理竟然是與美國同樣的“內爆發輻射”,知情人自然要發問:他們蘇聯人在此方面長期存在的理論空白又是如何被填補的?

於是出現了一大塊任人推測的空間。《核快車》一書的作者們提到了那個神祕的“亞瑟菲爾丁”,斯蒂爾曼在書中寫道,當他對前蘇聯“阿爾扎馬斯-16”核武器研發機構的科技領導人尤里哈里通做過訪談之後才聽說,在1954年3-4月間,雅科夫澤利多維奇首次提出“內爆發輻射”裝置的問題。薩哈羅夫在其備忘錄中確認,當時想要得到相關現成結論的不只有他自己,同時還有其他幾位理論家。就此裏德和斯蒂爾曼一致認爲,有關“輻射力壓縮引起熱核反應”的關鍵情報正是由“菲爾丁”向蘇聯人提供的。據他們的調查結論,在1954年3月末蘇聯間諜曾經急着要與“菲爾丁”接頭,並索要有關“布拉沃”氫彈工作原理的情報,很可能甚至還對其加以威脅說要揭露其身份祕密。而“菲爾丁”當時無法拒絕,於是乖乖地遞交了與“內爆發輻射”有關的機密。這已經足夠了,其餘的部分蘇聯科研人員完全可以自己解決。

佩爾西最後的使命:一個德國人,花美國的錢,研製了蘇聯原子彈

還有哪些獨立的資料可以證實這一推測?有人成功地找到了間接的證據。1996年3月在前蘇聯杜布納核研究所曾召開過一個研究核武器裝備歷史的會議。與會的報告人中有一位全俄科學研究院的實驗物理學家格爾曼岡察洛夫,他有機會接觸到早期完整的祕密檔案資料。他的論文當年曾發表在蘇聯《物理科學成就》期刊和美國《今日物理》期刊上。岡察洛夫透露,1947年10月蘇聯情報部門費力搞到了一份情報,全是特勒爾那一組從氘、氚、鋰一系列介質中深鑽熱核反應課題的成果。

這類情報的取得只能有賴於個人,也就是與美國氫彈研究開發直接相關的個人,或至少是與特勒爾過從甚密者以及他周圍的人。此人不可能是霍爾,他當時還在芝加哥大學考研;也不可能是早已回到英國的福克斯。其餘的有關的人,只要是在洛斯-阿拉莫斯爲蘇聯國家安全部門服務的人,一定是個出色的好情報員,這當中唯一可能的肯定就是這個“菲爾丁”先生。

洛斯-阿拉莫斯研究中心理論室的前領導人、福克斯的頂頭上司、著名學者漢斯貝特曾這樣說過:福克斯是唯一一位本人又是知名物理學家的專業情報工作者,並是一位在實際上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在美國,花美國人的錢,研發出了一枚鈈原子彈,之後又把全套資料提供給了蘇聯的傳奇故事。所以,美國的鈈彈之父,蘇聯的鈈彈之父,也就是美國和蘇聯的原子彈之父,是同一個人,他是個德國人,名叫克勞斯•福克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