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頭條訊(記者 任春香)43歲的嚴麗(化名)沒想到,一個多月前的一次體檢,檢查出她的食管內長了一個比拇指指甲蓋大的食管平滑肌瘤。醫生應用內鏡在僅3.5毫米厚的食管壁上分離食管黏膜層,在黏膜下“打”出一條隧道,並通過這條“地下隧道”成功剝離腫物並取出,避免了開胸手術。

  3月28日,經過一個月的術後恢復,嚴麗來到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複查,經檢查食管恢復良好,她長舒一口氣,連聲向醫生道謝。

  嚴麗說,一個多月前她到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參加體檢,胃鏡檢查時發現她食管中段內有腫物,經過超聲胃鏡等檢查發現,她的食管內長了一個1.6釐米*1.6釐米的腫物,考慮爲食管平滑肌瘤。“平時我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所以檢查結果讓我意外。”嚴麗說。

  該院內鏡診治科主任吳江介紹說,患者的腫物大約位於咽喉部以下11釐米的食管處,病竈處與食管肌層緊密相連,並且食管腫物靠近心肺,手術難度高。經過內鏡診治科、心胸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和術前討論,決定對患者採用經內鏡黏膜下隧道技術黏膜下腫物剝離術。

  “食管壁的厚度大約爲3.5毫米,有五層結構,是黏膜、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外膜層。隧道技術是在黏膜層與黏膜肌層之間打通一條通道,並將腫物剝離從通道取出。”吳江說,“打個比方,一件有裏襯的雙層衣服,裏襯相當於黏膜層,我們在距離病竈一定距離位置的裏襯打個洞,利用裏襯和外層布料之間的空隙,打通一條通道到達病竈處,從而對病竈處進行處理。不同的是,因爲食管壁很薄,手術精準要求極高,難度大,可能出現出血、穿孔,甚至發生氣胸造成呼吸困難,引來開胸的大手術。”

  2月19日,多學科組成的醫療護理團隊爲嚴麗實施手術,吳江選擇在病竈上方約5釐米的食管處建立隧道,逐步剝離黏膜下層,沿肌層逐步切開分離腫物,腫物被完好無損剝離後經胃鏡取出。

  “針對患者病例,此前傳統治療方法中,較小的病變可以經內鏡下電切除術,但很難確定切除位置,且容易出血穿孔或腫瘤殘留,而稍大的病變要開胸手術切除,創傷大,恢復慢。此次採用隧道技術,40分鐘的手術時間比傳統手術時間縮短約一半,手術創口易恢復又不留瘢痕,患者術後一週可出院。”吳江說。

  吳江說,隧道技術是內鏡新技術,打破了內、外科的界限,使消化內鏡醫師進入外科領域,很多以前需要外科治療的病變,現在可以在內鏡下微創治療,如食管大面積或者環周型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切除等。相比外科手術,內鏡下治療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快、費用低等優勢。

相關文章